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涛,张春伟
(沈阳大学学生处,辽宁沈阳110044)
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的价值与路径
李福涛,张春伟
(沈阳大学学生处,辽宁沈阳110044)
切实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在深入分析大学生文明素养状况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的现实意义,努力探寻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的路径。高校要将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融入育人全过程,教师要发挥育人的主体作用,大学生提升自身文明素养要从点滴做起。
文明素养;价值;路径
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立的一种社会进步状态和对个体行为、举止的更高要求;素养,是指因实践和训练获得的技巧与能力。文明素养的内涵,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所感、所悟,以及所达到和展示出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先进、主流的能力与水平,包括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艺术、身体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本文谈到的文明素养提升,本意在于社会中的个体,具备按照社会要求来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品质和态度,从而形成全社会对人生和社会美好境界的共同追求。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文明素养提升,是指他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学习、环境熏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一)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
英国19世纪著名的道德学家斯迈尔斯在《品格的力量》一书中援引马丁·路德的话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1]可见,人类文明素养的提升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体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把“修身”列在首位,说明一个人良好的文明素养乃是立身之本,是成就其事业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文明素养的高低,从小的层面看,可以影响到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作用的发挥和自身形象;从大的层面看,甚至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形象和声誉。一个国家公民文明素养水平的高低,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公民本身,更能体现一个社会的进步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只有当社会每一名成员的文明素养都提高了,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会提高。个人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个人文明素养越高,社会就越文明、越进步;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还将对每个社会成员的文明素养提出新的要求,并促进每个社会成员文明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2]。
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文化水平较高的社会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和强大的生力军。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认知、文明程度、道德水平和言谈举止更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整个社会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决定社会文明的发展层次,代表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水平,更彰显一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因此,这支生力军必须牢固树立文明意识,养成文明习惯,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践行者,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带动全民族文明素养的提升。
(二)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是自身成长成才的客观需求
审视当今的大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知识面宽、积极进取、讲究文明礼仪和社会公德等,其主流意识、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是好的。但从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屡屡发生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和行为看,由于受多元价值观念的干扰,以及社会道德领域中出现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负面因素影响,部分学生仍存在理想信念淡薄,是非善恶混淆,价值目标短期化、物质化等问题。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性,看似个人小节,其实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表现,它反映了一些大学生忽视社会公德、蔑视规章制度、追求个人享乐的思想倾向,是一种自私、利己和不道德的行为。若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其个人的成长成才。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走向社会后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素养,决定着他们能否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方向和目标,总是与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严格按照时代所要求的道德标准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才是提高自身文明素养水平、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国民素质也在不断提升。2001年9月,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唯有按照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自觉地服从时代要求,把修身、立德作为自身成长成才的基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道德素养和文明素养,才能立足于社会而有所作为。
(三)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是高等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4]。“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特别是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不再仅以每个个体成为社会精英为教育目的,而是要普遍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
对诸多大学生来说,大学教育是其能继续在校系统学习和完善自我的最后一个关键阶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在这一阶段中,如果高校对一些文明素养缺失的学生视而不见或无动于衷,那将是大学教育的失败,也是高等教育对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严重失职。所以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高等教育的使命。高等院校理应在向学生传授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人格上的引导和文明素养的养成,为学生搭建一个丰富的、健康的精神世界。同时,大学生的文明素养,也是考量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如果大学毕业生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同时又具有良好的文明素养,一定会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欢迎与认可。可以说,大学毕业生就是高校教育的一面镜子,一个优秀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完全可以折射出他在大学阶段所接受的高质量的教育[5]。因此,高等院校理应通过培养大量的具有健全人格和较高文明素养的优秀大学生,来获取社会和公众的认可,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公信力才会得以逐步提升。
(一)高校对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紧迫性的认识需要提高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教育的产品是学生,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应主要考量它培养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近年来,由于受就业压力、大学排名等因素的影响,有些高校忽视了大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问题。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有的高校一切以“就业”为中心,片面强调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养成;一些“大学排行榜”,主要以学校规模和科研成果为量化指标,没有把高校的学生培养成果包括在内。高校的就业、科研固然重要,但这不是高等教育的全部,不能盲目追求“就业指标”、科研成果数量,而轻视对学生思想道德、文明修身的教育。同时还要看到,高校在文明素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等现象,致使教育目标空泛化、理想化,教育内容显得空洞、乏味,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又缺乏可操作性的教育管理体系等等。因此,高校理应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逐步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养。
(二)教师对提升大学生文明素养的责任意识需要增强
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使命,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育人的职责。但现实是,有些教师对教书育人的认识存在严重误区,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就够了,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是辅导员的事,所以工作中往往重“专”轻“通”、重“器”轻“道”,这就偏离了教育的宗旨。有的教师还把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片面认识,在课堂上向学生散布,对大学生价值观和文明素养造成严重误导。类似现象和问题,说明一些教师的责任意识缺失,使命意识淡漠。作为教师,必须对教书育人的职责有清醒的认识。教育事业,从根本上说,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事业。教育要培养具有完美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而非专业“工具”和生产线上的“机器”,这也是教育观念上“以人为本”的体现。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6]因此,高校广大教师要在教书的同时,担负起育人的职责,将育人工作纳入到教学的全过程。
