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画神话
——论中西方早期宗教绘画之异同

2016-04-13 20:22:21邢达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036
关键词:画作美术艺术

邢达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神画神话
——论中西方早期宗教绘画之异同

邢达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6

摘要

关键词

在人类尚对自然世界懵懵懂懂时,他们只能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解释客观世界中的未知,或者说这些想象成了人们在自然中生存的精神支柱。这些丰富的想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与人类的社会规则,历史事件,生产力水平,社会意识等等相结合,在得到广泛认可的情况下,发展为宗教信仰,而对信仰展现最为直接的就是宗教画作。如果说宗教信仰是人类传统思想的结晶,那么宗教画就是承载这些结晶的器皿。透过这些各自不同的思想容器,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蕴含其中的无限的历史文化延伸,使我们经历百科全书式的欣赏过程。因此深入研究分析中西方早期宗教画对我们从历史和文化根源上了解中西方艺术创作的异同以及中西方文化特点有很大助益,并使我们在明确差异的情况下能够更好地将中西艺术创作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使艺术表现更有张力,更加浑然一体。

一、中西方早期宗教画创作的历史背景

我国早在东汉时便已经出现了宗教美术,这主要是由于东汉时佛教的传入,佛教题材的宗教美术也由此而起。同时在东汉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教育与宣传主要依靠绘画这种直观易懂的方式,东汉政府通过绘画对社会进行伦理、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和规范,同时也借绘画宣扬信仰和表达神灵崇拜。南北朝时期,崇尚佛教之风更甚,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句。大量佛寺的兴建以及石窟的开凿为宗教美术的创作提供了用武之地,使得宗教艺术作品十分繁盛。到了隋唐与两宋时期,虽然经历了“三武一宗”的毁佛灭释,但是宗教美术仍得到了发展,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的人文环境,在生产力发展,人们生活较为安定时,艺术创作也必然会蓬勃发展。文人才子、成名画师往往借宗教绘画展示自身的艺术技巧与艺术造诣。同时这时的宗教绘画更加世俗化,表现的场景也从缥缈的仙境转变为日常生活之中,其作用也逐渐由教育宣传转化为或娱乐休闲,或抒发情感,体现出人文主义的追求。

西方早期宗教画的大发展时期是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世俗力量崛起,人文主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特别是中世纪以来教皇掌控着世俗权与教权“两把刀”,教廷权力极度膨胀,宗教势力对欧陆政治、经济、文化的集权统治和破坏最终激起了人们对教廷的反抗。这种反抗在文化方面主要表现在对科学性和现实性的推崇,强调个性解放,反对神权对人性的束缚,即一个“由神到人”的过程。这一时期各种艺术形式空前发展,大量优秀的艺术家涌现出来,最为著名的有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他们的画作取材于宗教,但不是用于宗教宣传,更多的是对“人”的描写,通过宗教题材强调现实之美,强调人之美。

二、中西方早期宗教画的特征

(一)中国早期宗教画的创作特点

中国的宗教画作主要来源于佛教,虽然道教才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但是由于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下佛教更有利于缓解阶级矛盾,而被统治者所大力提倡,也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同时佛教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与其完善的理论体系也吸引了众多艺术家以之为题创造了大量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同时中国的儒家文化的盛行也对宗教画作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儒家文化强调“礼”对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即重要的风俗习惯、社会规则、宗教信仰、政治经济生活或者道德要求都需要相应的繁复的礼仪作为外在体现,繁琐的礼仪形式能更加具体地体现出仪式的内容并可以彰显其重要性,还可以达到极强的宣传效果。这一点在宗教画作中则体现在对色彩渲染和线条的强调之中。比如以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为例,画作中对线条的运用十分自如,线条繁复却又不失于凌乱,整幅画作中皆是纵横流畅的线条,或如瀑布倾泻而下,或如滂沱大雨酣畅淋漓。飘逸的衣带衬出婀娜的身姿,似行云如流水,像潮汐般层层叠叠不断涌入观者视线,又如翩翩落花,纷纷落英次第随风飘荡。霓裳带起千层醉,香风卷起绣帘来。同时《飞天》对色彩的运用也恰到好处。整幅画色彩次第展开,虽然色彩层叠缤纷,但是井井有条,鲜明清晰,杂而不乱。而且画作中采用的色彩种类较少,单纯亮丽的色彩给人以质朴和庄重之感。另外,画作中的色彩以矿物色为主,这样的直接取自大自然的色彩给人以生动亲切的感觉,更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要求。

中国宗教画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其构图,仍以《飞天》为例,整幅画采用平面构图、屏风式构图,色彩、图案被平铺于图画之中。虽然佛教传自印度,但是受传统的作画方式影响,中国的宗教画作均以平面构图为主。中国的画作重视写意,这与西方重视写实的风格不同,因此中国的传统画作往往看似简单,缺少对细节的反复雕琢。其实中国的画作与诗词歌赋一样,主要是心境的体现,更多是和情感结合而不是像西方一样强调将作画与具体技巧紧密结合。和西方的宗教画作相比,中国的宗教画作更适合与无数抒发胸臆的名篇佳句相伴,使观者更易陶醉于画作的意境而不是具体的图画细节之中。

