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朱 玲
读写结合:提高习作训练实效
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朱 玲
阅读是习作的前提和先导,我们要引导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阅读就没有表达。尤其是小学生的习作练习更应该看成是一个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模仿的过程。我们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寻找语言训练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阅读为习作引路。
阅读 习作 模仿 积累 引路
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我认为学生最常规、最有效的习作训练,应该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那么,读与写的“法”究竟在哪里?就在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里,尤其是关乎怎么写的问题,都隐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那么,如何恰当地进行课堂练笔,提高有效性呢?
运用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迁移文本中的精彩表达方式进而结合文本创设一种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实”情境进行练习,能让语文运用鲜活起来。
下面是我在教学《变色龙》一课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
(出示变色龙图片)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当讲解员,向大家讲解一下变色龙的外形特点?
生:变色龙全身翠绿,椭圆形的头上长着三角形的嘴,两眼凸起,凶相毕露。身躯呈长筒状,隆起的背部酷似龟背,腹部两侧长着四只短脚,尾巴尖细。
师:好的讲解员能抓住重点来讲,但是我说这位同学只能当一级讲解员,还不能当高级讲解员。因为现在的讲解员挺难当的,参观者会自由提问,只有你能自如地应对参观者的提问,才能成为高级讲解员。来,谁想来试试?
(请一名“小导游”来介绍。“小导游”能针对“游客”的提问,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变色龙的特点。)
教师在学生获得文本知识后,不仅仅让学生反馈所学,而是巧妙地引导他们活学活用,以游客的提问互动,探讨变色龙的特点。先是一般的“导游”,只要能大致说出自己所学,再提升到“优秀导游”,能针对别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讲解”的形式,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增强了训练的趣味性,达到了引导学生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说明事物特征的训练目的。
有些课文的语言特质,集中体现在精彩片段上,可抓住这些片段把读写结合的文章做细、做实,让精彩的语言形式在运用中内化为学生的积极库存,一旦需要,就能召之即来,用之自如。《庐山的云雾》一文中:“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上的云雾,就像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这一系列的比喻,具体、真实、形象地展现了庐山云雾的神奇姿态。这样的“系列比喻”,学生以前没有见过。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写法,下面是我在教学这一课时的做法。
师:作者通过系列的比喻,具体、形象、准确、传神地再现了庐山云雾的神奇,让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喻,在习作中不少同学已能运用,但用一系列比喻描写事物的很少。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写写身边的事物,哪些事物可以用系列比喻描述呢?“
生:天上的云朵。
生:公园的花儿。
生:海上的浪花。
……
师:请同学们回忆画面,仿照课文的写法,试着写一写。
(学生自由练写,10分钟后交流)
生:草原真美啊!远远望去,那碧绿的草地,就像一条宽阔的地毯;草地上的羊儿,就像一团团移动的白云。
生:天空的云朵真是千变万化,有时像一群群绵羊,有时像一只只白兔,有时像一匹匹奔驰的骏马,有时又像一条巨龙。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写,假如要我写,还可以怎么写。如此,就将阅读的目光聚焦在“写”上了。教学中进行语言训练,必须立足于语言形式,学习文本的写作方法。下面是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大江保卫战》一课时的做法。
师:同样是写保大堤,第4自然段与这一段有什么不同?仔细读读课文,用心发现一下。
生:第4自然段写的是黄晓文保大堤的情景,第2自然段是写一群人保大堤的情景。
师:个人,群体。
生:第2自然段是整个保大堤的场面,第4自然段是一个人保大堤的情景。
师:既然已经写了整个保大堤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一个人保大堤的情景呢?
生:从一个人身上看到所有的人都是这样的。
师:怎样的?
生:就是这样的!
师:用个词语形容一下?
生:铮铮铁汉的样子的!
师:对啦!这种写法就叫点面结合。那么,写一个人与一群人有什么不同呢?谁来读一读?
生:(读第4自然段)
薛法根老师正是关注到这样特殊的言语形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知道这就是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式。不难看出薛老师就是在无痕地召唤,用文本的写作特色在点击,让孩子把目光聚焦到积累、规范言语的范式上,使孩子能顺利走进作者写作思路并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他穿透言语形式,把握言语内容,再让学生通过理解言语内容获得言语形式运用的规律,了悟语言运用之妙,实质就是教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提高表达水平。
总之,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读”就是“吸收”,“写”就是“倾吐”,其实,“读”与“写”是一个整体,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是一种最自然的读写状态。读中的写,更有方法、更有目标,因而夯实的是学生的作文基本功。阅读中还有很多的习作资源,只要老师能够善于发现,能充分利用好阅读资源,就能让阅读高效的为习作服务,真正地为习作教学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