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萤雪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张萤雪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经济社会结构进入了一个由“转型”向“提升”的新时期,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必将成为中心城市加快提升经济社会结构的重要途径。分析我国现有的五个国家中心城市,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和重庆的人力资源、区位交通、专业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聚集情况、政府服务等影响企业区域总部区位选择的要素,结合各个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模式的共性和个性,有助于认识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模式和规律,对促进中心城市经济结构转型、产业业态提升、跨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无国界化进程愈演愈烈,跨国公司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高表现形态。作为大中型企业向跨国公司发展的一种过渡形式,同时也是其业务在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延伸和再分配,总部模式即将企业决策机构与生产部门、研发部门、营销部门剥离,已逐渐成为大中型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最终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主辅分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以服务业为主的大型中心城市通常被作为企业总部迁移的最终目标,而生产性工厂及与其相关的产业链则集中在中小城市或郊区。总部经济的形成与聚集对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助推作用,能够进一步优化配置城市资源,辐射并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因此,总部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是破解城市发展瓶颈的一个关键点,通过对区位选择、产业选择、人才保障、政策保障等关键要素的分析,探讨得出总部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规律。
中心城市基础理论由西方国家首先提出,主要包括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和极化—扩散理论等基础理论。该理论主要通过对中心城市形成原因、呈现特征、决定性因素等方面进行总结和阐述,对国家中心城市最核心、最本质、最基础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剖析和解释。结合我国《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进行总结,如下:
国家范围内,能级最高的中心城市在国家战略布局中是区域发展的空间支点,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具有绝对的携领能力,对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交通等领域发挥引领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对外开放路径之一是通过国家中心城市经济通过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实现的,因此,国家中心城市是一个国家的战略发展核心地,科技创新与生产力发展重地、文化创意高地及人口集聚地,能够带领其所辐射区域产业升级革新,推动周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中确定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为我国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分别携领北、东、南、西四个区域的腹地经济发展。同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中提出国家中心城市应体现六大中心职能:一是在国际化中经济、交流中的核心组织地位,二是在宏观经济发展与全国性市场建设中发挥核心组织作用,三是在全国城镇化发展中发挥中心引导地位的作用,四是在全国交通、信息网络中的中心地位作用,五是在全国文化事业发展中发挥中心地位作用,六是在全国体制改革方面的领头羊地位。国家中心城市考察有七大指标:综合经济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交通通达能力、信息交流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鉴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差异特征,国家中心城市应该兼顾后工业化阶段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化中期阶段,两个阶段的城市互为支撑;同时国家中心城市兼顾全球化和国内两大发展主题,以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1]。
我国基于政治地位、空间布局、经济产业发展程度等方面,提出了国家中心城市概念。首先,具备较高的地缘政治地位。如北京为中国首都,天津、上海和重庆是三个直辖市,广州是广东省会,属于副省级城市,五座城市均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其次,空间布局呈现南北兼顾,东部引领西部的格局。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枢纽等城市区域带动功能角度出发,北京和天津——携领我国北部地区,上海——携领我国东部沿海,广州——携领我国南部地区,重庆——携领我国西部内陆地区[2]。五大中心城市对其所辐射的四片区域具有相同的综合带动作用,都担当着辐射、带动、引领区域发展等职能,因此,从功能本质的角度理解,国家中心城市是不分层级相同重要的。最后,我国经济发展呈现由南向北、自东向西的趋势,在改革开放中城市发展机遇的前后效应不同,区域发展受到的政治、经济支持的力度和时间是不均衡的,造成目前我国区域发展存在差异性。但从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意义角度出发,其城市的功能和携领地区发展的意义远大于城市发展本身。
通过对总部经济发展历程的深入分析研究,有些城市,比如纽约、伦敦、新加坡、中国香港等,特别是中心城市在企业总部布局定位时成为重点选择区域,大量企业总部尤其是跨国公司或大型企业的总部、区域总部或者职能总部不断向这些中心城市聚集。这些中心城市应该选择何种模式发展总部经济,以及决定中心城市选择总部经济发展模式的关键要素有哪些?结合企业总部发展所需的一般性条件、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总部迁移选址因素的研究以及我国总部经济发展情况,本文认为影响中心城市总部经济模式选择的要素主要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与科教研发要素
总部经济的职能和性质决定其对所在地人力资源和科教研发展程度有较高要求。第一,高端人才资源的丰富程度。总部作为企业的地区中枢,承担着相应的决策和协调职能,要求有大量的高级管理人才和科技精英作为人才支持。当地的教育和科研水平直接决定高端人才和科研技术的获取渠道,成为总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二,地区人才的多元化程度。多元化人才主要指精通双语或多国语言、熟悉多国法律、文化及国际规则等的多元化国际人力专才[3]。在我国,当地人员的外语沟通水平已成为跨国公司总部选址的一个重要考量要素。但相较于新加坡、中国香港、台湾等外向型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大陆地区员工及在校学生的英语交流水平尚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在法律等国际化准则的研究方面,缺乏专业人才,多数专科毕业生专注于国内法条的学习,对国际法、各国法条等国际准则学习机会较少、层面较低、缺乏深入大量学习,难以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第三,科教研发能力。如今的大型企业集团无一不是属于高科技产业,科研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直接决定企业未来发展程度。一个地区如果有较多高水平科研机构、科研水平一流的大学等,能为总部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科研、教育环境,能够为总部降低研发成本,就近提供所需人才,极大增强地区对企业总部的吸引力。
(二)区位及交通要素
