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
(广西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22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的分类研究
□王 鑫
(广西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229)
提高户籍城镇化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对保障农民利益,促进社会稳定,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合理分类,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策略,提高其市民化的效率。本文在界定农业转移人口内涵的基础上,将其分为四类:农村走出来的优秀大学生、就地城镇化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和被动城镇化的失地农业人口。不同类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难度及意愿都不同,应制定个性化的策略,有所侧重的对其进行引导。
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分类
2015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但户籍人口的城镇化率却不足40%,居住地和户口登记所在地不在同一地区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2.94亿人,其中流动人口(除去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47亿人。潘家华和魏后凯(2013)测算的2011年、2012年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综合程度分别为39.56%、39.63%。远低于当年51.27%和52.57%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表明“半城镇化”问题依旧突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物的城镇化”或“土地城镇化”,其本质是实现要素在农村与城市之间高效有序的转移,实现技术、人才、资金从城市流向农村,土地、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协调好“流量”与“存量”的关系,优先考虑已经在城市生活的这部分农业转移人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
广义上的农业转移人口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如进城务工经商人员、随迁家属、失地农民等;二是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的人口,包括进城务工经商及进入城镇就业和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是指在经历城乡迁移和职业转变的同时,获得城镇永久居住身份、平等享受城镇居民各项社会福利和政治权利,成为城镇居民并完全融人城镇社会的过程。
在推进其市民化的过程中,应坚持分类指导,根据客观条件和不同类型农业转移人口的意愿,分类有层次的指导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农业转移人口合理分类,弄清各类转移人口的特征,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策略,提高转移人口的效率。遗憾的是:农业转移人口分类的研究缺乏,邱鹏旭(2013)认为:农业转移人口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户籍仍在农村,但已经从农村迁移到城镇工作生活或在农村与城镇之间流动的农业人口,另外一类则是户籍已在城镇,且已在城镇工作生活的部分城镇居民。齐红倩等(2016)将现阶段狭义的农业转移人口(农民工)分成了四类:第一类是进城务工的中青年劳动力,第二类是失去土地而被动进入城市的转移人口,第三类是进城投靠亲友或举家迁移中的老龄化群体,第四类是在城市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群体。本文从广义上的农业转移人口的视角出发,对其进行分类,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期加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从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通过高考,从广大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是人力资本深化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这类农业转移人口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在大中型城市求学,适应了城市的生活节奏。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4万,到2015年,这一数字达到749万,在此15年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每年增加45.39万,年均增长率约15%,累计毕业生数量7313万。需要说明的是,2001年~2015年的高校毕业生出生年份的区间大约是1978年~1992年,我国1978年的城镇化率仅为17.92%,1992年为27.46%,农村人口远多于城镇人口,且农村家庭的子女数量一般都多于城市。所以,即使城镇学生的教育资源相对优越,升学率较高,我们也有充足的理由相信:绝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是来自农村的。他们有能力在城市或得稳定的工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同时这些人也是推动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本。可以说高考制度是优秀农村学子扎根城市的一条坦途,在客观上也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推动力。
就地城镇化的农业“转移人口”。这部分人是借当地经济发展的“东风”不断由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进而实现市民化,就地城镇化是当地农村人口不向城镇转移,而是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加居民收入,不断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从而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过上“市民”的生活。江苏省无锡的华西村、河南省新乡的刘庄村、山东省烟台的南山村等都是就地城镇化的典型代表。如今,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推进就地城镇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发展特点相似的相邻村庄通过产业集群,借助交通物流和信息化实现由乡村到城镇的转变,截至2015年底,全国涌现出淘宝村的780个,淘宝镇71个,淘宝村进入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新阶段。淘宝村集群指的是10个或以上淘宝村连片发展构成的集群,这些集群的村庄都是就地城镇化的沃土。
进城务工人员,也就是狭义的农业转移人口。他们是农业转移人口的主力,是转变为“市民”的重点和难点所在。2015年,我国外出农民工总量约为16884万,他们大多从事建筑、制造、搬运、家政服务等重体力、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之所以高楼林立、干净整洁,这部分人的贡献是最大的。他们虽然身在城市,但“户”在农村,往来于城乡之间,处于城市的边缘,并不能享受与当地市民平等的公共服务。在务工地自购住房的农民工比例仅为为1.3%,所在单位不提供住宿也没有住房补贴的比重为46%。进城务工人员占农业转移人口的比重最大,又可将其细分为一代农民工、过渡代农民工和二代农民工。其中,一代农民主要是指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由农村进入城市的务工人员,大约有5000多万人,占全部农民工总数的18%左右。他们留在城市意愿相对较弱,进程务工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收入。与其相关的养老体系未形成、医疗保障不健全,子女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过渡代农民工占全体农民工的38%左右,其出现的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此时,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这一部分劳动者构成了过渡代农民工的主体。第二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新生代农民工,这部分分人约占群体农民工的44%,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出生在农村,结束义务教育后的进城务工人员;另一类是一代农民工的后代子女,自幼生长在城市,生长环境已脱离农村。他们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落户城市的意愿强烈,务农经验几乎为零,农业生产技能薄弱。
被动城镇化中的失地人口。在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由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迅速扩张,使得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目前,失地农民的数量在5000万以上,且这一数字还有不断升高的趋势,。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研究人员对河南舞钢与四川德阳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被调查农民中,不愿进行城镇化(放弃承包地,获得与城镇居民的相同的福利待遇)的占31%,长期的农耕生活使他们对农村深厚的情感,持观望态度的占20%以上。所以,必然存在诸多违背城郊农民的意愿,强拆房屋和强制征地的问题。在政府主导下的土地被征用过程中,这些农民虽然得到了住房、现金等补偿,但由于失地农民受教育程度低,长久以来靠土地“供养”,在丧失了土地经营性收入之后,农民就业能力不足,并未得到妥善安置。
不同类型的农业转移人口由于其受教育程度不同、地区发展差异及留城意愿不同,他们融入城镇成为真正“市民”的难度也不同。因此,对于农业转移人口不能“一视同仁”,而是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类型的转移人口实施不同的指导策略。具体而言,高校毕业的农村大学生融入城市的机会最大,要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做好就业保障工作,提供更多的岗位。其自身也要保持理性,将自己的优势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根据自身特点选择最适宜将来发展的城市。就地城镇化是今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大方向,既能缓解大城市人口过度扩张的压力,又能加快农村和中小城镇的发展。要积极培育职业农民,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强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利用好电子商务的平台,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加速推进就地农业人口向二三产业劳动者转变。对于农民工群体,要完善第一代农民工的医疗养老体系,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搭建农村土地、宅基地的权益流转平台,增加资产性收入,其自身也应从建筑、制造行业向家政等服务行业转移。第二代农民工是新市民的重要来源,要努力完善针对这部分人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夯实他们的经济基础,增强其就业能力,改革户籍与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放松落户门槛,加速市民化。过渡代农民工与一二代农民工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应将其落户重点放在中小城镇。安置被动城镇化中的失地人口,通过积极引导解决好再就业问题,提高其收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1]潘家华,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43.
[2]魏后凯,苏红键.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所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3(5):21-29.
[3]邱鹏旭.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认识和理解[N].人民网理论频道,2013年3月29日.
[4]齐红倩,席旭文.分类市民化:破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困境的关键[J].经济学家,2016(6):66-75.
1004-7026(2016)09-0005-02
F323.6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9.003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资金支持。
王鑫(1991-),男,山东青岛人,广西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城镇化,区域财政与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