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名词与个体量词搭配现象的认知考察

2016-04-13 22:58:56刘家玮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刘家玮(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8)



集合名词与个体量词搭配现象的认知考察

刘家玮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摘要:一般认为集合名词不能受个体量词修饰,但语言事实表明,部分集合名词可以与个体量词搭配使用。根据这一现象,文章对集合名词进行再认识,从已有的语言用例对其进行语义特点的分析,并从认知角度尝试解释集合名词能与个体量词搭配使用的认知理据。

关键词:集合名词;个体量词;语义特点;认知理据

名词和量词作为汉藏语系的核心词类,在现代汉语语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如此,学者们对名词与量词的研究也随之越来越深入,如,以量词为专题,专门研究量词的相关问题;以名词为专题,专门研究名词的相关问题;以名词和量词的搭配为专题,研究名词与量词的常规搭配现象和超常规搭配现象。然而,纵观目前名词与量词搭配现象研究,有针对量词与名词的关系考察、个体量词与名词的搭配、临时量词与名词的组配考察、量词与抽象名词的关系研究、量词与可数和不可数名词的搭配考察,却鲜有个体量词与集合名词搭配现象的考察研究。尽管集合名词不能用个体量词修饰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但是,通过对现实语料的观察与收集,我们发现存在个体量词修饰集合名词的实际语言现象。本文以北大语料库(CCL语料库)和先贤学者引用过的资料为语料,通过实际语言现象,从认知角度探析个体量词与集合名词的搭配现象,试图解释人们为何会遵从和使用不符合语法规则的语言现象。

一、集合名词的再认识

汉语集合名词的概念早在《马氏文通》中就已经出现,被称为“群名”,即“称人物之聚者”[1](P34),意思是指称那些由若干个个体组成的群体事物的名词,从语法角度上看,集合名词只能与集合量词(双、批、群)或不定量词(些、点儿)结合;从语义特征上看,集合名词所指称的往往是相同或相关事物的集合概念。因此,赵元任、朱德熙、胡阳明等学者早在其各自的著作中均表述过:汉语中的集合名词不能受个体量词修饰,只能受集合量词和不定量词修饰。赵先生曾举例子:“桌椅、父母、车辆”[2](P235),朱先生曾举例子:“父母、子女、衣物、军火”[3](P41),两位先生均认为这些集合名词前头不能加个体量词。但是,通过对真实语料的收集,我们却发现了部分集合名词受个体量词修饰的语言事实:

①第八工程总队带着100多台车辆和各种大型机械施工设备开进了大连。(CCL语料库)

②在一艘吉布提导航船的引导下,标有海丰301字样的一艘船只在吉布提港靠岸,船上全是中国人。(CCL语料库)

③他细思了一番,便决定给了她们几匹缴来的马匹,让她们回家。(CCL语料库)

④一个孩子连缀两个家庭,四位父母的情;同一杯浓酒,喝下的却是不同的人生苦辣。(CCL语料库)

⑤所以我们只要请五、六个亲友,把仪式举行一下就算了。

以上例子中的“100多台车辆”“一艘船只”“几匹缴来的马匹”“四位父母”“五、六个亲友”等词组都属于个体量词修饰集合名词。尽管认为集合名词不能受个体量词的修饰,但语言事实告诉我们个体量词修饰集合名词的情况是存在的,并且使用量不在少数。

其实,根据集合名词受个体量词修饰反映了集合名词的一个特点:集合名词作为有许多个体的集合理解,这就为个体量词能够修饰集合名词提供了条件[4](P155-157)。量词具有范畴化、个体化、指标化和关系化四个功能,其中个体量词的个体化功能更为突出,如果,我们将集合名词看作“有许多个体的集合”(以集合中的个体)去理解,配以个体量词的个体化功能,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会出现个体量词修饰集合名词的语言现象。

二、集合名词与个体量词搭配的语义特点

通常认为,集合名词不能受个体量词的搭配修饰,但是在现实语言中却存在部分集合名词受个体量词修饰的现象,并且这部分集合名词的内部结构形式也有所不同。实际上,通过前人的研究发现,我们知道受个体量词修饰的集合名词主要为名量式的集合名词、并列式的集合名词、表总称式的集合名词三类[5]。但是,通过对语料库和权威报刊所用的语言事实进行检索,我们还发现可以受个体量词修饰的集合名词在与个体量词搭配使用时更有其独特的语义特点。

①两千名军官和办事员渡过海峡去担任记录,而且还给了我一份下列的表格,表上载明在登陆后二十天,岸上每4. 77个人就必须配备一辆车辆。

②特尔拿起一本巨书,它有三英尺宽,两英尺高,七英寸厚,并且每页纸张的厚度是他所见过的最薄的,共有好几千页。

③所以我们只邀请五、六个亲友,把仪式举行一下就算了。

④这位亲友感慨万千地说,在蒋方良节俭的生活中,每一笔支出,都斤斤计算。

⑤STS是科学、技术、社会三个词汇的英文缩写,也叫科学技术社会教育。

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整合这个词汇已经风靡了各行各业。

⑦运行结果显示,使用该系统平均每艘船舶可节省办理边检手续时间20分钟左右,明显加快了边检通关速度,缩短船舶滞港时间,提高了港口泊位利用率和口岸生产作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⑧我起身了,小心穿戴了一番,无奈只能简朴,因为我没有一件服饰不是缝制得极其朴实的,但渴求整洁依然是我的天性。——CCL语料库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集合名词在受到个体量词搭配时,其句法结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四类:

