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中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东县惠东荣超中学 516369)
古典诗词教学略谈
⌾黄伟中
古诗词博大精深,学生学习、理解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从知人论世、梳理字词、理解分析和整体把握四个方面帮助学生理解、领会诗词之美,逐步提高学生对古诗词语言、情感、艺术的感受力。
古典诗词;意象;意境
在古诗歌教学中,普遍感觉难教。一方面是古诗词博大精深,诗歌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意象的复杂性,语言的跳跃性等特点,造成我们对诗歌理解的困难;一方面与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加之人生、社会阅历的缺失,审美修养的不足,知识结构的欠缺等因素也会影响诗歌教学的效果;还有与语文教师的重视程度、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息息相关。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去教,如何把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的传达给学生呢?这无疑是摆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到要学生“逐步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般而言,对于单篇诗词的教学,大致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下面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为例: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文学乃人学。文学作品(诗词当然在其内)都是作家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的传达,都受到作家(诗人)的身份、生活际遇、个性气质及其所处的时代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如果对作家(诗人)的生平遭遇、才性学识、思想心理历程及种种与该作品相关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这对我们的诗词教学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所谓“知人论世”是指:“知人”包括了解诗人欺人的生活经历、社会地位、思想感情、宗教信仰、兴趣爱好、个性气质等方面。“论世”就是在比较广泛的意义上,了解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氛围、风俗习惯、文化传承乃至自然地理环境,弄清其对诗人创作的渗透和影响。一般说来,诗人是不可能与时代生活毫无关系,诗人总属于一个民族、属于社会历史链条中的一个因子。他们不能生活在真空中,他们的情感、观念、个性都会受到时代与环境的影响。只有把诗人及其作品、与他所处的社会的、历史的广阔背景联系起来,我们的解读才能够算得上深刻,才能深入揭示诗人的创作意图,并揭示作品的艺术风貌和深层结构。如这首《饮酒》诗,是陶渊明他辞去彭泽县令回归田园而作的。先说“知人”:要了解陶渊明是一个既有大济天下苍生儒家情怀的积极入世者,又有追求人格独立颇有玄学理趣的归隐者。再说“论世”:首先让学生知道魏晋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乱、最黑暗、“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时代,且名士少有全者,士人经常充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于是远祸全身是当时士人普遍具有的心态。其次必须简单介绍当时很有影响的玄学思潮,以及人的觉醒、生命意识觉醒等思潮。这些我们是必须了解,这对我们理解诗中的理趣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学习、欣赏这首诗的前提之一。
古典诗词的教学,如果不能准确的理解字、词、句,不能把握古代诗人根据文言特性而对诗词做艺术处理,即使对诗人对时代背景有充分的了解,也是无法顺利进行审美教学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古诗词的语言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和一定程度的理解,最起码要做到理解诗的字面意思,从而为进一步提升诗的审美教育做好准备。如这首诗,字面意思都比较容易理解,没有什么特难字之类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但,是否我们就没什么好说的呢?不是。我们可以提问:为什么诗人说“心远”地就“自偏”呢?它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怀?又如诗人为何是采菊?南山(庐山)的景物很多,诗人为何单写飞鸟?这些有什么内涵?诗人在最后为什么有言欲辨而会忘言?它体现了什么样的理趣?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下面重点解决的关键所在也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有了这些准备,下面的教学无疑会轻松多了。
文学作品的意义结构一般是由两个框架构成,一是表层结构,一是深层结构。诗词亦是如此,拿诗词而言;表层结构是指由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比较浅显的表层意义;深层结构往往是诗人所没有意识到的,但恰恰是这个层次对诗的整体美学效果起着决定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诗词中本身寄寓作者某种内涵的意象来解读其深层结构。
意象包括意和象两个方面。“意”是抽象的主观的情意,它包含着人格情趣和审美经验,是诗人感情的一种再现;“象”是具体的客观的物象,是现实中的事象、景物或场景等,是引起诗人意趣的媒介。“意境是诗歌的语言”,指的是诗词作品中所描绘的一定的生活情景,以作者所抒发的某种思想感情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如《饮酒》诗,其意象是丰富的,意境是深远的。其前四句一开始便给读者营造一幅真士远离尘嚣的意象图,接着以悠闲采菊南山、飞鸟知途而返等具体的意象营造了一种物我之境。我们必须弄懂的是:陶渊明为什么采菊?为什么只写飞鸟?首先,联系当时的社会风俗,我们可以得知菊花有延年益寿的药用功能,陶渊明采菊自然是为了服食;除此之外,菊花还是一种不畏严霜具有芳洁品格节操的象征,如其诗曾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这样菊花已经融入了陶渊明的生命深处,成为他心灵世界中不谢的芳洁之花,寄寓了诗人自身的情感。而飞鸟亦是寓意深远的。联系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思想历程,我们不难体会到,飞鸟由出而归的一日飞行的过程与陶渊明由仕而隐的一生历程,就好像是一组曲折而平行的轨迹,这始飞而终归的飞鸟正是挣扎仕途而走向田园的诗人的艺术化身。因此诗中的悠然见山之人与翩然归林之鸟有着无形的联系。这就是诗人为何单取菊、飞鸟作为其艺术化身的重要内涵的原因。通过这些意象的分析我们便可以更深层的理解诗中表露出来的意义,从而达到一种认识的提升和审美的愉悦,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除了欣赏这些意象,我们还得对诗中的理趣做一番审悦。如前四句“心远”而地“自偏”就有一种玄的味道,即是指不必执着于外在行迹,只要寄心渺远、心境超脱、内心超脱就自会觉得住地偏僻了,无须刻意去求。还有欲辨而忘言,即是指真谛无须多言,悟者自知。这些都是当时的玄学思潮在陶渊明思想上的投影,如果我们不了解玄学思潮那是很难做出正确的赏析的。
古诗词还是比较讲究艺术技巧的,这个我们在讲解古诗词时还是有必要提及的。如上面提到的分析诗词的语言美、声律美、节奏美,结构艺术等,都是理解和把握古诗词的一个必备的基本知识。通过对诗词艺术的分析也好给学生树立一个模样,让其有学习的榜样,对培养和提升学生作古诗词的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在分析诗词艺术的基础上,再对全诗做一个总结,再整体把握全诗,从而提高对诗词中的感情、思想等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如陶渊明的这首诗我们可以对它做一个总结:前四句自问自答,“心远”而地自偏,把诗人的自足、自信、自得充分的表现出来。接着四句以采菊之片断写诗人的闲适,描写自己在归隐后的精神世界和人、天、物、我契合的自得情态,体现了诗人悠然超旷的心境。而“山气”句则实写诗人胸中所构成的美妙的风景,物我泯一,意与境会。最后二句,言明理具有玄意,人生的种种真谛已寓会其中,但不须也不必说。这种境界诚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通过这样的把握,相信我们的教学目的基本上能达到。
经过这四步的教学,这首诗基本上教学完毕,如果有需要有时间我们还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陶渊明的诗,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等,从而给学生一个较整体的理解。
结语:教无定法,特别是对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教育者求索探道,找出适合学生学情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东县惠东荣超中学 51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