(三)大学生对提升自身文明素养的主动性需要引导
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是其自身价值观念的浓缩反映,是其成长成才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但现实中有些大学生对此并没有达成共识,在成才理念上存在偏颇。当今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家庭和学校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对孩子文明修身、心理健康等非智力的影响和教育。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溺爱,使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文明道德意识。特别是社会上负面事件的影响,很容易使大学生趋向于世俗化、自私化、利益化。有的主要忙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主要目标是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对个人内心的修炼和自我修养认识不够,认为“成大事不拘小节”,往往还存在将随意、庸俗当作“潇洒”,将对道德、纪律的蔑视当作“个性”等负面心理。可见,大学生对文明素养提升问题的认识不到位、主动性不强,已成为其成长成才潜在的制约因素。
(一)高校要将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融入育人全过程
高校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把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积极创建有助于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的氛围。第一,将文明素养提升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学校应采取有效的机制和措施,引导和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充分发掘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知识的传授中注重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的教育,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工匠精神强化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意识。同时学校应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开设相应的美育、礼仪、优秀传统文化等课程,将美育教育等纳入专业教学过程,建立有助于学生文明素养提升的育人体系,为大学生自觉提升文明素养提供空间、搭建平台;第二,要将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贯穿于学校管理全过程。学校应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水平,通过依法治校、规范办学、科学管理等营造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提升的氛围,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中来,让学生在实践中耳濡目染,促进学生自觉树立提升文明素养的意识;第三,要将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体现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每一个细节。学校应积极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让每一位遇到困难和困惑的学生都能得到帮扶,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为每一位学生搭建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平台。同时高校要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熏陶、渗透、陶冶的作用,加强学校宣传媒体建设,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方向、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营造舆论与氛围。
(二)教师要发挥在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中的育人主体作用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针对文明素养提升工作“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广大教师应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不仅要在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下功夫,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在提高自身的文明素养、师德师风上下力气,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一言一行去教育和影响学生,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和做事。正如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见,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7]足见教书育人至关重要,但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亦不可或缺。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中,会不可避免地与非教学人员接触。非教学人员的道德修养和言谈举止,也会对学生产生暗示和影响。因此高校广大教职工都要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提升自身修养,主动承担起大学生文明素养的提升职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传播正能量。同时,学校应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和平台,为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拓展空间、提供政策保障。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学生导师,通过思想引导、学业辅导、行为指导、心理疏导等手段,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比如组织开展以弘扬优秀师德师风等先进典型为宗旨的评选活动,激励教师以身作则,促进学生自觉提升文明素养的热情,用榜样的精神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大学生要从点滴做起,自觉提升文明素养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大学生要从思想上认识文明素养提升的重要性,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强化文明自律意识,摒除自身存在的文明行为缺失的陋习,在行动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文明素养提升,需要一个“进化”的过程,需要逐步规范,逐步养成。一方面,要加强相关制度建设。以大学生自身每一次问题暴露为契机,优化管理模式,加强机制构建,真正从制度建设层面上助推大学生文明素养提升。要完善学生综合评价机制,更好地发挥其对学生思想行为的调节、约束、规范和导向作用;要认真贯彻《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并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细则,明确规定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促进学生逐步将外在的行为方式内化为良好的文明素养。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载体活动,使学生受到教育、养成习惯、提升素养。如开展以“拒绝吸烟、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禁烟行动”,以“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为主题的“光盘行动”和以“弯腰拾起的不仅是垃圾,更是一种美德”为主题的“弯腰行动”等,引导学生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优秀学生典型的评选和表彰活动,用身边的典型人物教育和激励广大学生文明修身,自觉提升文明素养。总之,要通过制度约束和宣传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点滴做起,自觉提升文明素养。
[1]塞缪尔·斯迈尔斯.品格的力量[M].刘曙光,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1.
[2]李逸群.个人素养与社会文明进步关系之我见[J].新西部,2010(2):16-17.
[3]杨义芹.十八大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述要[J].理论与现代化,2013(4):5-11.
[4]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1).
[5]蒲善艳.论大学生文明素养[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17-119.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7]梅贻琦.大学一解[J].清华学报,1941(1):1-12.
Significance and Approaches to Improve University Students’Self-cultivation
Li Futao,Zhang Chunwei
(StudentAffairsDivision,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44)
The substantial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self-cultivation is not only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ity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but also the important content in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e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self-cultivation leads to the practicalsignificance and feasible approache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self-cultivation. Students’self-cultivation should be an integralpartof the education process.Teachers should play the guiding role in thisprocess,and studentsshould sparenoefforts to improve theirself-cultivation.
self-cultivation;significance;approaches
G410
A
1674-5450(2016)04-0052-04
2016-04-25
李福涛,男,吉林舒兰人,沈阳大学副教授,工商管理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张立新 责任校对:赵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