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建国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胡建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数学教材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已为这方面的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喜欢把每一问题都讲的非常详细透彻,而学生一见问题,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因此,如何使学生领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都重视的问题。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
要正确完整地解答一道应用题,一般要经过审题、分析、列式解答和检验这四个步骤。在这四个步骤中,审题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分析是关键;列式解答是重点;检验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
1.审题弄清题意 一般,实际问题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是已知条件部分。二是问题部分。只有弄清了什么是已知的,什么是要求的,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学生由于语文知识较少,观察能力差,因此在审题时,经常出现审错题的现象,为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一般可采用以下几个措施。
理解一道的题意,一般需要从整体到部分的认识过程。根据这个认识过程,要求学生认真地读题。例如:科技园上午有游客852人,中午有265人离去。下午又来了403位游客,这时园内有多少游客?
这题叙述的是什么地方的什么事?题目第一个条件是什么?题目第二个条件是什么?关键词是什么?(离去)题目第三个条件是什么?关键词是什么?(又来)第二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的关键词有什么区别?问题是什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仔细阅读、认真分析题意的能力,常常会有意出现有多余条件的题目。例如:小华有8本书,借给小军同学5本,小红卖了2本书,小华还剩几本书?这样看来,题目中的小红卖了2本书就是一个多余条件了。在这个题目中它只是一个干扰性的已知数。
2.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之间关系,确定解题方法 我们在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然后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就是寻找已知数与已知数、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只有确定了这些数量关系方能确定解题方法。
例如:张大伯家的院子里有50只母鸡,18只公鸡,院子里有多少只鸡?分析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就是分析母鸡只数、公鸡只数与所求的院子里的鸡的只数具有怎样的关系,很明显鸡的只数里包含有母鸡只数和公鸡只数。因此就得出:母鸡只数+公鸡只数=鸡的只数,那么已知鸡的只数和母鸡只数,能不能求出公鸡的只数呢?已知鸡的只数和公鸡只数,能不能求出母鸡的只数呢?在大量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把学生的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3.列式解答 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再确定解题计划。为了条理清楚,可分步列式计算。待计算熟练之后,也可以列综合式计算或用方程来计算。在列式解答的过程中做到仔细认真,确保正确。
4.检验 检验就是对所作出的答案检查验收,检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列式是否合理,计算是否正确。
(2).结果与实际情况是否相符。一般用代入法检验,即把解出的结果作为原题中的未知量,检查它是否符合应用题里给出的数量关系。也可以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行计算,看得出的结果是否相同,最后在解完题之后,不能忘了写答句。
学生掌握了解答应用题的基础知识,也学习了分析应用题的思考方法,是不是学生就能很顺利地解答应用题了呢?回答是否定的。这就如同一个厨师掌握了掌勺的理论,而不下厨刻苦练习,也是烧不出美味佳肴的。厨师是如此,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如此。因此,加强训练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关键。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学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树高。树非常高,如何测量?学生讨论后,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教师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总之,数学本身就源于生活,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来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是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场所”,是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给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充分的帮助,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逐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三仓九年制学校 746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