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昕
(安徽财经大学 安徽·蚌埠 233000)
网络视觉符号之设计特点与审美心理
赵昕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21世纪,网络和多种数字化媒介的发展,视觉传达文化朝着多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网络视觉符号也是新形势下平面设计在网络时代的一种延伸,但由于网络种种特点,交互性自由性、即时性等,也使得网络视觉符号遵循着浏览者的定位,视觉流程规律、多感官传播等多种传播的规律。而网络符号的审美也加入了全民娱乐性、高科技手段、传统文化再创新、人机交互共生等特点变得更为人们所接受和熟知。
关键词:视觉符号;符号学;网络境遇;计算机视觉化
当瓦特的蒸汽机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四次意义非凡的信息革命使得广播、电视、网络等技术彻底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技术的革新也对于视觉设计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特别是视觉艺术符号的推动,在1978年,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研讨会上,“科学计算可视化”被提出,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涉及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视觉化、计算机辅图像处理设计及图形用户界面等多个研究领域。而网络视觉符号也在新的形势下有着新的发展变化。
百度百科上说:“符号学广义上是研究符号传意的人文科学,当中含盖文字、密码、古文明记号、手语的科学。”符号能够表示某种事物,但符号并不是事物的本身,它是人类用人脑的概念世界来映射客观的外部世界的产物。在久远的原始时期,人类就已经开始自发的运用视觉符号进行沟通和交流,几千年来,人们创造了各式各样的符号。从结绳记事到壁画,符号化的“语言”是人类文化的基石,人类通过有序的排列组合符号从而形成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和艺术。符号的运用和表达就是联系两个“世界”的中介。符号和它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天然的关系,完全是人类创造被人为的赋予了象征意义用于人们之间沟通与交流的工具。
网络视觉符号新形势下平面设计在网络时代的一种延伸,虽然网络视觉符号的组合与排列依旧是遵循着平面设计原理,但由于网络种种特点,交互性自由性、即时性等,也使得网络视觉符号的设计也有着新的发展变化。
(一)浏览者的定位
在设计网络符号或网页的时候,定位是很重要的一点,定位可分主动和被动两种定位,第一种是为了引导消费和找准用户群,需主动定位新客户,这种定位适用于初期,设计者在设计时需定位用户的生理信息和社会信息等,比如年龄、职业、性别、爱好等,这种定位可以用做市场调研或成立调查小组等方式,也可以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定位,第二种是被动定位,是适应用户的新要求和新变化,这种可以使用网络用户问卷等方式来调查。网络上浏览者人数众多,年龄、职业、文化等差异需要设计者进行各种调查手段来决定。
(二)视觉流程规律的运用
在一个优秀的网页页面中,视觉元素的组合与排列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文字可以和图片视频一起构建板块,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字体色彩的组合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文字、色彩、图像等多样的艺术符号组合在一起,必须遵循着视觉流程的原则,这样才能指引着浏览者将视觉信息进行有序的接收,从而达到一种空间上的逻辑顺序。视觉流程是人们的视线在网页中沿着一定的轨迹运动和浏览的过程,信息的接收一般来说是循序渐进的,如何在网页中有效的快捷的接收信息,这就需要设计者按照视觉流程的规律进行有序的排列视觉符号。在网页中图片和符号的良好运用就相当于向导的作为,像一只无形的手分割着各个板块,有规律的引导着受众者的目光按照设计者的意图来浏览信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对视线范围内的事物并不是同一时间同一关注程度的接收而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由色彩位置和审美经验等因素来决定。一般来说平面的上方给人轻松之感,下方给人压抑稳重之感,所以在设计中常常把一些突出性的文字和图片放在最佳视线的上方,以达到传达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目的。
(三)多感官传达的运用
从人类感官学的角度分析,视觉是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径,占据接收的全部信息的83%,其次是听觉占有11%,剩下的6%来自于嗅觉触觉和味觉。传统的纸质媒介仅限于对视觉的开发,这种局限性使得信息的传达并不那么全面。网络时代是一个超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超媒体是建立在电脑技术和多媒体等技术综合运用的基础上的。它将突破视觉符号的二维静态格局,成为人机交互共生的三维虚拟空间,视觉符号可以通过虚拟的数字透视方法在二维平面上营造出虚幻的三维立体空间。超媒体的作品是在新兴科技的基础上,把文字、图像、音频、影视等多种媒介和谐地组成到一起,使得浏览者能真正体验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历其事”的优美意境,其欣赏是多重感官和心理机制共同参与并相互作用与交融的。
(四)网络个性化设计