城市的区位条件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主要指该地区的空间地理位置,也包括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运输条件等。诸多世界中心城市,如香港、新加坡等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天然良港等独特区位条件,从而聚集了众多的地区总部。另外,便利、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也是决定总部聚集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即对内要有发达畅通的地铁、公交、出租等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和延伸至全国各地的便捷快速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覆盖大多城市的空中航线等城际间交通网络;对外要有往返于各国主要城市的国际航班或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海上航线交通网络,以满足地区总部频繁的人员、货物流动要求。同时,便捷的人流、物流网络便于公司总部与其他内部分部、子公司、分公司、生产加工基地之间的沟通联系,及时把握公司运营导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要素
专业化服务是总部的关键投入,地区总部作为知识密集型劳动的聚集体,对地区配套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会展、法律、审计、会计、广告策划等知识型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要求较高。完善的专业化配套服务体系能为地区总部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商务服务,这正是外部经济的体现。当地区总部决策时,往往需要借助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公共媒体、市场调研、第三方咨询机构等媒介了解相关信息,以降低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决策风险。据统计,在国际化程度较高、企业总部聚集度较强的中心城市,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普遍达到70%以上[4]。如香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达93%。但现阶段,我国中介及信息咨询服务业仍处于初级阶段,金融、证券、法律、保险、电子商务等产业链发展尚不完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开放程度及与国际的接轨程度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不能满足地区总部的需求。
(四)基础设施建设要素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对基础设施的高要求是不言而喻的。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能够保障地区总部管理和协调职能的高效完成。一般来说,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环境。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在国外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城市乡村化的倾向,而多为高层管理人员的企业总部员工对日常的工作、生活环境的生态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直接影响到总部的选址。二是配套硬件设施。为保障地区总部的对外交流展示,所在地区要有设施先进完备的国际会议中心、展览中心、星级酒店、商务宾馆等硬件设施。三是信息基础设施。地区总部与企业总部、与不同地区总部、与地区内各经营单位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交流和业务往来。为维持地区总部的正常运转,一方面,就需要缆线、卫星天线等高质量基础信息传输设施配置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规范畅通的网络体系保障,确保网络安全,保障地区总部日常信息交流和业务往来。四是人文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一个城市当地居民的素质及精神文明水平高低也是总部选址的重要考虑因素,它不仅仅影响其城市形象,也决定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
(五)产业聚集因素
产业集聚一般是指生产同类产品的若干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和相关服务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的现象[5]。集聚有利于降低企业平均成本,进而产生递增的规模效益。因此,集聚效应的关键是规模经济,尤其是外部规模经济,其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区位选择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地区总部的空间集聚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有利于面对面的信息交流,因此,也会产生相应的外部经济;另一方面,相关产业集群的聚集,创造并扩大了市场需求,有利于累积相关产业知识,使劳动力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六)政府服务及制度环境要素
生物遗传多样性是种内变异的总和[20]。樊龙江等[21]利用人工杂交方法研究转Bt水稻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表明,转基因对植物群体内遗传变异产生明显的影响。LOSEY J E等[22]研究发现,转基因玉米花粉对君主斑蝶有害,CHAMBERS C P等[23]研究发现,转Bt玉米花粉中Bt毒素对石蛾有毒害作用,进而影响以石蛾为食的其他生物结构和多样性。有研究发现,抗虫水稻向栽培稻发生基因漂流,可能产生携带抗虫基因的栽培稻,影响稻田动物群落的结构和生态系统,靶标害虫在长期处于一种抗虫转基因环境下将逐渐产生抗性[24],非靶标害虫逐渐从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6]。
政府服务及制度环境是地区总部选址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良好的政治环境包括稳定的政局、连续有效的政策、高效率的行政体制和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首先,稳定的政局对于地区总部来说至关重要。地区总部作为企业的关键部门,聚集了企业在该地区的优秀人才、高精尖技术及设备、资金流等资源,因此,对地区安全稳定有较高的要求。其次,高效便捷的政府服务,可以降低地区总部运营成本,创造良好营商环境。最后,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一个城市在法律法规方面要积极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创造良好法律环境。
(一)基于城市功能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
城市是由多种复杂系统所构成的有机体。生产、服务、管理、协调、集散、创新等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也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动力因素。
基于城市功能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以完善城市功能基础上,以鲜明的区位优势及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交通运输作为保障,以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完善的配套专业服务产业为依托,吸引企业总部或区域总部落户集聚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例如纽约,在经历了痛苦的转型期之后,成功重塑以金融业等高端服务经济为主的创意城市形象。从产业发展和布局上看,虽然纽约基本上没有制造加工工厂,但是纽约的制造业企业的总部依旧留在纽约城中,许多纽约以外的制造业总部迁进来,将其管理、研发、销售等职能环节的高端部分在中心城市发展。同时,在众多企业总部的助推下,纽约城市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型高端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不断提高其创新率,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快速引入,顺利实现了由制造中心向金融中心、商务中心、文化中心等城市功能的快速转化。
