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新生研讨课程”方案设计管窥

2016-04-13 15:49贾海燕
教育家 2016年24期
关键词:生涯职业生涯研讨

文/贾海燕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新生研讨课程”方案设计管窥

文/贾海燕

众所周知,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需求的不断提升,使得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日益受到关注。当前,在中低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普遍开展的教育方式之一。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要求高校将职涯教育课程列入培养计划,开设相关课程,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在很多高校得以开展,相关探索不断丰富,研究成果不断积累。

对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国内大型人文社科学术搜索的统计显示,中国大陆公开发表职业生涯课程教育类论文始于2006年,至今可查阅数量已累计至554篇,相关图书64本、学位论文12部。图书多为职业生涯课程教材;学位论文数量不多,大多集中于该主题的比较教育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就500余篇论文的情况来看,当中对国外职涯课程介绍的文章数量稀少,从“课程与教学论”角度审视课程的研究仅有20余篇。主要集中在对职涯课程开设的意义辨析、经验性描述和思考层面。从对课程开设的综述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基于北森或相关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授课模式的互动讲授,侧重职业生涯理念及工具传授。课程模式相对完整,但本土化不足。在职业生涯课程建设方面,北森等一批社会职业教育机构的贡献毋庸置疑,课程方式灵活、强调互动。其在课程方面开展的研究与尝试给高校开设此类课程带来很多启发和可资借鉴的模式。但其在本土化方面的不足十分明显。

二是校本职业生涯课程及教材的探索与实践。结合本院校专业及行业特点,编写相应的职业生涯教育教材,关注职业生涯理念的落地,尤其是结合专业、行业发展现状,采取外请校友、企业HR讲座等形式,将职业体验等环节融入课程。

三是以研讨课为内核的生涯主题作品赏析、研讨类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的职业生涯教师,尝试在课程中引导学生赏析经典影片中的生涯主题,引导学生在观影的同时,通过探讨他人视野中的生涯问题,逐步明晰和解决自身所要面对的问题。

这几种课程组织方式均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引导,前两种方式更加注重“规划”引导的视角,最后一种方式更加关注生涯的全貌。这也促使我们思考:生涯教育课程中,是否应该过多聚焦于行业和职业的探索;是否需要有赖于大量的生涯认知工具引导学生开展所谓深入的“自我探索”?

笔者认为,作为新生适应性教育阶段重要的教育引导载体,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应该承担起应有的教育功能,借鉴新生研讨课的组织与架构方式,在课程中最大限度创设情境,辅之以相关工具或技术,促动学生围绕生涯相关主题,开展深入的思考、讨论和交流,发挥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应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是要实现学生认知模式的调整、完善与重塑。在课程中,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与课程组织方式,引导学生围绕“自我发展”这一主题,结合当下情境,调整、完善甚至是重塑认知模式;

二是要鼓励和调动学生充分参与思考和研讨的过程。围绕“自我发展”这一主题,在课程中所要实现的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生涯测评工具或者技术,而是要创设情境、调动资源,最大限度地促动学生讨论、交流和深入思考。逐步实现认知的深入与完善,在此基础上明确工具的意义与价值。

三是要激励学生制定行动策略,积极参与实践。围绕课程主题,在研讨的同时设计相关实践体验环节,促动学生制定大学期间的自我发展策略,积极投身实践。

通过课程教育,逐步引导和协助学生实现几个完善。在理念层面,协助学生建立和完善良性的自我发展认知模式;在实践层面,引导和协助学生结合当下自身和环境实际,调整和完善自我发展策略。

一、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新生研讨课”的目标与定位

我校从2015年开始尝试开设职业生涯教育新生研讨课(Freshman Seminars),这是一门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小班研讨形式的课程,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围绕老师选定的专题,在老师-学生,学生-学生间进行平等的互动与交流。

教学目标:促使新生浸没在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师生互动、体验认知型教学理念与模式之中,激发大一新生自主探索和思考个人生涯发展问题,并探索适合自身的相应的规划与行动策略。

课程定位:面向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落脚在让学生体验认知过程。

二、职业生涯教育“新生研讨课”课程模式

课程内容与教师

职涯新生研讨课的教学内容都是多年从事一线学生职涯教育工作中的教学研究经验总结。探讨的问题既有经典内容,也有紧密结合当下的热点新问题,甚至涉及众多领域和交叉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有的问题的答案并不唯一,结合具体情境、个案差异会有所不同;有的可能尚无答案,需要探索。基本做到关注大学生生涯发展的普遍问题,特别突出新生适应性阶段的典型问题,没有固定教材。

任课教师由本校热爱本科教学工作、在学生生涯发展教育方面积累和研究较深入的教师担任,课程中涉及的外部世界探索主题部分,还会外请专业教师、企业资深HR或优质校友,以丰富课程师资力量,为学生呈现不同视角。

教学对象:面向全校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为有利于学生交流,便于更好发挥学院教师作用,选课限定学院,但是本学院内部不对学生专业设限。每个班级容量不超过40人。

主要教学方式:在教师的主持下,围绕师生共同感兴趣的新生生涯发展主题,进行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重点在对生涯认知模式的引导方面,促动学生尽可能多地制定行动策略并付诸实践。以小组方式边学习、边讨论。根据需要,可以安排参观、调查等实践活动。

学时和学分:学时约23,课内总学时为16,学分为1。另:生涯体验活动学时1,假期职涯体验类社会实践学时约6学时。

三、研讨课程基本主题与架构

生涯认知模式

问题一:如何看待自己对高考的情绪与态度——那些情绪与态度是否会对大学阶段的生活构成影响?试举例说明高考对你当下生活的影响,并进行评价(如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为什么?)

问题二:《职来职往》张园园视频,围绕视频研讨——在这段视频中你可以感受到什么?为什么?试举例说明,外在的物质条件与“成功”之关系探讨?

问题三:结合自身所处专业、班级和院校,如何看待当下的自己?

问题四:如何看待当下的自己与周围的环境之关系?

发现和探索适应当下的策略

问题一:内在认知模式及其对自身发展的影响研究

认知自己的意义;认知自我的途径与方法探讨;大学阶段自我认知与个性化成长计划分享。

问题二:环境认知-外部环境认知模式及其对自身发展的影响研究

我的亲密关系导图——父母、亲友、恋人等。如何看待你的“亲密关系”图表?

我的同学与班级——寻找自画像,游戏活动分享。班级或小组(团队)想要达成怎样的目标?为了这些目标,个体可以贡献什么?

我的专业与行业——

从学长的分享中获得哪些对专业与行业的认知(至少3条)?

如果希望投身当下的专业与行业,需要在大学阶段做哪些准备?

我的理想职业——

理想职业是否存在?

你的理想职业是什么?如果没有特定的名称,请为你的理想职业创造一个名字。用50个字描述你的理想职业。

这个职业可以带给你什么?

如果要做这个理想职业的面试官,你对这个职位应聘者的要求有哪些?(专业技能;通用技能;自我管理技能)

对照自己列出的条件,现在的你是否可以胜任?有哪些策略可以促成逐步胜任?

考核——生涯情景剧

引导学生对课程中探讨的主题进行戏剧化呈现与思考。

综上所述,在新生入学阶段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更加广阔的生涯全貌,而非仅仅聚焦在职业和就业指导的层面。引导学生正视内外部环境的现实,深入思考自身大学期间的发展问题,在探讨和交流中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发展策略。

(本文为2014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支持性课题经费资助项目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大学招生与就业处职涯教研室)

猜你喜欢
生涯职业生涯研讨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吐槽退役生涯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研讨式教学中的研讨题设计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研讨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