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

2016-04-13 22:44郝桂荣李岩
关键词:理性校园文化主体

郝桂荣,李岩

(1.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锦州医科大学大学生发展中心,辽宁锦州121000)

校园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养

郝桂荣1,2,李岩2

(1.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锦州医科大学大学生发展中心,辽宁锦州121000)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是费孝通先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直面民族文化危机时提出的,并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面对这一时代的呼唤,无论是“占据文化高地”的高校,还是“拥有文化优势”的大学生,都有责任走在文化自觉的前沿,并肩负起传承、弘扬与创新中华民族文化的重大历史使命。大学生文化在其“主体”与所处“环境”的双向互动中生成发展,其“文化主体性”不仅是文化自觉的动力之源,还深深蕴藏着文化自觉各核心要素之间内在运行机制,为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内在的理论依据。要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就必须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文化理性提升和文化行为养成为契合点,全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大学生;文化自觉;内在运行机制

当今世界正处在全球化大发展时期,中国也正面临着文化多元化的考验与挑战。文化对中国未来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文化自觉”这一概念,正是费孝通先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直面民族文化所面临的危机时提出的,它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面对这一时代的呼唤,高校和大学生都有责任走在文化自觉的前沿,并肩负起传承、弘扬与创新中华民族文化的重大历史使命。

一、大学生文化自觉可实现的基础

(一)文化在“主体”与“环境”的双向互动中生成与发展

“所谓文化,从动词意义上讲,就是‘人化’——依‘人’的意义、向人的理想改变世界和人本身,使之美、善、益、雅、自由、崇高……”[1]从名词意义上讲,是指“人类在实践中创造的所有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2]。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时时包围在人们的周围,成为濡染人们实践的环境,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文化主体的大学生,也是在多重文化环境的濡染之下学习成长的。由内到外,大学生处在同辈群体、校园、社会的三重文化环境包围之中,每个层次的文化环境都与大学生文化主体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即“人化”与“化人”)。同时,三个层次文化环境之间也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它们在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之后最终会形成一种文化合力,即环境的力量,共同作用于大学生主体,濡染着学生的主体文化。从教育的视角看,社会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多情况下是属于自发的、随机的、不系统的、未经过滤和优化的,而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种载体或途径,是经过系统设计与优化,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是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

在大学生主体与文化环境之间也始终存在着“人化”与“化人”的双向互动过程,两个过程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在一起。具体来讲,“人化”就是大学生通过如学习、生活、交往、休闲娱乐、社会实践等各类实践活动,能动地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态,将自己的对象世界贴上自己理想与追求的标签。与此同时,大学生作为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文化主体,也时时在能动地接受着周围文化环境的孕育与濡染。他们按照自己的价值理想,有选择地汲取着周围文化世界的营养,以实现自我完善与提升(即“化人”)。在“人化”与“化人”双向互动之后,便是更为理想状态的“人化”和更为完美程度的“化人”实践……大学生主体文化,就是在如此循环往复的“人化”与“化人”双向互动实践中生成与发展的。从一般意义上讲,大学生文化生成发展的过程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当文化知识积累和文化实践能力提升到一定程度后,大学生文化自觉就有了实现的基础。

(二)文化主体性的存在是文化自觉的动力之源

人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人的文化主体性,即人作为文化主体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立的、自主的、积极的、自由的认识和行为属性。它是人的本质表现,是人类文化的人格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所具有的主体的‘势’或‘潜能’具有内化和外化双向互动的功能”[3],即人通过实践活动将自己的主体性外化为一定形式的文化,以确证其主体地位,同时又将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内化为自己的身心结构,以发展其主体性。二是人具有能自动调节行动的人格动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人格动力结构由“人格需要力量”“人格判断力量”“人格动机与行为”三级结构及其所属十种力量构成。它既是人格动机与行为的内在依据,也是人格自身发展变化的内在依据,其内在运行机制就是人格的有意识的行为选择。人对意义的追寻没有止境,其主体性的发展也没有止境。这便使得文化生成、发展以及文化自觉有了不竭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文化主体性的存在,就是其文化自觉的动力之源。