(二)基于主导产业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
主导产业,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即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在产业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能产生较大综合效益,与其它产业有较高关联度,对国民经济有较大驱动作用,具有较大成长潜力的产业。主导产业对一定时期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技术革新具有关键性的导向和推动作用,能迅速引导技术革新,提高创新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
基于主导产业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顾名思义,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中心城市的总部经济,从而带动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发展,引导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以英国伦敦为例,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一直拥有优势金融中心标尺的世界级地位,以其极具优势的金融服务业及其相关的金融、保险等知识服务业为主导产业,并围绕之发展基础配套设施、相关专业服务产业链,提供针对性强的配套政府服务及相关政策措施。
(三)基于特定资源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
城市设立、存在和发展的一切条件,可以称为“城市资源”。现有的理论观点,根据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主要将城市资源大体分为三类。一是自然资源,即自然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这类资源主要体现在土地功能和性质上,包括港口等区位优势资源。二是再生资源,主要指如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通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而产生的城市资源。三是无形资源,主要指城市文化、形象、品牌以及由城市有形资产衍生出来的无形资产。根据对影响企业区域总部区位选择要素的研究认为,影响总部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定资源在包括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还包括发达的工业、商业市场和金融业等经济性的城市资源,行政中心等政治性城市资源,历史机遇和政治机会等机遇性的城市资源等。
基于特定资源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即以自然资源、政治性资源、经济性资源、机遇性资源等特定城市资源为基础,借助特定资源强大的辐射力和聚集力,为地区总部经济发展带来优势,推动相关衍生产业、配套产业发展,最终形成总部企业聚集的发展模式。例如日本东京,其日本首都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地位,即由政治性城市资源带来的决策优势以及地区经济中心聚集优势带来的地域规模优势,在其国内甚至一定区域内形成不可替代的强大优势,因而聚集了最多的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和银行机构。
(四)基于政策优势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
政府主导的政策优势是提升一个城市吸引跨国公司总部竞争力的一种途径。政府的政策优势分为政策制度环境和政府服务,主要包括高效的政府服务、一定的税收优惠、完善透明的法律及司法体系、较低的市场准入壁垒、宽松的外汇进入限制、自由灵活的资金调度及便捷的人员出入境及货物进出口环境等。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和高效的政府服务,可以使城市的综合运营成本达到最佳,从而为企业总部提供一个公平、规范、开放、透明的投资发展环境。同时,要求城市的市场秩序、通关秩序、社会服务体系、诚信体系、社会治安状况、城市文明程度等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基于政策优势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即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策导向和政府服务对跨国公司总部和大型企业总部形成集聚效应,引导优势产业总部聚集,逐步完善服务业产业链,推动总部企业快速发展的总部经济发展模式。以新加坡为例,政府有针对性的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对总部经济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新加坡服务业主要由商务服务业、交通与通信业、批发与零售业、金融服务业组成,最终使其成为东南亚地区的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研究(2006—2020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35-40.
[2]宋思曼.国家中心城市功能理论与重庆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3.
[4]辛建.推动总部经济新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8):20-22.
[5]许学国,梁红,王丹.跨国公司R&D中心集聚动因分析与集聚水平测度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124-128.
A Study on the Headquarter Econom y Developm entM ode in CentralCities
Zhang Yingxue
(College ofEconomic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6)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economic globalization,socio-economic structure has entered a new era from "transformation"to"upgrade".Developingheadquarterseconomy vigorouslywillbecomean importantway toaccelerate the improvement of socio-economic structure of the central cities.There are five existing national central cities in China,namely Beijing,Tianjin,Shanghai,Guangzhou and Chongqing.By analyzing the national central cities factors,including human resources,lo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specialized service system,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industry aggregation,and governmentservices,which could influence the location choice of corporate regionalheadquarters,and generality and individuality of the headquarter economy developmentmode in central cities,could help us distill and know developmentmode and rules of the headquarter economy in central cities.This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economic restructuring,industrialupdate and radiation,and the regionaleconomic cooperation.
centralcities;headquartereconomy;developmentmode
F127
A
1674-5450(2016)04-0073-04
2016-04-08
张萤雪,女,辽宁丹东人,辽宁大学区域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总部经济研究。
【责任编辑:李菁 责任校对:王凤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