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春,祝艳
(1.辽宁省教师培训交流中心,辽宁沈阳110032;2.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创新驱动发展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王克春1,祝艳2
(1.辽宁省教师培训交流中心,辽宁沈阳110032;2.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此背景下,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发展的核心任务。为此,要鼓励学生进行原创性创新,开展个性化的创新教育;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标准,以评促改、促建;深度融合国内外创新教育经验,平衡人才“输出”与“输入”;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创新科研成果转化。
地方高校;创新驱动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内在潜力的不断释放,有力地助推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将会进一步优化我国创新型人才的整体结构,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潜力。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号召高校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人格的创新型人才[1],进一步践行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地方高校现有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对于创新型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高需求、高要求。所以,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地方高校需要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少区域化特色
地方高校是培养适合各地区经济发展特色的人才摇篮,所以,其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切实结合各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应对地方“创新驱动发展”的整体要求。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缺少鲜明的区域化特色。具体表现为:一是地方高校的办学类型多为应用型,其主要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具有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但现实情况是地方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多以理论研究型为主,其创新成果多以论文、报告形式呈现。所以,当前很多地方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缺少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忽略了创新科研成果的转化。二是地方高校隶属各地区管辖,培养的创新型人才主要输出去向也是面向地区,然而地方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大都千篇一律,在形式上复制“名校模式”,缺少学校自身特色,尤其是区域化特色,这不能满足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服务区域发展的目标。
(二)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内容理论性太强,与社会需求脱节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创新创业的新风潮在全国各地区、各高校盛行,创新创业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创新教育课程、成功人士讲座、创新创业竞赛等,都是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然而,在多样的形式中,地方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容上却呈现出了一个共性问题,即创新教育的内容理论性太强,与当前国内的社会需求脱节。近些年,国内的几所知名大学先后进行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例如:北大“元培学院”、浙大“竺可桢学院”、南大“匡亚明学院”等,这些学院其实是学校的独立创新实验班。在改革中,这些实验班先后建立了各自规范化的创新学习实践基地。但是在现阶段,地方高校却很难将这些“名校模式”真正复制,尤其是在创新型教学中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地方高校难以企及。所以,地方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过多依赖于理论教学,且教学人员在前沿创新知识方面的讯息获取不及时,使得其培养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
(三)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不成熟,培养机制过度行政化
英国剑桥大学的“科技园”模式、斯坦福大学的“导师制”模式,都是国际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经典模式[2]。这些模式自成体系,再配合不同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机制,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相比这些拥有丰富的创新教育经验的国外大学,我国高校的创新教育起步较晚,地方学校则更晚。当前的现实情况是我国的地方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构建和发展还不成熟,既缺少历史沉淀与积累,也缺少地方高校自身的原创性。其表现为:一是地方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多是复制“名校模式”,空有其形式,不得其精髓;二是地方高校的创新教育组织机构内缺少该方向的人才,没有梯队化的创新型人才师资队伍。与此同时,当前我国许多的地方高校由于经费及教学人员的限制,在创新教育方面的组织机构和培养机制还处于过度行政化的阶段,所谓的创新实践基地受到学校过度的行政干预,根本没有起到人才培养的作用,无法切实地完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任务。
(一)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和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
科技时代的来临,许多行业在人力资源供求关系上呈现出日趋饱和的态势,所以各类行业对于求职者的要求开始趋向于严苛。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型、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更受青睐。当前,科技创新型行业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包容性,这也决定了该行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高需求、高标准。当前我国的就业趋势是,普通就职岗位“粥少僧多”,供不应求;科技创新型和交叉学科创新型岗位倾向于招聘海归派、精英派的创新型人才。这样的就业情况,显示了我国各类高校在科技创新型人才和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上的缺失。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地方高校如果能够建构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且结合区域发展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和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必将会一改之前人力资源市场就业低迷的状况,改变就业市场求职的供求比例,帮助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寻求到新的发展机遇。
(二)培养实践型创新人才和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
自2014年起,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相继发布文件,提出要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些政策指明了我国地方高校未来发展的基本走向,呈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的宏观布局,以及当前国内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要结合国家发展本科职业教育的计划,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融合[3],以培养实践型、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在求职中,会经常被拿来与“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毕业生进行比较,甚至很多求职岗位会直接拒绝非“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毕业生应聘,阻断了许多地方高校学生的求职之路,这些现实的问题不容忽视。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用价值放大到最大化,立足于学生应用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重点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区分开,帮助地方高校的毕业生从新的角度突破,改变当前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
(三)培养适合地方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地方高校主要是面向各地区培养人才,而地方高校的大多数毕业生也都是由地方人才市场进行“消化”。所以,地方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必须重视培养适合地方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要知道各地区会因为地理位置、历史沿袭、文化传统等不同的原因,在地方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中定位不同、重心不同。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物多的城市旅游业发达,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重工业兴盛,沿海城市物流业发展迅猛,这都是各地区的产业发展特色,与各地区的“先天”条件有关。地方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着重联系区域发展的目标,结合地方产业的特点,设计各地方高校独特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地方经济建设为导向,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进一步推动地方产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在此基础上,优化各地区的创新型人才结构[4]。
(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各地区或者是国内的经济市场,而是应该将眼光投到更加广阔的舞台,也就是世界经济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整个经济体系已经逐步与世界经济接轨,所以即使是在国内工作,也必须具有国际化的竞争力。在此背景下,我国地方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其中一个目标。当前,各个国家的高校在创新教育方面都极其重视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例如:印度的高校每年都举办国际商业计划书大赛;日本的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外企市场调查;新加坡的高校开设国际特色创新课程等[5]。这代表了各国之间对于国家经济竞争的巨大野心,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所以,地方高校必须以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为改革目标,以更加长远的眼光去实施人才培养计划。
