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华
(成都师范学院政教系 四川成都 61004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
吴华
(成都师范学院政教系四川成都610041)
文章深入探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并在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可行性,并且深入探讨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性的措施。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日益加快,市场经济体制也正处于日渐完善的阶段,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发展变化,呈现出模糊性、多元性、差异性、功利性等一系列较为显著的特点[1]。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各个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途径,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内容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应用,对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较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确定了科学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涉及到思想、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中,属于一种价值认同系统,分别从道德准则、指导理论、精神支撑、奋斗目标四个方面来为全社会提供价值评价标准、价值指导标准、价值取向标准和价值理想标准,这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发展的方向。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还存在着仿徨、矛盾、迷茫、困惑,价值观还远远没有成熟,还存在着不稳定、动态变化的问题。而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对—个人一生的成长、进步和发展,关系极大。大学生即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务必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培养他们的理想人格;用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来鼓励他们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紧跟时代步伐的同时继承优良传统,进而不断增强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认知能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确定了科学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性与个体性二者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直接体现。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我党建设过程中发挥出了巨大的调节作用、认识作用、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无论是毛泽东思想,还是邓小平理论,抑或是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胡锦涛的“八荣八耻”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中国的发展和丰富。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将“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予以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也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确定了科学的价值标准。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以对社会做贡献为基础的。对于个人而言,人生价值的实质是“索取”与“贡献”二者的有机统一,但是并不等于只是简单地将“索取”与“贡献”并列即可。基于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来看,“索取”应该摆在第二位,属于次要方面;而“贡献”则应该摆在首位,属于主要方面。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只有全社会的人创造出能够满足索取的物质条件之后,才能够谈到“索取”,否则的话,那么必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第二,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是整体,个人是局部,个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够得以体现;只有个人提高不断地努力,多为社会做出贡献,那么才能够提高个人价值,否则的话,那么个人价值也不会存在。第三,从个人角度来看,若每个人都不能正确摆好“索取”与“贡献”的地位,那么在整个社会中,“索取”会始终大于“贡献”,那么必然会阻碍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即将踏入社会的青年大学生的立身之本、行为规范,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体现。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深邃、导向鲜明,能够让他们明白应该抵制什么、坚持什么、倡导什么、反对什么,也能够让他们确立美丑、善恶、是非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道德建设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是中华民族时代精神、传统美德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确定了科学的价值标准。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社会实践永远都是展示价值观的最佳体现,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可以感悟、体会到社会对个体价值的否定或者认同,进而形成正确有效的社会价值取向,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由此可见,若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么就务必要搭建实践平台[3]。第一,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青年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社会需求与自身能力之间的差距,以及当前自身能力、自身知识的不足,以便能够去客观评价自我、重新认识自我,逐步将个人与人民群众、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予以摆正。第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青年大学生广泛地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动嘴、不断动脑、不断动手,与社会亲密接触,对实际工作能力进行逐步锻炼、逐步培养,以便能够对新的知识信息予以获取,对知识结构予以更新,增强青年大学生服务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离不开校园文化环境作为载体。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于“和谐”,那么“和谐”的建设理念务必要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务必要在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首先,转变价值教育理念。从目前来看,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由于沉迷于网络、看重社会阴暗面等而导致道德品质出现大幅度滑坡,再加上国际反华实力的作祟,若不及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那么有可能就会出现“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的问题。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将大学生作为单纯的灌输对象,只注重教育,而对人在教育过程中的个体属性予以忽视;而基于现代教育价值观理论来看,教育的根本思想在于以人为本、人本理念,要将大学生作为情感化的服务对象,而并非单纯灌输对象。由此可见,务必要基于现代教育价值观理论来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转变价值教育理念,让他们真正意识认识到只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其次,转变教育思维方式。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是封闭的、片面的、静态的,属于“关门式教育”方式,教育内容也是局限于读报纸、念文件、讲理论,存在着较大问题,而且还较易导致大学生出现对抗情绪和逆反心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应该用“开放式”来代替“封闭式”,要采取开放的、系统的、动态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用“导”来代替“堵”,基于帮助人、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角度来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脉搏予以及时把握,对青年大学生的呼声意见予以认真倾听;与此同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用活泼新颖的形式、鲜活生动的事例、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导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活跃教学气氛。
最后,转变教育技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有了较大的创新。可充分利用论坛研讨、案例分析、多媒体、影视和网络等新兴载体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予以创新,增强其感染力、说服力,及实效性。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伟大品格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国梦”实现过程中强基固本、凝神聚气的根本,务必要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的指导作用。
[1]张汉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控手段探析[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4).
[2]谢中清.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9(2).
[3]成建兵.如何培养青年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4).
[责任编辑王占峰]
G642.0
A
2095-0438(2016)09-0129-02
2016-05-03
吴华(1981-),女,四川资阳人,成都师范学院政教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