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016-04-13 23:35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城关小学詹文娟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6年11期
关键词:李时珍詹天佑曹植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城关小学 詹文娟

浅谈如何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城关小学 詹文娟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语文学科面临着许多问题:课时少、内容多、进度紧、收效慢等。其中最突出的矛盾是:老师课堂上讲的往往考试不考,学生投入了很多时间补习也不见成绩提高。这使得语文成了一门“吃力不讨好”的学科。 学生和文本存在距离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就需要教师找出缩短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 文本 距离 教学效果

如何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呢?即离不开老师备课时把语文嚼烂品透,也离不开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导得精妙,更离不开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才不至于面面俱到,而是让学生学得有深度和厚度。

一、备课时要品透文本

要想教育孩子,老师首先要抛开自己,把自己当成一个“大孩子”。在备课时,我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解读课文,学生会对哪个字、哪个词、哪段话感兴趣呢?学生阅读到什么地方会感到困惑呢?我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我回到老师的角色,针对学生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想象老师应该怎样组织教学活动,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我就是这样一遍一遍地与文本对话,与“孩子”对话,反复地噘,反复地品文本,等到嚼烂了,品透彻了,课也准备好了,并把“对话”一一记录下来,这样在课堂中能做到游刃有余。例如,在备《李时珍》一课时,我就有这么一个设想:李时珍为了写成巨著《本草纲目》,为了采集药材,了解药效和药性,长期奔波在荒郊野外,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睡在深山老林中。对于这样的场景,孩子们显然没有生活经验,但我可以创社情境,让孩子发挥想象和有声语言来经历,体会李时珍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我的脑海中便出现了这样一种思路——问孩子:“你们在荒山野岭睡过吗?”我特意连续问了好几个学生,他们都是说没有。我这样反复地问到他们,是为了给孩子造成悬念,把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来,我趁热打铁:“孩子们,既然你们没睡过,今天我们就破例当一回李时珍,去感受一下深山老林中的万般滋味。”我仿佛看见孩子们脸上都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于是我乘机说到:“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吧!”等孩子们闭上眼睛后好一会儿,我故意把自己的音量压得很低很低,用语言创社情境:“夜幕降临了,林中黑得不见五指,寒气直向李时珍逼来。孤零零的他只好以冰冷潮湿的地面为床铺,用随身携带的薄薄的衣裳当被子。深山老林中飞禽走兽应有尽有呀!”这时我播放几声虎叫。也许孩子已经被可怕的恶劣的环境吓住了,教室静得出奇,以至于连根针掉在地上都听的见,我似乎感觉到他们害怕得连气都不敢喘了。于是我就问到:“你们有什么感受?”这一问一定打开孩子们的话匣子。“阴森森的,太恐怖了,一定有毒蛇在这种地方出没,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准备第一手材料。”“丛林密布,虫子叮的他整夜无法入眠,第二天又要继续采药,太辛苦了,而且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果没有很大的决心,绝对吃不了这种苦头。”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回答得很精彩。于是,我又接着问到:“这样可怕的地方李时珍为什么还要那么坚持呢?”一石激起千层薄,,学生结合文本回答道:“为了完善旧医药书,减轻病人的痛苦,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我再让学生朗读自然段,画出自己认为写的美的句子,相信孩子们一定读的很动情,不需要老师更多解读,自己能够品出课中重点词句的意味。

二、教学时要“导”得精妙

小学语文课文,每一篇都是词句优美、内容精巧的读物。尤其古诗,是古人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值得中华民族骄傲的国宝,犹如颗颗璀璨的明珠永远绽放出迷人的光彩。为了让孩子能够从这文化瑰宝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也为了让这传统的灿烂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光大,每一册的语文都有安排古诗词的内容。由于古诗句是高度浓缩的精华,诗句的意思不易理解,有的诗句不仅仅有字面上的意思,还隐藏深层的含义,精彩的内涵,就需要老师在关键点和难点的地方导读。要是学生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老师就得起到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例如我教学《七步诗》,我先让学生先自学古诗,想想诗的大意是什么,学生从诗句的字面上所能摄取的信息是用锅煮豆子,锅下燃烧的是长豆子的秸,锅里的豆子在被煮熟的过程遭受痛苦地煎熬,它们本来都是来自同一植物的一部分,却如此相互残害,结束句引发读者的深思。学生在自学时,通过看注释就基本上能大致理解诗句大意,但对结束句的发问,诗人写诗意图和要表达的情感一定困惑不解。此刻“正是橙红桔绿时”,这时老师只要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知道,曹植和曹丕都是曹操的儿子,很有才华的曹植深受曹操的厚爱,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很嫉妒曹植,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处死。此事学生豁然开朗,真切地体会到曹植的悲惨遭遇和帝王之家争权夺利、手足相残的残局。当学生对诗的情感和基调把握住了,我不是急于“鸣金收兵”,此时正是锻炼学生声情并茂诵读的好时机,通过学生摇头晃脑的各种展示读,指导个别学生读,老师范读,把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向高潮。如果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介绍时代背景,再让学生学习古诗,然后由老师串讲诗句大意,整堂课程下来就显得平平淡淡,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我是在学生学习处于困惑之时,适当跳起来让学生“摘桃子”而又摘不到之时,老师给予轻描淡写的点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方式要灵活运用

灵活的教学方式能给课堂注入活力,能唤醒学生的注意力,使之高度集中,使之忘情地进入审美体验的情境之中,这样,就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例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这部分内容时,这一自然段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在整片文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内容很不好理解。我便想到运用形象直观的方式来理解“人”字形线路是怎么一回事。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铅笔和笔盒同桌合作来演示“人”字形线路,用数支铅笔代替长长的火车车厢,用两个笔盒分别代替两头的火车头。这下学生的兴致很高,尤其是男生不仅动手使火车行驶在陡坡上,嘴里还发出火车长鸣声,可带劲了。同桌也配合得很好,他们借助“学具”先是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面推,等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了,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通过操作,学生明白詹天佑为什么要设计“人”字形线路,使抽象文字形象化、具体化。我乘胜追击:“詹天佑为什么能有这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呢?”我提醒学生可联系前面段落内容想一想,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这与詹天佑勘测路线做了大量充分的准备有很大的关系,学生也明白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描绘詹天佑勘测路线准备工作阶段。这样前后一联系,不仅能使学生从中悟出为什么京张铁路的竣工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强有力的回击,以及詹天佑为什么被称为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还能培养学生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

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效率,缩短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通过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始终是我追求的目标。

猜你喜欢
李时珍詹天佑曹植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解码李时珍
中国药神李时珍
论曹植对于形式美的追求
秒变戏精
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简介
曹植《白马篇》赏析
论曹植与《古诗十九首》无关
32项工程喜获第十一届詹天佑奖
AECOM荣获第十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