辛学飞
摘 要:红山人对日、月、星、辰和山、川、河、海的信仰反映了他们最初对周围世界最简单的理解。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世界的最高主宰;认为万物的荣发繁衍、物相的交替更叠,都是地的功劳,而红山人早期的宗教主要就是对天和地的崇拜。
关键词:红山文化;红山岩画;太阳崇拜;大地的崇拜;崇;阴阳学说;中国早期宗教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9-0006-05
“天人合一”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本思想,也是红山文化中原始宗教观的主要思想和特点。红山人对于物质材料天然性能的利用能够做到自由灵活、得心应手,在心与物、在人与天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了许多神面岩画,并加以崇拜,无不体现出红山人与大自然亘古长存的秩序息息相通的特点。所以,红山文化期遗存下来的每一幅岩画以及每一件不同材质的神器,可以说都是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每件作品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主导思想。
早在8000年前,也就是在原始的洪荒时代,人们的思想尚处于比较单纯幼稚的幼年时期,对自然的认识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对一些自然现象缺少准确的认知,当时主要的矛盾首先应该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大自然中的各种现象都制约着人类的正常生活,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状况下,人们对自然力所产生的各种现象都心怀畏惧却又无法理解。而人类早期原始的宗教观,就是他们对日月星辰的运行、地壳变动、地震颤动、风霜雨雪、电闪雷鸣这些自然现象并没有正确的认知能力,对这些现象的不解与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强大力量感到恐惧,于是,便产生出一种神秘和畏惧,有了恐惧但又没有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便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这种观念就是人类最初的宗教或传说。
而早期这些宗教主要就是对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崇拜,即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这些有可能都会成为崇拜的对象,所以人类的原始信仰是多元化的。只有思维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可能对众多的信仰加以概括和归纳,产生出天地的观念,把日月星辰归于天,山川湖海归于地。
在《礼记·祭义》中就有“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的记载。古人对太阳的崇拜是以天体为对象的自然崇拜中的一种。人类诞生后,太阳作为一种自然物体,与人类朝夕相处。但在人类社会早期,即原始采集、狩猎时代,尚没有发生太阳崇拜, 因为尽管太阳对人的影响较为显著,但毕竟还没有对人的生活和生命安全产生直接影响。等到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即人类能够进行生产性的生产,也就是在农业、畜牧业产生以后,太阳对人类才有了直接的利害关系,才感觉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受到太阳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才较多地思考太阳、猜想太阳、崇敬太阳。红山人不理解太阳的奥秘,以为太阳具有能使万物复苏和生长的超自然力量,甚至视为丰收的主要赐予者。红山人还认为,太阳也像人一样,有灵魂,有喜怒哀乐,这便形成太阳有灵观念。后来,人们又逐渐把太阳人格化,同时视之为神而加以礼敬或祭祀。
中国的太阳崇拜最早应该起源于山东东部沿海的日照一带,“天台山”就是现在的山东日照市海滨,也称扶桑山,它的名字其实来源于《山海经》:“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山,海水入焉。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1]直到现在,天台山还留有太阳部落、太阳神石、太阳神陵等远古太阳崇拜遗迹,这里也是世界五大太阳崇拜起源地之一。天台山上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曾经是河上公、安期生、于吉等神仙悟道授徒、羽化成仙之地,也是中国黄老道和方仙道文化的诞生地。古有“登上天台山,凡人也成仙”之说。
所以,天台山被认为是太阳崇拜文化的发源地。考古专家认为,山东地区的古人类(猿人)最初大约在40-50万年前,它与北京猿人差不多,是活动在沂源县鲁山一带的古猿人。后来有部分先民沿沂河、沭河而下,追逐太阳而居,他们最早可能到达了日照地区。他们在这里第一次见到浩瀚无际的汪洋大海,第一次看到带给他们光明和温暖的太阳是从浩瀚的大海里面升起来的,那种震撼与壮观的神奇景象可能使他们产生了对太阳崇拜的冲动,并从此在天台山上开始了对太阳神的祭祀活动。这种活动数万年来持续不断,莒县博物馆苏兆庆研究员说:“主要崇拜太阳的少昊羲和族,居住在汤谷一带,是太阳神赐福下民的圣地。”“祭日活动,解放之初,莒地依然流行。”[2]这能充分地说明,人类对太阳的崇拜是由来已久的。
至于红山人从何时开始崇拜太阳,无从考证,但是从目前遗留下来的诸多岩画上就可以看到红山人对太阳的崇拜一样由来已久。红山人也是一样,以日为天神之最尊者,太阳是天神的代表,以月来配祭,是为了别幽明,制上下,“阴阳长短,始终相巡,以致天下之和”。红山人对自然界的第一个感觉应该是日夜的交替,对日月的信仰就是以日月在幽明之间的相互协调来象征或比拟自然界的动态平衡,“致天下之和”是日月的功劳,所以在“报”天下之功的时候自然以日月为主祭。
图1图2这两幅岩画,按照我国著名的岩画专家盖山林先生所讲:这是太阳神。其实仔细研究,发现太阳神已经被彻底的人格化了,尤其是那双双圈的圆眼威严神秘而深邃,表达了红山先民对太阳的一种敬畏和崇拜之情。岩画磨制的曲线圆润流畅,比例匀称对等[3],历经上万年雪雨风霜的侵蚀,至今仍旧能看到原始雕刻艺术之美。
自然崇拜的神灵大抵有喜和怒两种性格,这实际上还是按照红山人自我意识仿造的。头顶太阳的形象,在中国古史传说中的对应神是先前在东方建立了鸟国——少昊之国。郭沫若先生考证说:“少昊部落集团各氏族全是鸟的名字,明显地是图腾的残迹。”[4]据有关甲骨学专家们的考证,少昊是商人的先祖,而商人又曾以太阳为名,且奉太阳为神。少昊的昊,从日从天,是头顶太阳的人。可以说,少昊是集鸟崇拜(属图腾崇拜)与太阳崇拜(属自然崇拜)于一身的部落族团。少昊应该就是太阳鸟的意思。而从红山文化各部落遗存下来的图腾崇拜中可以发现,太阳和鸟也正是红山人当时所崇拜的。可是令学者更为迷惑的是,后来,在四川金沙出土的“四鸟绕日”金箔上绕日4鸟以及三星堆青铜树上的神鸟,也都是太阳鸟。当时的少昊族团在岷江河谷一带,可为何又入主中原称王称霸,为何又复出于商周之际的成都平原?这确实是一桩难解之谜。也许,它就是北方红山文化崇日观念南移的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明。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