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威
(山西省农牧业信息中心山西太原030002)
新形势下如何面对衰落的农村
□张宗威
(山西省农牧业信息中心山西太原030002)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农村一直是社会的支撑基础,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从著名的商鞅变法到改革开放的初期,重点都是农村、农民、农业,中国的文化、官僚体系几乎每一个领域都浸透着乡土气息,追本溯源,几千年中国历史是由农民写就而成的。然而短短的几十年,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大逆转。面对农村的现状,要正视农村的问题,本文提出为了让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需要做好对老年农民的关怀、科学有序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工业与电商、农业生产工业化、土地经营规模化、合理布局农村中小学、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等方面的工作。
变法;乡土文化;空心化;城镇化;土地规模化;医疗;教育;电子商务
笔者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山西晋南农村,与当时比较起来,现在的农村俨然成了老年人的家园,暮气十足。短短的几十年,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大逆转,农业文明在中国开始走向了衰微,农业从业者人数、农业经济的贡献、农民文化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同步发展,这种阵痛是没有人经历过的,这种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面对农村的现状,要正视农村的问题,本文提出为了让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需要做好对老年农民的关怀、科学有序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工业与电商、农业生产工业化、土地经营规模化、合理布局农村中小学、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等方面的工作。
农村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体现者。几千年来虽有不断的征战和改朝换代,但是农村是每一个王朝的支撑基础,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的优势,社会基础是农村、农民,经济基础是农业。公元前300多年前,商鞅变法明确提出“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此后2000多年来,这一政策几乎成了历朝历代的基本国策。中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变法,重点都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并确立什伍、小户、户籍制;王安石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新法;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共和国的土改和土地承包制,这些变革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具有重要影响,都是以农村、农民、农业为主线。
中国的历史是由农民、官僚、精英、术士写就,从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到清朝的太平天国起义,二千多年数十次起义,都是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是中国历史的主角,帝王将相、精英、术士都不过是历史的点缀。数百年、上千年形成的民俗文化、思维方式,广大农民成为了重要载体,数千年来,几乎所有官僚、精英均出自于农民家庭,为政几十年,难以完全脱离来自于父母血液中的乡土文化沉淀。中国的历史主体在农村,真正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因着农民一代一代的沿袭,传承不息。
农村、农民,数千年作为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改革中,角色已经转换,开始走向衰落。1979年之后的改革,把中国推向了世界,与世界接轨,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在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退出了历史;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80%,到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首超农村,这两个重要事件标志着农村、农民、农业在我国的历史地位由主退居为次,中国从此将不再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主导地位从此不再。短短几十年时间的急剧变化,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积攒,将何去何从?
2014年,城镇人口接近55%,实际上,农村常住人口要远低于45%,50岁以下青壮劳力,常年在外打工。农村青壮劳动力,一部分远走他乡,完全脱离农村,一部分就近进厂务工,而且在农业上花费的时间很少。山西运城纯产粮区,由于农业机械普及,专业化程度高,农民在农业上的用时很少,以小麦种植为例,从种到收,用不了半个月,农民与农业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农村常年居住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可以干些零星的农活,帮助带带孙子。现在中国的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青壮年,以工为主,以农为辅,年老者以守为主,以农为辅。祖祖辈辈劳作过的土地守望者们,激情不再,生活极度单调,一日三餐、电视、闲谈。
农村人才严重流失,一部分人考大学、学知识,得到一定的知识技能装备后,进入二三产业,另一部分有一定想法、年富力强者,也转移出一产进入二三产业。农村管理层管理水平普遍较低,村级领导班子,有的是软弱涣散,有的是简单、粗放甚至暴力行政,高水平管理队伍凤毛麟角。当前在农村,农、林、牧、副、渔,个别地方以企业形式进行规模化生产,大多是小规模生产,一家一户为主体,没有能力吸引高精尖人才充实到生产管理中,生产设施简易,规模小,产出能力、抗风险能力都受到制约。
教育方面,村一级学校设施落后、陈旧,生源严重不足,优秀教师往城镇学校集中,几乎所有行政村一级的初中全部撤销,很多行政村小学也面临着关门的结局,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进城上学。农村人口出生率降低、外出打工人数增加,再加上最为活泼的孩子被提前城镇化,这三种效应的叠加,使得农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
