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新城校区 胡丹丹
走向“生成”,“预设”精彩
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新城校区 胡丹丹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要目的明确,并且有计划性,但是,课堂的变化又是非常复杂的,有很多预设之外的情况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灵活应变,机智处理,既要完成预设,还要抓住动态生成的精彩瞬间,同时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但是教学过程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没有活力和生机,必然会死气沉沉。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积极面对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抓住课堂活动中的精彩瞬间,这样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小池塘》这篇文章时,教师在教学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这里老师要表扬一个同学,刚才他说小池塘就是一只大眼睛非常明亮,说的真好。那么,现在我们就通过这只大眼睛看一看,同学们你们都看见了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纷纷走近文本,去寻找相关的内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还看到了飞机还有星星。”这个内容显然不是课文的内容,但是教师并没有批评甚至否定,而是及时的肯定和引导,引导学生放飞想象。在教师的鼓励下,小学生们更加兴奋起来,纷纷说出自己想象出的样子。并且还写出了优美的句子:“通过这只明亮的大眼睛,我看见了朵朵白云,倒映在小池塘里,想各种的小动物在游戏。”这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面对课堂中预设之外的情况,教师要意识到这些动态生成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抓住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感受,不仅能够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引导学生逐渐拓展视野,获得更深刻的体验,收获不一样的感知。这样的课堂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更有活力,受到小学生的欢迎。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是动态的,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抓住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学会欣赏学生的精彩生成,并且转化为相关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朝着更深层次发展。
例如,在教学古诗《墨梅》时,在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却发表了不一样的见解:“老师,我和大家的看法不一样,我认为这首诗中描写的梅花是真实的梅花,而不是画中的梅花。”对于这样的观点教师感觉非常吃惊,但是并没有直接否定这个学生的看法,而是鼓励他详细的说说自己的理由。这位同学是这样分析的:“通过读诗我们可以看出这棵梅树长在了洗砚池的旁边,而洗砚池由于诗人总是在这里清洗自己的笔和砚台,那么时间长了肯定池水变黑了,那么黑色的池水渗透到花瓣中,梅花就会有淡墨痕吧。”听了这个学生的话,有的学生还说:“也许花开淡墨痕还可以理解为是梅花倒映在被墨水染黑的池水中。”
这样的动态生成,适合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在智慧碰撞的过程中对于文本有了新的理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样开放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课堂中既有“放”也有“收”,二者协调统一,完美融合,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也使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的魅力就是在教学中总会让人惊喜的美丽出现。这样美丽的课堂效果既有教师进行预设的作用,同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灵光一现也是值得我们品味的。语文课堂因为预设而精彩,又因为生成而灵动,教师要善于捕捉每一个精彩的瞬间,鼓励学生多元解读文本,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老天鹅“一马当先顽强破冰”的段落进行探究:“从这个段落中选择你喜欢的词语或者句子思考一下这些词语或者句子的妙处,并且深入思考,写出自己阅读这段话的感受。”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大家都被老天鹅那种坚强的品质所感动了,大家看到了老天鹅为了找到食物,用自己的身体砸在坚硬的冰面上,这种奋不顾身的精神让我们深深的震撼。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进一步质疑,有的学生提出来这样的问题:“在课文中将天鹅比喻成石头,合适吗?”教师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思考,并且鼓励学生一起讨论这个问题,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比喻更能体现老天鹅的奋不顾身的勇气,所以是贴切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预设,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灵光一现,及时调整自己的预设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同时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促进学生的发展。
预设和生成,共同构建了语文课堂的精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既不能预设太多,生成太少,也不能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的质疑简单的否定和批评。教师应该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的自主展示,既要匠心独运的预设,也要注重智慧碰撞中的动态生成,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激情,焕发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