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博超
为什么马来西亚能够成为除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地区以外,唯一拥有小学、中学、大专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
每个安静的清晨,天还没有亮,远方的清真寺里就传来了悠悠的祈祷召唤声,那声音绵延悠长、若隐若现,似乎在默默地提醒着每一个异乡的来客:马来西亚是个穆斯林国家。
此时太阳还未升起,窗外仍一片漆黑,信仰伊斯兰教的马来族居民已开始了祷告,而吉隆坡这座城市也迎来了新的一天。
与许多单一宗教的国家不同,虽然伊斯兰教被定为国教,但是马来西亚却是一个拥有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这里共有30多个民族,而其中又以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在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各民族间相互融合、和谐共处。在首都吉隆坡,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多元风情的融合共存。
走出家门,来到川流不息的街道,你会看到不同肤色、不同服饰的人们匆匆地走在上班的路上。仔细倾听,他们或讲着马来语,或讲着华语,或说着泰米尔文,或操着英文,还有的不时在各种语言间随意切换,让人不得不佩服当地人的语言天赋。
一个人一座城
吉隆坡是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该国多元文化的一个缩影。城中分布着各式各样的华人寺庙、马来人清真寺、印度教神庙、天主教和基督教教堂等,街道两旁不乏各类售卖食品的小商小贩和嘛嘛档,生活气息浓厚。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尽管今天的吉隆坡已经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但它的建都历史却并不长,而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与当地各族人民特别是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吉隆坡在马来文中是“泥泞河口”的意思,这是因为它开埠于巴生河及其支流鹅麦河的交汇处,在19世纪50年代以前,这片土地还是人迹罕至的森林和沼泽地。
直到1857年,华人矿工被招募到此地开采锡矿,吉隆坡才因为锡矿业的迅速发展而成为贸易聚集之地。在此期间,这座城市迎来了发展进程上的关键性人物——叶亚来。
叶亚来生于中国广东省惠州,年仅17岁时就因生活所迫而“下南洋”,来到当时的英属马来半岛谋生。1868年,由于其出色的领导才能和过人的胆识,31岁的叶亚来成为吉隆坡的第三任甲必丹。甲必丹是当时西方殖民当局授予华人首领的官衔,其主要职责是对当地华人进行管理。
上任之初,雪兰莪就爆发了内战,华人也被迫卷入其中,期间吉隆坡曾两次失守、三度被焚。直到1873年3月,经过几番的征战,叶亚来才终于收复吉隆坡。
在随后的近10年间,叶亚来大力发展吉隆坡,他领导当地人民发展公路网,疏通河道,建造桥梁,扩建房屋,重开矿场,将这里从一个战乱后的废墟建设成雪兰莪的经济和政治中心。
不仅如此,叶亚来还重视教育,建立了吉隆坡第一间华人学堂,并从中国聘请教师教导华人子弟;设立安老院,收容贫苦无依的老人。
值得一提的是,叶亚来不仅善于团结华人,捍卫华人的利益,还与包括马来人在内的其他友族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叶亚来当年领导修筑的多条道路至今仍在使用,其中就包括吉隆坡著名的“唐人街”茨厂街。
在叶亚来的开明治理之下,吉隆坡发展迅速。1880年,距其开埠仅仅21年,吉隆坡就取代巴生成为雪兰莪的首府。1885年,叶亚来因劳累过度而病逝,年仅48岁。当地人为缅怀他的功绩,在吉隆坡命名了一条“叶亚来街”,叶亚来墓园及几处与他有关的遗迹都保存完好。
“土著居民”数量已超过华人居民
到1887年,吉隆坡的城区和郊区已初具规模,大批来自苏门答腊和爪哇的马来移民也来到吉隆坡周边地区开辟耕地,建立乡村。1895年,马来联邦成立,吉隆坡被选为联邦首都。1901年,吉隆坡西南巴生港的建成打通了吉隆坡通往海上的通道,吉隆坡从而得到迅速发展。而随着纵贯南北的铁路建成和柔佛海峡的联运渡船开航,吉隆坡成为马来联邦的经济和交通中心。
1957年,吉隆坡成为刚从英国独立的马来亚联邦的首都;6年后,它又成为新成立的马来西亚联邦的首都,同时也作为雪兰莪州的首府;1974年从雪兰莪州脱离出来成为联邦直辖区。
此后,吉隆坡进入稳步快速的发展时期,吉隆坡塔、国油双子塔等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东南亚最繁荣的大都市之一。
从历史上讲,吉隆坡一直是一座华人占主导的城市。但是,随着包括马来人在内的“土著居民”大量前来这里定居,以及这座城市的不断扩张,目前“土著居民”的数量已经超过了华人居民。
2010年马来西亚统计局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吉隆坡“土著居民”的人口占比已经达到45.9%,而华人人口则占43.2%,印度人口占10.3%。
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
