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016-04-13 16:06徐长业
山东工会论坛 2016年5期
关键词:全民群众政府

徐长业

(中共蓬莱市委党校,山东 蓬莱 265600)

着力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徐长业

(中共蓬莱市委党校,山东 蓬莱 265600)

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应对社会重大转型的需要,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是有效防控社会风险的需要。当前社会治理工作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是:从治理理念上看,重经济建设、轻社会治理的思想比较突出;从行为方式上看,以上管下垂直方式为主,欠缺双向互动;从参与主体上看,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不足。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法治体制改革,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社会治理;共建共享;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深刻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1]这为推进社会治理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和基本路径。

一、当前社会治理工作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一)从治理理念上看,重经济建设、轻社会治理的思想比较突出

有些地方领导干部对协调发展的理念理解不深不透,习惯于抓经济,重视招商引资、上大项目等。抓经济、抓发展值得肯定,但现实中存在单兵独进现象,对于常规化和科学化的社会治理不闻不问,导致本不该出现的问题时有发生。有些地方政府以管控为主,不懂得管理之中有服务、服务之中有管理。习惯于“管卡压”,习惯于“围追堵截”。

(二)从行为方式上看,以上管下垂直方式为主,欠缺双向互动

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习惯于单向度的、自上而下的权威式的管理方式,对“共生与互动”型双向治理机制不习惯,不了解,或者是不会运用。类似“政府宣布上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群众上街——政府宣布停建”这样的怪圈,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有些领导干部甚至把党和群众、政府和群众对立起来,高高在上,认为群众就是被管的对象,群众只有服从的义务。这从“你是代表党还是代表群众”、“威胁我就是威胁党”这样的雷人语中可见一斑。

(三)从参与主体上看,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不足

社会治理需要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的作用,也需要企业、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作为重要主体广泛参与,为社会治理构建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当前,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国家社会组织的发展严重不足,就是已经成立的社会组织也很难发挥反映所求、提供服务、规范行为、化解矛盾的作用。从公民的角度讲,一方面,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参与热情并不高,存有政治冷漠倾向;另一方面政治参与的利益取向较为明显。比如在部分农村召开村民大会,不给钱不参加;在有派性斗争的村换届选举时,有些村民之所以参加,要么是为了自己的派别能够获胜,要么是拿了人家的好处。

二、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必要性

(一)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应对社会重大转型的需要

当前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巨大变化突出表现在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转型。第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种转变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激发了社会活力,但同时对利益的崇拜等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问题和影响。第二,经济进入新常态。在这个大逻辑之下,发展速度、发展方式、发展结构、发展动力等如何转换,如何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第三,城镇化加速推进。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1.3%,首次突破50%,[2]标志着我国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意味着我国从一个农业、农

村为主体的社会,逐步转向一个以城镇、城市为主体的社会,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进城农民市民化。第四,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已不再是简单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形成了十大层次的社会群体: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 、私营企业主阶层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基层管理)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以及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3]。不同社会群体在多种利益分配方式下呈现出利益结构复杂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冲突明显化的态势。传统的社会管理已经不适应上述种种转型和变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二)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我们提起中国山水画时,一般不会马上想到雪景画,但“雪”偏偏是王维最喜欢描绘的意象之一。《长江积雪图》《雪溪图》《雪山行旅图》……当你试着去了解王维的人生,你也许就会明白他爱雪的原因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把社会治理从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4]这实际上指出了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的弊端:在社会治理中政府总是唱“独角戏”。无论什么事政府总是赤膊上阵,总是冲在第一线,很少有社会组织、社区、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把政府直接推到了群众对立面,导致政府缺少必要的缓冲空间。一方面,政府仓促上阵解决问题,很难让群众满意,有损政府形象;另一方面,政府负担过重,在处理社会矛盾和问题时,政府与社会往往是一对百、一对千的关系,导致政府应接不暇,很难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专心致志图民生。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应当努力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而这恰恰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三)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有效防控社会风险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今后5年,可能是我国发展面临的各方面风险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我们面临的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5]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坚持问题导向,努力防控处于潜在状态的风险,着力解决现实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靠什么来防控?靠什么来解决?需要党的领导,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要让人民群众认识到,国家的事情,社会的事情,大家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我不干谁干?要让人民群众由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治理,主动参与政治生活,主动参与各种风险的防控和矛盾纠纷的化解。一句话,就是要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才能有效地预防各种风险,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

三、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6]