(三)主体性自觉是文化理性驱动下两个文化向度的协调发展

文化总是以人的主体性实践为基础,是主体性的人“向文而化”。而文化自觉就是人在“向文而化”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种主体性自觉的状态,也是一种主体性自觉的“向文而化”过程。文化发展有两个向度:一是外向扩张,即按照“人”的需要和理想改变外部世界,以满足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二是内向完善,即按照“人”的需要和理想优化、美化和完善自身,把品质、思想、行为方式等提升到较为优雅、完善和高尚的程度。在这两个向度中,前者强调在现有“人”的层次上的量的增长和扩张,即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确证;后者强调在“人”的层次上(即人的主体性)的提升。两个文化向度发展的协调性,直接决定其主体性发展的程度,决定其为“人”层次上的高度,从而也影响到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是否能和谐发展。而无数的人类发展史实证明,两者的发展不总是十分协调的。尤其是在物欲横流、人的意义失落的当今世界,要实现两个文化向度的协调发展,对于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也极具挑战性。因为它需要大学生不仅要有充分的文化知识储备和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还要有充分的主体性自觉,在文化理性的引领下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这也是“人”突破小我,追求大我,站在“社会”“民族”“世界”的支点上,追求人生理想与价值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生的主体性文化自觉,其本质表现就是在文化理性驱动下两个文化向度的协调发展。

二、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内在运行机制

在人的主体性的深处,还蕴藏着文化自觉各核心要素之间内在运行机制。

(一)思想和行为是人的主体性的最基本表现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人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使之更符合人的意愿”的过程中。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哪儿?说到底就是他们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立的、自主的“思想”和“行为”。

(二)思想在实践和认知的互动中生成

所谓思想,即思想意识,“是在感觉、印象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实践和认识的飞跃而获得的”[3]102,属于理性认识。所谓理性,是指“人类所具有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有意识的主观心理活动,以及人类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逻辑思维能力”[4]。它是一种认知意义上和人性意义上的理性。所谓理性认识,即是对事物的抽象、概括、本质、全面地反映,是理性思维方式的体现。毛泽东指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5]。这说明,作为实践和认知主体的大学生,其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主体理性认识及理性思维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大学生主体的“实践”(相对于认知,选择而言,可从狭义上理解)和“认知”,是两者的循环互动。

(三)思想决定行为,蕴含价值选择机制

认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而且还表现在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人的思想意识是形成人的动机和行为的主导力量。从本质上讲,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内在运行机制,实际上就是人格动力结构运行机制。它强调的是人格判断力量在选择动机与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力量。其中,人格判断力量,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力量、智慧力量、意志力量、反省力量”[3]203,是人的思想理性的表征。而人格判断力量对动机与行为的选择,归根结底,是一种价值的选择,它是一个思想理性追逐价值理想的过程。

(四)理性地彰显文化自觉的本质要求

就文化而言,文化认知和文化实践是人的文化理性形成的基础,二者互动是人的文化理性形成的内在动力,而作为人的文化理性表征的人格判断力,又决定了人的文化价值选择,决定了对人动机与行为的选择。因此,从“人的思想的形成”到“思想决定行为”的过程,既彰显了文化实践、文化认知、文化理性与文化选择的核心作用,又彰显了人的文化理性对其他三个要素的统领性作用。而文化理性正是文化自觉的本质特征,充分体现了文化自觉的本质要求。

“文化自觉要求人们自觉地认识和把握对象,自觉地付诸实践,在思维方式上,主要表现为一种理性的思维”[4]129。具体来说,大学生文化自觉需要他们在理性思维的引领下,脚踏实地进行文化实践、文化认知,从中升华理性认识和思想理性,提升文化理性,再通过自己的文化理性,进行新的理性思考与反思,并提升自己的价值选择、行为选择,然后在新的价值追求起点上,进行新的文化实践和文化认知,如此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发展。其中,文化实践、文化认知、文化理性、文化选择四者之间,以文化理性为统领,有机联系,互相促进,作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内在机制蕴含于大学生的主体性之中。

三、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实现路径

费孝通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6]。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实现,不仅需要大学生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去勇攀文化理性的巅峰,更需要学校以高度的文化理性来引领。这种理性引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它需要将理性融于一切校园文化之中,需要彰显校园文化育人的力量。

(一)理性引领大学生文化主体性的发展

大学生文化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发展中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力量促进主体“个性化”的过程之中;二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力量促进主体“社会化”的过程之中。而个性化和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大学生主体性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作为正在发展中的个体,是在其主体性相对弱小时,需要学校“文化理性”的引领,如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科学性、系统性,等等,进而促进大学生文化主体性发展过程的优化。

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实现路径极为广泛,可通过参与各种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来实现。学校需依据大学生的主体性特征,将其“文化理性”融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设计并开展各类主体性教育活动,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这是大学生文化主体性充分发展,并早日踏上文化自觉征程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成长对校园文化环境的内在需求。