医疗条件较差,村一级卫生所,诊治范围以伤风感冒为主,稍微复杂一点的病,要到县城以上医院就诊,花销颇多,很多农民小病常年耐着,直到“养痈成患”。
面对农村的衰落,会有一种惋惜,但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人为阻拦。城市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条件,有先进的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资源,就业优势突出,城镇化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趋势。城市最能发挥群体优势,在这里只要勤恳工作,每一个成员都会有其适合的工作,社会分工完备、细化,这种社会组织结构网络,经过不断的磨合、调整,使得其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智慧、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一些先进的知识、理念,可以在这里得到快速的传播、生成,整体社会文明的成熟度会不断的提升。城市规模化之后,同等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要明显低于散落在乡间的农村建设的成本,土地占有、道路、排水、供电、天然气等,在城市,同样的投资,可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城市形成,也为工业加工的发展提供了保证,融合于城市的工业区,因其快捷的物流、多种人才的汇聚、产业链互补、各种服务的跟进,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伴生于城市的服务业,成为了第三产业,在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中,第三产业成为了主要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城市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农村在衰微,城市在兴旺,不由人的意志转移。
农村在衰微,但是农村在人类历史中不会消失。我们不能忽略农村,不能边缘化农民。面对现状,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4.1 关怀农村老年人
首先要关心老年农民,现在常住于农村的老年人,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为巩固新政权牺牲了太多的个人利益。这些人现在面临着被遗忘的尴尬,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最为直接的一个问题,这也是摆在政府面前现实和紧迫的任务之一。
农村老人需要尊严,孤寂的心需要得到安慰,生活要有保证。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老年农民的养老投入,成立农村老龄关爱机构,帮助老人安度晚年,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行程中,感受到温暖,活的有尊严。定期对老年人进行体检,扩大免费医疗范围。不断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促使老人参与。
4.2 科学推进城镇化进程,防治冒进伤农
城镇化进程中,要做好合理的规划布局,使新形成的城镇中心,能够辐射到现有的农村,并且要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离开故土,走向新居,防止人为强求产生不良后果,产生城镇新贫,造成一哄进城陆续返农形成的空心新城。对于传统色彩较浓的乡村,要长期保留农村原貌,使其具有传承传统文化功能,防治城镇化改造传统被彻底磨灭。
对于不能马上迁走的农村,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污水、垃圾处理,天然气管道的铺设,道路扩宽,规划等,要确保农民能享受到和城内人一样的小康生活。
4.3 鼓励农民本地创业,发展电子商务
鼓励本地创业。一些原料单一,物流配送简单,靠简易设备就能完成的配件类产品,或主要依靠纯手工就能制作的产品,鼓励年轻人在本村组织生产,使农村不仅有泥瓦匠、木匠、铁匠,还有更多的新时代“工匠”产生。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大家的共识,这不仅可以帮助农民销售产品,方便采购,也能够提升农村的活力,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与运行,会让死气沉沉的农村再次活跃起来。
4.4 土地规模化,农业工业化
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势头正劲,农村劳动力基本上都转移到了二三产业,但是,农民不会将土地废弃,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土地有限,家庭收入中土地收益比例较低,因此农民在土地上的投入是非常少的。如何使土地再次被激发出活力,需要在走工业化道路中,以工业化思维来重新界定土地的属权,以规模化、工业化手段经营,使土地的产出最大化,收益集中化,经营专业化。为了使土地规模化经营进入快车道,国家要认真关怀老年农民这样的群体;建立平等的不分三六九等的新型公民社会;做实做足社会保险,取消农民乃至所有人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敢于舍弃土地这根安全带,自愿出让土地,加快农业工业化进程。
4.5 合理布局农村小学、初中
农村小学、中学的大量关闭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交通安全问题频发。孩子离开父母进城上学需要父母陪读,租房、买房增加农民负担,造成新的社会问题。
农村不被空心化,发展农村教育很重要。农村教育规划要与城镇化规划同步进行,对于即将撤并迁移的村,不宜建校或扩大规模,可将学生就近安排到附近学校上学;对于城镇化中要长期保留的村,小学、初中的建设一定要与村规模相适应;城镇化中过渡的村,小学和初中也可采取一些过渡的措施。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农村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变量一定不少,对农村的各方面管理一定要采取动态的管理,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想法。
4.6 提升医疗水平
医疗问题在农村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国家为边远农村定向培养医生这一做法,应该进一步深化、全面推广,鼓励正规医科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医疗机构就业。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规范村级医疗室的基础建设,包括设施配备、卫生条件、人员培训与输送等。
国家日益强盛,愿生活在广阔农村的数亿人,能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享受到全民发展的成果。
1004-7026(2016)09-0075-02
C912.6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9.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