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经济文明的演化看未来经济社会战略选择
——读陈平《东西方文明的分歧与演化——从文化人类学,微观历史学,到演化动力学》

2016-04-13 17:29李璐
山西农经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明文化发展

□李璐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从中西方经济文明的演化看未来经济社会战略选择
——读陈平《东西方文明的分歧与演化——从文化人类学,微观历史学,到演化动力学》

□李璐

(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中西文化优劣评价的变迁,每种文化的具体形态都是历史演化的结果,都受到经济,政治,社会,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也同时作用于这些因素的发展,这些因素的相互影响没有先后之分,是在交叉中不断进行的。本文旨在通过对陈平阐述的从文化人类学、微观历史学到演化动力学多个角度对东西方文明的分歧与演化的分析过程的呈现进行思考,就中西方文明分歧原因的重新认识、稳定和发展的消长关系来看中西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中西方文明;稳定与发展;经济学发展史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4.095

1 前言

《东西方文明的分歧与演化——从文化人类学,微观历史学,到演化动力学》的作者陈平在文中所提到的关于他在北大做演讲的主题,即新兴的复杂系统科学所引起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如何从自然科学渗透到经济社会科学以及传统的人文学科,实际上就是在思考和讨论自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

其想法与文化唯物主义和年鉴学派的观点不谋而合,应该就是指从多个学科或者说方向去从新研究文化或者其他方面的问题。与文化/物质的二元概念相反,文化唯物主义的文化概念指的是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物质的东西或过程。文化不只是那些已经概念化的范畴和程式化的形式,而往往更多地融入看不见的日常行为和经验当中,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文化精神化的一种文化物质化,而年鉴学派其宗旨是提倡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反对受实证主义影响的、以政治、外交史为中心的19世纪传统史学。所以作者对东西方文明的分歧和演化的分析,也是一项跨越学科的研究,而其讨论和中国经济社会演化(作者应该是把经济社会也归属于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有关的相关的几个问题也是从多个角度出发。

2 对中西方文化分歧原因的重新认识

作者以横向的角度向读者陈列了各个学派不同观察角度的文化理解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包括鲁迅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与剖析,以韦伯为代表的文化唯心论与以马克思为代表的文化唯物论的对比,文化人类学家哈里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展与推广,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从微观历史角度对人们生活的研究,均衡与非均衡世界观的发源,从非平衡态热力学和耗散结构理论对多样性起源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学派对马克思二元论的突破,以及经济学发展史成为边缘交叉学科渗透史。

只是对于其中所列的认知心理学中对物质与自然环境的割离表示并不能十分理解与接受,根据马克思的二元论,自然环境包含于物质。

3 对中西方文明差别的观察

作为科学工作者作者重视定量分析,所以在比较中国封建地主小农经济与中世纪西欧的庄园农奴制度的先进性时寻找定量的证据,虽然个人觉得这两者的比较并不一定要定量,因为分析的对象受到许多其他不可丈量的因素的影响,缺乏一定的可比性,但其用科学研究的归纳法来比较中西方文明的区别确实比较清晰明确的。

从中西方封建体制的差异性,中西方统治方式的差异,中西方商业政策,中国人口发展规律、人口政策与政治、军事战略的密切关系,以及产权继承制度的对比中确实可以看出东西方文明的差别。

中国与西欧农业技术结构的不同确实对中西方文明的演进如向工业革命社会转型产生巨大的影响,从作者的分析来看,尽管中国地少人多,但由于中国的经济主体是精耕细作劳力密集的小农经济,农业广种薄收,需要投入的劳力较多,感到人口稀缺也不足为怪;而西欧以牧业为主,需要的是牧场,因此感到缺乏生存空间,进而促使开发新大陆、殖民扩张的动机生成。所以说中国侧重于发展消耗人力、节约资源的技术,西方侧重于发展消耗资源、节约人力的技术。

除了对向工业社会经济形态过渡产生影响外,技术结构的不同也对制度规则政治形态的选择奠定了基础,用马克思的观点来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都为之后各自社会文明形态的进一步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4 科学为何起源与西欧

我想,作者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无外乎就是说生态环境和技术对人类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不同。如前面提到的,西方人地少,向往开辟新的大陆,通商与航海的需求和农牧经济下无法自给自足的特点使得西欧国家重视海洋道路的开辟,也就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中国人也并不是不聪明,也不是一直抑商,四大发明、各类农事器具的更新、明清商帮的出现等等都说明中国人的智慧也是不可估量的,只是,由于封闭的内陆环境,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制,使得中国人对科学理论模型产生不了兴趣,也缺乏一种孜孜以求的精神动力。

改变当代大多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目前人才培养、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突破的重要方向。

5 稳定与发展的消长关系

《东西方文明的分歧与演化——从文化人类学,微观历史学,到演化动力学》中的稳定与发展倾向于承认复杂性增加不稳定性,稳定与发展、安全与机会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稳定代表着一定程度的安全,发展对应着相对更多的机会。也因此作者会在这一话题末尾提到“爱好风险的民族不等资源占满就去寻找新资源,保守的民族往往竭泽而渔让旧资源有更高的利用效率”。其实这就对应了我们常说的开源与节流,而真正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对二者的综合。

6 中西方未来的选择的几个问题

无论是在全球竞争的大背景下对小康社会的追求,还是合理合情的法制和有利社会发展的道德风尚的建立,或者是产权制度对规模经济的影响分析,作者都在强调要重视多元化的发展,也强调因素间的相适应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实事求是。

例如,产权制度的安排要与不同的法理、道德相适应,不同的制度安排与不同的人口密度也有关联。同时,不同的制度安排产生的规模经济不同,所以我们在进行制度安排时需要实事求是,考虑我们的战略选择,跟相关产业的技术特点和具体环境相适应。

在文章的末尾,作者提了一下关于对于学术争鸣的态度问题,作者尊重对手。另外,作者主张“览万卷书,游万里路,会百家才”,“行路增长见闻不是目的,观察世界,发现理论不能解释的‘反常现象’才是科学突破的出发点”。科学的进步需要不断地突破,人类文明的发展需要辩证的否定,你要肯定或者否定一样事物,你就得先认识这一事物,了解这一事物,这样才能有发言权。这就得需要我们览万卷书,去听听不同看法;游万里路,在行路中发现“反常”;会百家才,学习不同的学科,听听不同高手对同一问题的看法。

1004-7026(2016)04-0124-02中国图书分类号:F091.3

A

李璐(1995.3-),性别:女,汉族,江西省赣州市人,学历:本科。

猜你喜欢
文明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请文明演绎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漫说文明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对不文明说“不”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