中国早期宗教画的主要作用在于宣传宗教信仰,并通过宗教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这一点与西方文艺复兴之前的宗教画创作目的是类似的。封建统治者们通过宗教画作达到传播宗教,震慑人心,规范并宣传社会规则,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因此早期的宗教画作的主要用途在于宣传和教育,可以看到一些关于阴曹或者恶鬼判官之类的画作,通过对地府的恐怖描画达到对人们的震慑警示作用,这其实也是宗教在规范社会秩序上的作用的体现。宗教画的作用其次在于艺术欣赏、情感抒发或者装饰美化。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宗教画作的作用主要集中于表达美好愿望或者沿袭风俗习惯上。比如家家墙上悬挂赵公明的画像来表达对富裕生活的企盼,还有在门上贴秦琼,尉迟恭、海瑞等的神化后的画像来表达屋宅平安的愿望。

(二)西方早期宗教画创作特点

西方的宗教画作主要来源于基督教的传说故事。文艺复兴之前的宗教画作主要以宣扬基督教为主要目的,同时教廷借此达到精神统治的目的,并借此逐步获得干预欧陆各国政治经济生活的目的。这一时期的宗教画作主要取材于圣经故事,画风单调,人物刻画呆板,缺乏活力,而画作内容更是远离现实生活,与实际格格不入,沦为单调的教科书插图式的作品。这主要是由于教廷对人们的思想束缚所致,在宗教法庭的酷刑下,艺术的魅力被极大限制。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们开始了在文化上的全面反抗宗教束缚,实现人性解放的运动。这一时期的宗教画作一扫以往呆滞的画风和死板的创作内容,强调“人”的重要性。杰出的画家们将艺术创作与人紧紧结合,他们的画作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现实、与人性相融合。同时强调“人”之美,将人体的完美比例与线条通过光线、明暗与透视等创作手法突显出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结合了立体、解剖、透视、比例等几何学方面的知识,使画作更加逼真,更有层次感。与中国的写意画不同,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作更强调真实感,使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画作的构图由近及远,通过墙壁,屋顶与窗户使整幅画具有强烈的层次感,同时光线的处理极其细致,明暗对比强烈,使整幅画的色彩鲜明,并能突出画作的主题内容,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人物创作上,达芬奇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原型,而不是凭空构造。而且在人物的雕琢上,每个人物都符合一定的比例,无论身材和样貌都力求逼真,同时每个人物的表情被刻画得细致入微,或震惊、或愤怒、或激动、或紧张,栩栩如生。如此细致逼真的刻画,使画作贴近现实,使观者宛若身临其境。

三、中西方早期宗教画的异同原因

通过比对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与中国的早期宗教画不同的是,西方早期宗教画注重贴近现实,在线条、色彩、构图等方面严格遵照几何学原理,力求真实,注重表现细节;而中国早期宗教画则力求意境的体现,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往往超越现实的限制,随画家的情感而纵横,注重整体效果的展现;同时中国宗教画缺乏光线明暗的烘托,形不成立体的视感。在人物刻画方面,中国宗教画往往对人物表情的刻画比较简略,无论是用于勾勒面部的线条还是色调都比较单调,同时由于没有阴影等的刻画,使人物缺乏立体感,有时更接近对现实人物的白描或者是画家内心感觉的描绘,与现实的距离较远。在表现方式上,中国早期宗教画由于较少对层次、体积、光暗等立体效果的刻画,更能表现出整体感,画作中的所有要素同时跃然纸上。

而西方早期的宗教画在表现方式上更强调层次感,有主有辅,层次鲜明。细节部分的刻画服务于主体内容的描绘,使主体更加突出。同时对人物的刻画更加有血有肉,有很强的现实色彩。比如画圣拉斐尔在其作品《椅中圣母》中对圣母情谊深长的目光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刻画,通过传神的眼神刻画,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完美地体现出来。西方的早期宗教画作侧重于发现现实的美、真实的美、人的美,使美术走下神坛,来到人间;而中国早期宗教画则没有严格的创作界限,更侧重于心境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

造成差异的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西方宗教画作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当时他们的社会历史作用不同所导致的。如前文所说,教廷的专制统治极大地干扰了欧洲的政治统一与经济自由,特别是对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产生极大冲击。文艺复兴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对封建教权势力的反抗。他们用艺术来展现真实以反抗教廷对人们的精神控制;用艺术展现科学以反抗教廷对客观规律的歪曲;用艺术来展现人性以反抗教廷对人类情感与心智的束缚。因此西方早期的宗教画处处体现出客观的真实,科学的伟大和人性的美。而中国宗教画作对人物刻画较为写意,主要是由于当时美术的受众主要集中于文人墨客或上层人士,与普通大众较为脱离,其主要作用更多是统治者宣传的工具以及艺术家抒发情感的媒介,更加侧重精神层面的描绘,缺乏现实基础,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更为随意,写意多于写实。