如果在吉隆坡居住一段时间,那么你一定会羡慕,这里竟然有如此之多的节假日。生活在这里的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各不相同,庆祝的传统节日也多种多样,这使得吉隆坡长年挤满了大大小小的狂欢和庆祝活动。这既彰显了吉隆坡的多元与包容精神,又为这座城市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开斋节是马来人的新年,也是马来西亚这个穆斯林国家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每逢回历9月,全国的穆斯林都要把斋一个月,而斋月后的第一天就是开斋节。在斋月期间,除病人、孕妇、婴儿等特殊人群之外,所有的穆斯林在白天都不吃不喝、不行房事,用这种禁欲的方式来净化身心、磨练意志、修身养性。
但到了晚上,穆斯林们会举办各种大型的宴会,大家聚在一起进餐。节日前夕,穆斯林会举行慈善捐赠活动。
受华人在春节期间送红包的影响,马来西亚的穆斯林在节日期间还会派“绿包”,就是在附有伊斯兰图案的绿色封套里,放上金钱发给亲友。
本刊记者在吉隆坡期间曾多次参加开斋节的晚宴,除了丰盛的菜肴,宴会组织者还会给来宾送上丰富的礼品,通常有可口的马来糕、竹筒饭等。宴会末了,慷慨的主人会在门口派发“绿包”,这让我这个中国人有了种好似过春节的感觉。
在吉隆坡,华人的春节也是政府规定的公共假期,也是马来西亚华人最为隆重的节日。这里的华人基本上完好地保留了中国庆祝春节的传统习俗,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和喝“腊八粥”,到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再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中华民族传统的庆祝方式一样不少。
最为抢眼的节日活动就要数舞狮表演了。有舞狮也是小朋友们的最爱,春节里,身着唐装的华族、马来族和印度族的孩子们欢天喜地地观看舞狮,表演结束后他们还会给“狮子们”送上红包。
屠妖节是生活在吉隆坡的印度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时间在印度历7月的第一天(大约在公历10月末到11月初这段时期中的某一天)。
节日期间,印度教徒们会起得很早,在天亮之前以膏油、芝麻油进行清洗,以示身心洁净,然后到印度庙里祭拜祈福,并走访亲友。印度家庭还会准备好各式美食来招待宾客,非印度教徒也可登门祝贺。另外,用米粒在地上绘画制作一种被称为“古拉姆”(Kolam)的美丽图案也是屠妖节期间一项特别的风俗之一,印度居民会用染上彩色的米粒在地上拼成色彩斑斓而富有创意的图案,以期给家庭带来繁荣。
除了开斋节、春节和屠妖节,吉隆坡还会庆祝圣纪节、哈吉节、卫塞节、大宝森节等许多节日,而这些节庆也是它多元文化最直接、最鲜明的表达。
独特的教育体系
在吉隆坡,会遇到皮肤黝黑的马来人或印度人用流利的中文问好或交谈。虽然马来西亚的国语是马来语,但是国家的教育体系里,不仅有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学校,还有用华语授课的一套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以及以泰米尔文为媒介的泰米尔文小学。这也是为什么马来西亚能够成为除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地区以外,唯一拥有小学、中学、大专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
据马来西亚教育部的统计,2014年吉隆坡共有41所华文小学,拥有学生45004名。有意思的是,许多马来族和印度族的家长认为华文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高于其他学校,加之中国与马来西亚的经贸关系非常紧密,会讲华文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优势,他们十分乐意把自己的子女也送到华校上学,因此有不少马来人和印度人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
一位名叫茜蒂的马来族女孩,小学期间曾就读于华小,现在能够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有趣的是,当年她迷恋中国电视剧《还珠格格》,所以让父母把自己送到华小念书。“当时我所在的班级里,只有我一个马来族的学生,但现在越来越多的马来族家庭愿意把孩子送到华小上学。”茜蒂说。
19世纪初,华文教育就以私塾的形式在马来半岛出现,但华文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马来西亚华人的抗争与努力下才得以艰难前行。不管在英国殖民时期,还是日军占领时期,以及到后来马来西亚独立以后,华文教育一直被打压。
在马来西亚目前的国民教育体系下,政府小学按不同教学媒介语言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用马来语教学的国民小学,一种是用汉语教学的国民型华文小学,一种是用泰米尔文教学的国民型泰米尔小学,这三种小学都由国家教育部主办。但是,政府政策的重点仍是致力于推行单元化即单一文化的教育政策。
就中学而言,也有三种类型:政府给予津贴的国民中学,这类中学以马来学生为主,用马来语教学;原来接受政府津贴的准国民中学改名为国民型中学,这类中学以华族和印度族学生为主,用英文或马来文教学,华文和泰米尔文仅作为一个科目学习;原接受政府津贴的华文中学,后因不按国民型来改制而得不到政府津贴的中学,这些学校坚持母语教学,因拒绝改制而被迫自行筹措经费办学,政府没有一分一厘的资助,称之为“独立”中学。
为维护学习母语的权利,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通过民间机构马华文学校董事联合会总会和马华文学校教师会总会进行不懈的努力,华社、华商出钱出力,这才使得华文教育能够发展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