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议
回归儿童生活 增强德育实效
◎张文议
《品德与生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面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这门课程通过密切贴近儿童生活的各种活动,帮助儿童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反思和拓展,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学习生活的过程,逐步成长为热爱生活的儿童。为了上好这门课程帮助儿童学会生活、健康成长,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通过与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和事件将使儿童开启思考之门,儿童通过对在生活中所面对的人与事的思考将形成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的认识与判断。生活是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形成有效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自觉开展道德行为的一种最好途径。所以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前要从“了解低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学习特点、行为习惯与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了解每个儿童不同的个体、发展程度、生活经历和背景”入手捕捉儿童生活中敏感的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活动真正走进儿童真实的生活。
如,“有一位教师在设计《做个聪明的消费者》这一主题活动时有意将几节课连上:第一节课让学生真正到超市购物,然后回班交流。事先每个学生都在课前填写调查表,制定好家庭购物计划,并且每人准备10元钱。老师带上DV机,准备将孩子们购物经过摄下来。
一进超市,学生们立即奔向货架,选商品、看货价。超市里立时热闹起来,有的选了商品结果价格高了,自己带的钱不够急地抓耳挠腮;有的转了好几圈就是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只好请售货员帮忙;有的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不知选哪个好……回到教室后,老师让孩子们用几分钟看了刚才在超市购物的录像。结果,教室里炸开了锅,每个人都对屏幕上的自己或伙伴傻笑,叫声、笑声连成一片。”
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其最典型的特征便是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位教师就大胆摒弃了在校内设置模拟超市的教学形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直接带学生去了超市,让他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有了这一活动的铺垫,不但可以充分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将课堂与生活建立有机联系,使学生对“理智购物”“购物的学问”“做文明顾客”有了真实的体验、直接的经验,提升了道德认识,从而实现了品德教学活动源于生活、富含生活、高于生活。
1.活动实一点 《品德与生活》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活动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因此我们的教师都在如何组织活动上下了功夫。可有的教师没有领悟设置活动的意义,为了设计活动而设计活动。
案例:《诚实的我》
执教老师煞费苦心模仿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进行活动。整个活动有主持、有嘉宾、有观众,可谓郑重。然而在访谈时,嘉宾“实话实说”自己不诚实的事时不但是条理清晰,用词精炼,娓娓道来,本来是一件件不光彩的“糗事”可一个个“嘉宾”对此却像说一件别人的事一样(可能就是别人的事)。让人不得不对学生所汇报的事情的真实性产生质疑。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育活动必须追求儿童真实的而非虚假的,持久的而非一时的发展,为此老师必须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真实表现和反应,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而像本课例为了活动而设计活动,无视学生的真实表现和反应,何谈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如真不幸被笔者言中,老师为了展示教学一节而预先导演了一场活动。在对儿童进行诚实的教育中,老师就率先不诚实,这会给孩子们留下怎样一个阴影!
还有的教师设置活动时奉行的是拿来主义,盲目借鉴他人经验,将别人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自认学到了“新”理论、新方法。殊不知,他们的做法正好与新课改倡导的理念相悖。《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强调要回归儿童的生活,要克服违背或脱离儿童真实的生活的倾向。此外,对不同内容的活动,教师指导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应体现针对性原则;对不同儿童,教师的指导方式也要不同,必须重视发现和捕捉属于每个儿童自身的问题,随时调整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我们的教学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以提高课程的效益。
2.指导评价实一点 新课程倡导常识教育理念。强调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保护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绝对化倾向。如有的思品课堂上学生只是一个回答老师就会大张旗鼓地赞扬“你真棒!”“真是太好了!”“你真是个天才!”或是不厌其烦的“掌声鼓励!”于是一些课堂上“好”声一片。还有的老师认为“赏识”就是不能否定,所以不管学生说的有无道理,哪怕是错了,都会含糊的肯定“有道理”或“你分析的不无道理。”这种赏识不仅赏识本身的激励作用起不到,还会导致学生变得浮躁,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不良学习态度,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和科学态度的形成。
学生在起码的道德意识与判断能力不强的成长阶段,需要被赏识更需要赏识与批评并举的深层次的建议。我们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用赏识的眼光去关注他们,用企盼的心情去对待他们,用亲切中肯的评价激励,指引他们健康成长。
一直以来,德育教育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现实生活,人们总想在一个假设的、净化的情景里用‘高大’的形象去塑造儿童灵魂,结果事与愿违。学生的生活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学生的思想、品德及行为表现也时时受到小事的影响。正所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因此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应该遵从儿童的成长需求及身心发展的规律,本着“低重心、低起点、重实效”的思想来开展活动,引导儿童成长。
《品德与生活》教育是“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去撼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去撞击另一个灵魂”的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本着“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的原则回归生活扎实开展活动,才能增强教育的实效。
(作者单位: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教师进修学校 12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