(一)鼓励学生进行原创性创新,开展具有个性化的创新教育
高校扩招以来,地方高校的学苗质量下降,直接导致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在创新教育方面,地方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更像是“批量生产”,在原创性上表现不佳,缺少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动力和续航力不足。所以,在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地方高校必须要注重开展个性化、针对性的创新教育:第一,倡导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根据爱好、兴趣、能力选择创新教育方面的学习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领悟能力、学习能力,加以引导和指导,将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6]。第二,高校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要进行系统管理。当前,地方高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校企联合实践、国际交流访问、创新创业模拟竞赛等,对于这些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形式,无论是课程还是活动,都需要由学校进行统筹规划。第三,地方高校应该鼓励大学生自由开展创新活动,并且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实践检验创新教育的效果。
(二)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标准,以评促改促建
为了全面掌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很多高校建立了以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为基础的反馈机制,通过各项指标的设置及量化,进行学校内部的改革[7]。由此可见,指标量化对于改革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地方高校可以通过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标准和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论文倾向的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体措施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标准的过程中,要将创新能力进行指标量化,从学生、用人单位、学校三方进行各级指标的重设与权重分配,构建出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标准。其二,地方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把学校自身定位为高等教育的共同受益者,与学生和用人单位建立共享资源网络。既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也能提升学校的社会认同度。其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要准确把握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评价标准,以评促改、促建。与此同时,注重教师的教学评价与管理,有利于师生双方互动,进一步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三)深度融合国内外创新教育经验,平衡人才“输出”与“输入”
当前,我国各地方高校逐渐厘清了以市场导向为指导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说基础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在此基础上,地方高校需要做的就是融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地方高校自身特点,对学校原有的培养模式进行合理改革。需要重视的是,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区域发展,且在改革中不能脱离学校本身的社会环境和历史环境。同时,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增加国际高校间交流合作的机会,进而借鉴学习国外的创新教育模式,将适用于地方高校的改革内容进行因地制宜的转化,形成更适用于地方学校自身属性的培养模式,这也是融合国外改革经验的重要手段。需要区别的是,很多高校增加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只是完成一项“输出”工作,仅仅只是推荐学生、教师外出学习。但是,我们开展交流合作的目的是通过“输出”人才,将国际上的新知识、新讯息“输入”国内。只有通过交流合作扩大自身的产值,才能达到人才“输出”的目的。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在融合国内外相关经验与文化的过程中,深度融合企业、行业、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实验实践教学,这都有助于地方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8]。
(四)建立产学研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创新科研成果转化
产学研合作是一种“集聚经济”的形式,能够促使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三方进行优质的资源聚集,通过有效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三方的利益分享。地方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将“集聚经济”的形式运用其中。首先地方高校必须将“学”和“研”的功能都放到学校自身,然后与企业积极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与身负“产”功能的企业进行合作,最后在利益分享中会获得更大利润。在双方的合作中,地方高校负责产品开发,地方企业负责产品生产,切实实现创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使地方高校与地方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将科研、技术开发、产品制造相结合,形成有机的技术创新体系。因为我国各地区在工、农、科技等行业上的发展情况会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所以地方高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也需要结合当地企业的情况,结合历史文化的背景,突出各区域的特色。通过创新成果的转化,可以为地方企业带来新的科技,这是产学研合作的价值,也为学校和企业节约了研究成本和时间,放大了地方高校和地方企业的合作效益。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9]由此不难看出当前我国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重视。在此背景下,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型人才、交叉学科创新型人才在市场经济求职竞争中优势明显。同时由创新型人才带来的“活力”,也为人力资源市场“注入”了新的动力,能够开创出新的毕业生求职局面,形成新的人才市场求职供求关系,攻克“知识失业”的严峻就业形势,这对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我国地方高校必须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层面出发,通过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进一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
[1]张晓红,苗月新,南荣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财经高校的视角[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23-52.
[2]张典兵.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与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5(3):125-127.
[3]BinhengDU.On the TrainingofComprehensiveQuality for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J].HigherEducation ofSocialScience,2015(9):26-30.
[4]Simon,Denis Fred,Cao,Cong.Creating an Innovative TalentPool[J].The China BusinessReview,2009(12):36-39.
[5]胡松年.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与特点[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7):13-17.
[6]刘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改革[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107-108.
[7]朱海灵.社会需求导向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5(22):32-34.
[8]闫爱敏.基于“创新型国家”战略下的高校继续教育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6(1):11-12.
[9]叶培良,周素玲.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88-89.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 ode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 ang Kechun1,Zhu Yan2
(1.Liaoning Teachers’Trainingand Communication Center,Shenyang Liaoning110032;2.CollegeofEducationalScience,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4)
The reform of talents trainingmodes is an importantmea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llege personnel training.The strategy of“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proposesnew requirements for thequality of talents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eanwhile,it is a new challenge to the reform the 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in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Under thisbackground,it is the core task of the developmentof local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to reform themode of innovate talents training and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talents.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common problemsand reforming goal that is in our currentmode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strategy,thearticle proposed the specific initiativeson reforming themode of innovation talent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mode;innovativeeducation
G642
A
1674-5450(2016)04-0081-04
2016-05-20
王克春,男,辽宁营口人,辽宁省教师培训交流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赵伟 责任校对:詹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