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
注重初中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陈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是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内容。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初中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却不是那么显著。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指的是被社会某些成员所接受、遵从的一整套沿袭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总和,这种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具有稳定性、传承性。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特有环境下形成、流传下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传统文化是语文形成、发展的基础,只有渗透传统文化的初中语文教学才更具魅力。因此,本文针对传统文化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渗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研究。
语文,顾名思义,便是语言文字,大多数人容易走向一个误区,认为语文学习贯穿于我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可以由先天环境所影响。因此,对于语文学习不必刻意。这是当前学生、家长对语文学习的普遍想法,也是语文教育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这种“去语文化”的思想深深地误导着我国民众,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难以产生兴趣,也无法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它对我国历史、社会、生活发展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如果没有传统文化的熏陶,便不能拥有良好的素养,也同时难以产生对民族的由衷热爱。初中语文教学处于一个文化传承的重要衔接口,接收着处于人生中接收能力最强也是思维能力最活跃阶段的青少年,此时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文化传承的教育。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初中语文课堂可以利用的材料以及方式也实现了丰富化、创新化、全面化。教师要积极开发材料、扩充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稳定的根基。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具备发展性、开拓性的眼光,不仅要从课本中发掘教学资料,更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为教学所用。
以现行初中教材中的古诗文教学为例。在教学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时,教师可以引入杜甫《三吏》、《三别》以及《登高》等诗篇,通过比较阅读与鉴赏,让学生深入了解杜诗的韵味与语言特征;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等文章时,笔者特别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进行了图片赏析,让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敬佩与欣赏之情,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本单元课程的学习中;而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则是围绕着中华民族各个传统节日进行教学,为了加深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印象,笔者在单元课程开始前就引入古代文献、绘画作品以及纪录片材料,凭借多媒体的形式展示了各个民族在节日上的差异,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关注点,这让学生在学习单元课程时更能够身临其境。但是材料的活用不仅需要笔者的引导,更需要学生自主性地探讨。因此,笔者在引入的同时,还注意灵活发问,例如在引入传统节日文化时,笔者会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请耐心观察:以下节日与我们的传统节日有什么区别?”这样就增加了学生思考、分析的主动性,提高了材料运用的灵活性与渗透性。从教师自身的发展而言,其必须要认识到不同内容的教学需要利用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因此自身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了解,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要勇于打破教材的禁锢,从而为高效利用传统文化提供积极的帮助。
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鲁迅
实验上的失败,可能成为发现的开端。——巴甫洛夫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以上的名言警句都有共同的特点,都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懂得积累。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成就事业也需要积累,不懈地努力奋斗。学习也应如此,要不断地积累才会有知识,这是成功的前提从细小到伟大是一个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在中国的发展依靠着马克思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但有多少人知道马克思主义是怎样炼成的呢?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留下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他几乎掌握欧洲所有国家的语言,他在头脑里积累储存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资料。以上例子就可以充分证明:无论学习哪类知识,要想学会,积累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步骤。与此同时,学习古诗文还要通过大量的诵读,培养出一定的语感。语文是一门文字学科,需要口语练习获得其中的内涵。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要多读书才能真正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和其写作方法。学习传统的知识文化—古诗词,多读有益于学生对古代诗词文化的理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方面可以说多积累,另一方面也需要注重读的重要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在诵读《三字经》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了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家长的好评。此外,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总之,我们在教学当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很多。作为教师,在对自己学生了解的基础上,还要选择适合的方法和方式来进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怎样诵读、怎样理解、怎样鉴赏,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学会怎样运用。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在日常生活中,可引导学生多去体味经典古诗作者在写诗时的真实情感,并对教学方法加以不断优化与完善,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古诗词文化素养。
[1]张海峰,郝亚莉.初中语文课本中如何“渗透”国学教育[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4(11).
[2]周少华.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国学经典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05).
[3]孙玮.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生语文教育中的渗透和传播[D].华中师范大学2015.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第三中学 34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