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个性是他人认识和区分自我的一种方式,网页设计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这样才能使得浏览者达到瞬间的识别和记忆。设计有特色的网站,首先得明确主题,根据主题的不同贴切的运用色彩文字图像等元素,网站的设计内容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主题,设计的形式要具有美感和功能性,美感和功能性首先都是依附于主题的确立而实现的,主题风格的定义有很多约定俗成的因素在里面,比如:医院的网页风格以简洁为主,学校的网页以学术威严为主等。确立主题后,如何使得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结合就变得及其的重要,内容决定了形式形式可以反作用于内容,设计师需要根据网页的主题形象运用与之相和谐的风格和设计的语言来表现。像许多的艺术家会根据他不同时期热爱的颜色来设计个人网页,也会根据自己热爱的设计风格来定义自己的主页。
(五)易沟通易识别的原则
易识别是基于浏览者人性化的需求,设计者在设计网络视觉符号时必须遵循着简洁、准确、表达清楚、解读合理等需求的考虑。好的视觉符号在网页中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传达信息的作用,由于显示器实际是处于不停闪动刷新的过程,所以浏览者的视线不可能长期的停留在某处,这就需要视觉符号“瞬间”能够直接唤起“看”的行为和直观性的理解过程。在设计中,可以利用受众者的视觉心理,把重要的视觉符号放在显眼的上部,以达到良好的主题诉求,并运用对比色或纯度明度高的色彩来吸引浏览者的眼球。以提高传达信息的醒目性和准确性。
波兰美学家罗曼认为:“观众在看一件艺术品时并不单用眼睛,除了眼睛外,他还用心灵,他的记忆,他的情感,他的语言和视觉上的习惯,他的文化模式,他的审美价值,他的期望。”网络文化因为它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受到大众的喜爱,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聊天看电影听音乐,网络视觉文化的普及与传播,也使得人们的审美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慢慢发生着新的变化。
(一)全民娱乐性的审美
“我是Hello菜菜,一个神经质的小女孩,我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很努力工作,我有一尺厚的坚持,希望每天进步1%开心每一天。”这是最近在网络上一炮走红的Hello菜菜的自我介绍。菜菜的作者是个没有专业设计基础的网络表情爱好者,她的设计动机很单纯,是因为自己不是尖脸就做了圆脸菜菜,跟自己学画的小朋友剪着蘑菇头也帮菜菜“盖”一个。这种视觉形象平凡的好似身边的朋友家人,并且这种网络视觉符号往往都被赋予了“我行我素”的个性,使得人们在形象和情感诉求上得到共鸣。
(二)高科技手段的审美
WED组织在在HTML基础上,研发出一系列支持在网页中嵌入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媒介的技术手段,多种技术手段的支持扩展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使得人们主动的选择如何去接收信息。受众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习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表现形式,比如:有的浏览者喜欢通过文字的方式去接收信息,而有的浏览者喜欢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去接收,多种技术手段的并用使得人们在审美上越来越倾向于多感官参与的综合表达信息的方式。如:现在流行的IMAX技术,电脑绘图和4D、5D影院的产生,甚至未来还会研发出更加神奇的6D、7D的电影技术。
(三)传统文化再创新的审美
网络高科技的运用是为了更好的表达与传递信息。网络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不同文化、语言、在网络上交流融合,他们的参与也为网络文化的发展上注入了新的活跃的因素。传统文化也在网络文化的兴起中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全民参与娱乐的方式使得更多人以全新的视角去认识传统文化,各种技术的运用与表达也使得语言文化在新的时代新的媒介的作用下更加与时俱进,焕发出活跃的气氛。从网络流行的文字符号到3D水墨画视频的产生,以及美术馆展厅内展出的中国古代生活为主题的互动,展台上投射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和风貌,浏览者可以触碰影像屏幕上就会显现出相应的信息,使得浏览者身临其境的了解到中国古代的风土人情。
(四)人机交互共生的审美
目前,互联网已经朝着人机交互共生的理念和模式去发展。未来的超媒体技术可以使用户体验到身历其境的画面感。交互传达技术的研发使得浏览者通过触碰按钮、导航条、信息栏等视觉元素进而表达自己的意见与对方进行沟通,交互功能大大提升了信息传达的有效性。而作为人机交流的数字化屏幕也从电脑延伸到3G手机、电子投影仪、互动电视、体感游戏机等电子产品中,人机交互共生的模式也逐渐发展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
21世纪,网络和多种数字化媒介的发展,影响改和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视觉符号在这一新的媒介下不断朝着更加宽泛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着。在这种新形势下,未来技术会如何改变传播方式,视觉传达文化又会如何朝着更加多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扩展出新的领域呢?我相信,不久的将来网络视觉文化一定会更好的把科技和艺术相结合,成为中国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一门新兴的产业。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2]邱景源.《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3]大卫·科罗.《视觉符号》[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4]松田行正.《零ZERR0:世界符号大全》[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534(2016)03-054-02
作者简介:赵昕,安徽财经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