第二,中西方画作追求的旨趣不同。在中国,无论道教还是佛教都强调修为的最高境界是人能够超越形体、外貌等外在的客观束缚,实现精神绝对地凌驾于一切客观存在之上。比如列御寇的所谓得道(御风而行),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内外如一,通体光明,可以把眼睛当耳朵,耳朵当鼻子,鼻子当嘴巴,都没有差别。于是心神凝聚,形体消释,骨肉融化,不知不觉随风飘浮,忽东忽西,最后我也分不清是‘风乘我'还是‘我乘风'了。”也正因为中国宗教对精神修养的极度推崇,中国的宗教画作不强调对客观现实的绝对真实的描摹,而是呈现出缥缈超脱之意,侧重于使观者可以深深地感到受画家创作时的精神状态。相比而言,西方的宗教更强调人在外在的、客观方面的超越和发展。比如希腊神话中推崇勇武和强壮的勇士和超越人力的武器。在《圣经》的《出埃及记》中也有通过耶和华的力量获得丰富的食物与耕地资源的描述。这主要是由于当时西欧国家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所决定的。不同于中国的地大物博,西欧国家领土面积较小,资源相对有限,人们对生存条件的确保和提高有更为迫切的需要,也更加渴望更强大的力量,更先进的生产工具。因此,西方宗教中对器物的渴望要高于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这一点反映在宗教画作中,就是对外在客观世界的渲染和强调,对于作画方法和用具的严格要求。

第三,中西方宗教对于“神”的本质特征的描写有很大差异。西方宗教或神话中对神赋予了更多的世俗性,西方宗教中的神更加接近人。比如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好色,赫拉的善妒,阿波罗的横行霸道。每一位神都被完全赋予了人的性格特征。与西方的神不同,中国将神塑造为从力量到思想境界都超越普通人的存在,中国的神更侧重于表现对道德、人性的超越,和社会规则的构建。因此,西方的宗教画中对于神的的描绘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中的人,更具有真实性;而中国宗教画中的神更注重对现实中的人的超越,写意多于写实。

四、结语

美术的诞生最早源于人类使用图画进行记事交流,随着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以及人们开始通过美术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并逐渐把自己的审美观念也加入到美术创作之中之后,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普及开来。人们通过美术创作来宣传知识与信仰,规范社会生活,并借助美术表达自身的情感诉求。因此简单来说美术的基本功用在于记述真实并陶冶情操,抒发情感。美术艺术包含了客观的真实与主观的升华,二者缺一不可。中西方早期宗教画的差异长期以来仍存在于国画与西方油画之中,比如中国的国画重“神”与“意”,西方的油画重“形”与“质”。但是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因为二者均是在表达美术艺术,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今天随着全球化日益加深扩大,中西方美术的界限也不再分明,不同文化、不同流派间的交流融合成为大势所趋。西方绘画建立于几何学之上的构图,尽可能贴近现实的取材与描绘,对光线,暗影等的灵活运用都值得中国国画借鉴。而中国国画对现实的超越,善于借景抒情,能够写意于天地万物间的特点也是西方画作需要借鉴的。因此在探讨美术艺术时,必须时时不忘美术诞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不迷失美术的起点与初衷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特点和方向,同时做到对其他文化和流派的兼容并蓄、海纳百川,才能卓然自立,并获得长足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张育英.谈宗教与艺术的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1999(1).

[2]邓新影.论文艺复兴美术与人性[J].美术教育研究,2014(17).

[3]袁熙旸.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美术赞助人的作用[J].艺苑,1996(1).

[4]徐碧波.论中国年画中传统门神形象的形成和发展[J].民族论坛,2007(9).

[5]张超.中国明代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女性形象的比较研究[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13.

[6]米翊宸.中国佛教画艺术与13,14世纪天主教绘画艺术的比较[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0.

[7]王荣国.道教人物画及其文化透视[N].厦门大学学报,1993(2).

[8]彭肜.在佛的神光下——中国佛教艺术特征探微[J].社会科学研究,2002(6).

[9]谢静安.读《意大利早期、盛期文艺复兴美术与其他潮流》一文有感[J].大众文艺,2015(2).

(责任编辑:武 亮)

宗教绘画实际上是宗教信仰的直观体现,通过对中西方宗教绘画的构图、色彩、线条以及表现力、时代背景、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可以使我们透过画作感受中西方早期艺术创作理念的异同,并通过对比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在全球化的今天,艺术已走向世界,走向交流融合,艺术上的“异同”不是“党同伐异”,而是“求同存异”,使中西方的艺术创作之“神”与艺术创作之“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最大程度地展现艺术文化交流的巨大潜力。

中西方;宗教画;异同

作者简介:邢 达(1993-),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收稿日期2016-03-16

中图分类号J19;J205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画作美术艺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学生画作欣赏
纸的艺术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Coco薇(2017年1期)2017-02-15 18:46:03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