(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实质上要解决的是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重点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即哪些事应该由政府、社会、市场各自分担,哪些事应该由三者共同承担。”[7]第一,政府要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社会事项转移出去,实现政社分开,强化服务职能。政府要为社会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留下足够的空间,鼓励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动员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第二,政府要积极构建和完善平等协商机制。这种机制强调的是参与协商的主体权利地位平等,不同的利益主体在沟通中得到表达,在协商中得到理解,在妥协中得到化解。比如:最近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PX项目。每一个PX项目都能给当地财政、就业等带来巨大的收益,并且环境污染等风险又是可控的,可是为什么不论在厦门还是在大连、宁波都受到了群众的抵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地政府在出台决策的过程中,忽视了和群众的沟通和交流,忽视了群众的参与,没有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最终导致双输的结局。上海杨浦区要建设一个50万伏的高压电站,一开始群众因为辐射不同意建设。事实上是辐射确实存在,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但由于一开始没有人给群众做解释工作,导致群众反对。后来政府搭建了一个多方介入的平台,让群众参与进来,企业、街道、群众代表相互沟通说服,让群众知道项目的利害关系,最后问题和平解决,实现了多赢。这些事例说明,在利益格局大变革、民主意识不断觉醒的时代,必须构建平等协商机制,坚决反对拍脑袋决策。政府要积极搭建协商沟通的平台,一方面能够激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够减少社会矛盾和纠纷发生的概率。

(二)深化法治体制改革,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必须加快社会治理法治化进程,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第一,加大社会领域的立法工作,真正做到社会治理有法可依。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治理法治化建设加快推进,但在某些环节上,特别是在立法方面还显得比较滞后。比如在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上,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社会组织管理的基本法律,只有国务院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政部与其他部门下发的规范性文件等。这些法规或政府性规章总体上数量少,层次不高,缺乏配套,有的可操作性不强。再比如城管综合执法是全国普遍做法,但是,目前尚无专门法律法规对城管执法进行规范。其法律依据是《行政处罚法》第16条和《行政强制法》第17条,城管执法只能 “借法执法”,执法权难以得到高效的落实。有法可依,才能实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第二,强力打造司法公信力。在法治社会,司法是救治社会冲突最后的防线,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环节。倡导群众有矛盾找法院而不是找政府的理念,最根本前提是司法必须公正,必须要让人民群众充分相信司法是公正的。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那样:“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8]近年来,司法公正饱受诟病,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时有发生。如2009年7月广东省江门市原副市长林崇中因受贿罪,被判10年刑。由于他花了10万元钱,买通看守所所长、医生等人违规获准“保外就医”。[9]类似现象导致司法公信力严重不足。须知在司法领域存在“100-1=0”定律,就是说一个不公正的案件或一个冤假错案的负面的影响足以摧毁99个公正裁决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这是导致群众只相信政府、不相信司法、信访不信法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提升司法公信力是扭转群众信访不信法思维定势和行为模式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重中之重。

(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革命、建设和改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同样社会治理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社会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就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如何集聚群众的力量,整合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有序?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深化社会体制改革,让群众的利益指数、平安指数、幸福指数、共享指数等清晰可见。第一,进一步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新机制,加快推进利用各种渠道解决群众利益诉求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治化,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让群众有实惠、有预期、有奔头、有希望。第二,坚持依靠群众,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积极向上、良性互动的新格局。脍炙人口的“枫桥经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 “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10],这是依靠群众实现自我治理、自我服务的典范。第三,将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是以地域、行政区划、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等为基础的实实在在的生产和生活共同体,是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主要载体。通过社区治理,一方面,可以让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的表达;另一方面,群众可以充分发挥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预防和化解矛盾的作用,真正实现共建共享,构建社区社会组织与和谐社区建设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fortune/2015-11/03/c_1117027676.htm.2015-11-03.

[2]林琳 顾春.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 我国城镇化率突破50%[EB/OL].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 n/2012/1104/c1004-19489796.html.2012-11-04.

[3]李培林.中国社会分层[M].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1-26.

[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3-11-13(1).

[5]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EB/ OL].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1-01/7697573. shtml.2016-01-01.

[6]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加强和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N].人民日报,2014-03-06(1).

[7]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EB/OL].光明网.http://difang.gmw.cn/ newspaper/2016-05/05/content_112215678.htm.2016-05-05.

[8]习近平.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45.

[9]李松.获刑官员逍遥“狱”外“保外就医”缘何屡屡走样[EB/ 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4-02/07/ c_126095590.htm.2014-02-07.

[10]发展枫桥经验 深化平安建设[N].法制日报,2013-10-28(1).

(责任编辑:王友才)

D630

A

2095—7416(2016)05—0094—03

2016-08-11

徐长业(1962-), 男,山东蓬莱人,大学学历, 中共蓬莱市委党校高级讲师。

猜你喜欢
全民群众政府
全民·爱·阅读
多让群众咧嘴笑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政府手里有三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