(二)引领大学生文化理性的提升

文化理性是文化自觉的本质体现,也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大学生的文化理性主要体现在学习、生活、交往等实践基础上的文化认知、文化反思及文化选择过程中。文化认知是文化理性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的文化认知包括文化的自我认知和对他人(或他民族)文化的认知,二者彼此促进。大学生需要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及文化风格基础上,有目的的学习和了解他人的文化。同时,“用其他文化作为镜子,来审视你自己的文化”[7],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别,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文化反思是文化理性的本质体现。每一个具体的文化反思都是一个“价值意识”内在运动的过程,要经过自我觉醒期、自我反省期和自我创建期(亦即修正期)。大学生的文化价值反思能力,就是在各种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坚持进行文化反思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文化选择,是文化理性的终极表现,是文化反思中价值意识驱动的结果。大学生文化价值取向,是在校园文化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认知水平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作为十分注重文化选择及优化、注重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高校,其校园文化中充满了文化理性及理性思维活动,它既是社会主义核心文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场域,也是跨文化交流、反思及学术争鸣的活跃场域。这对于正需要文化给养、需要全面提升文化理性的大学生而言,自然需要校园文化提供各种文化实践活动平台,以拓宽文化视野、增加文化积累、提升文化认知、激发理性思维、培育文化反思能力、优化文化价值取向、增强文化选择能力,最终全面提升文化理性。因此,促进大学生文化理性的提升,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努力方向。

(三)需要理性引领大学生文化实践

从广义上讲,文化实践是人存在的一种方式,包括人的一切主体性活动。这里所讲的文化实践,是相对于文化认知而言的,是指大学生主体在理性认知驱使下,将文化理性付诸实际行动。它实际上是一个理性“外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认知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胡潇指出“任何实践都是有某种目的的,但实践的结果却不一定都符合或等于这种目的”[8]。大学生文化实践也是如此,在他们由“认知”走向“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受大学生个体能动性、自控力、实践能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文化实践的结果不一定都能实现预期的目的。因此,大学生要顺利实现其文化理性的“外化”,还需要有校园文化的理性引领。这种理性引领主要体现为通过各层次文化来促进大学生文化行为的养成,如物质文化中的花言物语、制度文化中的规矩与方圆、精神文化中的信念与追求等,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潜移默化地陶冶、激励或规范着大学生的言行,其中制度文化尤为意义重大,它是大学生文化行为养成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文化行为的养成,是其文化实践能力提升的基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前提,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文化认知的保障。大学生文化行为的养成,在校园文化中的实现路径就是大学生文化行为的养成教育,它的实施途径也是十分广泛。为确保教育的效果,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教育与管理、认知与实践、激励与约束、传承与创新、教育与自我教育等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

总之,校园文化犹如一片沃土,用自己优质而丰富的营养,使大学生文化在此生根、发芽及成长,为大学生文化的生成、发展,乃至文化自觉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内在运行机制决定着它对所处校园文化环境的内在需求,为大学生文化自觉培养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内在的理论依据。我们要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就必须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文化理性的提升”“文化行为的养成”为契合点,全方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孙美堂.文化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3.

[2]戴建兵,蔡辰海.大学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3.

[3]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8.

[4]陈军科.人的解放与文化自觉:现代人文精神论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138.

[5]毛泽东著作选: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39.

[6]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自觉[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37.

[7]布鲁克斯·彼德森.文化智商[M].张小海,尹宁宁,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47.

[8]胡潇.文化现象学[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353.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Cultural Conscious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m pus Culture

Hao Guirong1,2,Li Yan2
(1.CollegeofMarxism,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36;2.StudentCenter,Jinzhou MedicalUniversity,Jinzhou Liaoning121000)

The conceptof“cultural consciousness”,which was put forward by Mr.FeiXiaotongwhen facing the crisisofnational culture in themulticulturalbackground,emerged with the developmentof the times.Facing the callof the times,both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ieswhich occupy the important cultural position and college students who have the culturaladvantage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walk at the forefrontof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and to bear the significant historicalmission of inheriting,carrying forward and innovating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College culture generatesand develops in the interaction of the“subject”and its“environment”,and its“cultural subjectivity”is not only the motive source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but also contains the internal operating mechanism of every core elements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and it provides the internal theory basi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culturalconsciousnessand campusculture construction.Ifwewant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culturalconsciousness,we should set up the student-oriented work idea and take the college students’subjectivity development,cultural rationality promotion and culturalbehavior cultivation as themeeting point,and strengthe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comprehensively.

campus culture;collegeand university students;culturalconsciousness;internaloperatingmechanism

G112

A

1674-5450(2016)04-0040-04

2016-05-02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4BSZ009)

郝桂荣,女(满族),辽宁北镇人,锦州医科大学副教授,辽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生德育研究。

【责任编辑:王凤娥 责任校对:李菁】

猜你喜欢
理性校园文化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