a.一·量·名;

b.数·量·名;

c.每·量·名;

d.指·量·名。

而这类集合名词通过与“一”“每”大于“一”的数词和指示代词配以个体量词搭配使用,既析取了其中的个体,更强调了集体中的个体,同时,这也为集合名词能用个体量词修饰提供了条件。我们可以发现,能够用个体量词来修饰的集合名词均可以被个体化化,其集合义受到明显削弱,而个体义得到增强。对于集合名词,我们往往将其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其进行理解和阐释。实际上,也可以将集合名词作为有许多个体的集合理解,因此,我们在使用该集合名词时,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只能将其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集合体进行理解,一种是将其作为一个由多个个体组成的集合体进行理解。此时,再配以量词的使用情况,当集合名词前面是集合量词或不定量词时,该集合名词便表示一个集合体的整体,其中的数量词用来给集合体计数;当集合名词前面是个体量词时,该集合名词表示集合体中的个体,其中的数量词便是用来给集合体中的个体计数,也就是说,此时的个体量词已经将集合名词个体化。然而,这种将集合名词个体化的功能也恰好与个体量词的个体化功能相一致,这也就解释了集合名词的个体化并不是由集合名词本身特性而言,而是受到个体量词能够个体化功能的影响,而这也为对集合名词进行再分类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类标准。

三、受个体量词修饰的集合名词的认知理据

一般认为,汉语中集合名词不能受个体量词修饰,但语言事实表明,一部分集合名词可以受到个体量词修饰,这种搭配现象不是不合语法,相反,这种搭配现象的背后却存在一定的理据性。下面,笔者将从认知角度试图去解释和阐述受个体量词修饰的集合名词的产生理据。

我们说能够与个体量词搭配使用的一定是可以“个体化”的集合名词。然而,集合名词本身就表示一个集合,使用该集合名词时也是使用它的集合义,那么,我们是否真的能够从“个体化”的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一个“集合”呢?事实上,已有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意象、凸显便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意象指的是一个客观事物或情形由于识别和理解方式的差别,即凸显的部分不同,采取观察的视角不同,抽象化的程度不同等,而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不同心理印象,是人脑中反映客观事物和情景的印象和印记。实际上,虽然集合名词是作为一个集合体而言,但是,我们在识别和理解它时,往往选择这个集合中最为凸显的个体来认识和概括它,如“姐妹”虽为集合名词,但我们对它的理解往往借助了其集合中凸显的个体——“姐姐”或“妹妹”来帮助我们对这个集合名词的认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集合名词为一个整体或集合,但是在人们的认知中,早已将其作为了该整体/集合中的部分/个体来进行认知和识别。这也为“集合名词个体化”的实现提供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此外,虽然人们通过其认知中的“意象凸显”为“集合名词个体化”提供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要实现“集合名词个体化”还须借助“转喻”的扩展与转换才可以最终实现。转喻(metonymy)类似于修辞手法中的“借代”,但在认知语言学看来,它并不是什么特殊的修辞手段,而是一般的语言现象,甚至是人类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根据Lakoff的观点,转喻是指在同一个ICM(理想化认知模型)之内表述和理解“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知现象,即可用一个部分来认识另一个部分或整体,或通过整体来认识部分,两者具有接触或邻近关系[6](P232)。我们都知道,集合名词表示一个集合,一个集合由一个或多个元素构成,因此,集合名词内部则蕴涵了至少一个的个体名词,由此,可以说,集合名词是一个整体表达,而在这个整体里面则包含了一个或多个个体表达,如“树木”作为一个集合名词,实际上是由一棵树或无数棵树组成。所以,在理解“集合名词个体化”时,实际上是用集合名词这个整体去认识和理解该整体中的部分/个体,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个体名词”进行理解,从而实现与个体量词的搭配使用。因此,从人类认知上讲,将集合名词“个体化”便是通过“意象与隐喻”得以最终实现,进而产生集合名词与个体量词搭配使用的语言现象。

历来,集合名词都只能与集合量词、不定量词搭配使用,但是,在我们的语言现象中却出现了集合名词与个体量词的搭配。因此,本文从“集合名词个体化”角度解释了集合名词受个体量词修饰的语言现象,并从中找到认知理据,进一步证明这一现象并不是所谓的“语法错误”,而属于集合名词的特殊用法。根据这一发现,人们可以尝试着对集合名词进行重新分类与研究,并从更多更广的角度去解释某些“不合语法”的语言现象。

参考文献:

[1]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4]丁加勇,罗够华.论汉语集合名词的再分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1).

[5]罗够华.集合名词受个体量词修饰现象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7.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靳开宇]

ACognitive Studyonthe Collocationof Collectiveand Individual Quantifiers

Liu Jiawei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Abstract: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 collective nouns can not be modified by individual quantifiers, but the language facts show that part of the collective nouns can be used with the individual quantifiers. According to this phenomenon, it is the analysis of semantic features from the existing language use cases, and tries to explain the cognitive motivation of the use of the collective no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Key words:collective noun; individual quantifiers; semantic features; cognitive motivation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0438(2016)05- 0062- 03

收稿日期:2015-12-29

作者简介:刘家玮(1992-),女,重庆南川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