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捷,王粤钦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教学中的应用
鲁捷,王粤钦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在社会福利转型的今天,其教材存在着“史”展不开、“制度”滞后两大现实问题。为实现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妥善解决教材存在的现实问题,笔者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提出:重视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实现新知识构建;开展案例分析教学,促使学生实践行动能力的提升的教学新思路与方法。
建构主义;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教学应用
“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课程的政策性、实践性较强。为满足“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课程教学活动的需要,目前所撰写的教材,教学内容的表述主要是以“史”和“制度”的形式呈现。所谓“史”,即对以往且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实践活动的简要回顾,是对发达国家、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制度的演变历程、现状及改革的回溯,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并加深对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实践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所谓“制度”,即对发达国家、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制度要点的概述,尤其是以编写教材“当下”的中国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政策要点的概要介绍,目的是解读政策,帮助学生把握“当下”政策精髓,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工作(包括毕业论文撰写)实践。但是,在课程教学活动实践中,由于教学对象主要是出校门进校门,对社会生活缺少基本认知的90后大学生,且受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限制,运用传统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一是“史”展不开,学生难以对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实践形成深刻认识,影响到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认识、理解;二是“制度”滞后,教材编写者“当下”政策概括在教学时已成“过往”,难以对学生认识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工作(包括毕业论文撰写)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如何在教学实践活动解决好上述两个问题,是实现“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做了些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在教师协助下学生独立建构的结果。学生遇到他们尚未了解且需要去认识理解的知识时,倾向于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完成知识的新建构。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持续建构过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让学生成为具备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学习者。教育学也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间接性与简捷性、交往性与实践性、教育性与发展性、引导性与指导性。90后大学生的成长经历简单,具有一定的社会不成熟性,所以,学生在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课程环境中的认识活动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有效地达到认识的目的。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尤其关注教学过程的引导性与指导性,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简而言之,在教学中必须抓好学法指导。
所谓学法指导,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灵活地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让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即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解决上述“‘史'展不开”问题的要点,就在于此,即让学生主动地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自己有主见地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学“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使“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因此,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关键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做到对某一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获得基本知识,学到基本技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核心是以建构主义学习观,抓住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开放性、能动性和过程性等特征,运用建构主义模式方法,适时抛出问题,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研究。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几个环节组成,其过程基础是确定问题。确定问题,即所谓“抛锚”,这里的“锚”就是选出的事件或问题,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如讲授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部分的贫困理论,笔者在课前提出“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淘宝众筹“凉山汉达公益网店”等公益组织,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其活动信息,并进行分析。抛锚式教学的关键在于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这两个环节过程,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然后适时地组织交流、讨论,让学生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修正、补充,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在上述活动中,自主学习环节,让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网络学习环境中,以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和渠道去获取知识,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效果,使学生清楚学习的着眼点不仅是对知识的加深和拓宽,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并运用到实践中,而且在讨论中,引导学生归纳导致受助者贫困的原因、摆脱贫困的思路等,从而加深对贫困理论的理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理解世界的心理过程,学习是学习者自己以有意义的方式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或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因而,培养学生主动搜集知识建构所需的充足信息且能将其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信息收集能力、加工能力,是建构主义信息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在学习期间取得知识的基本渠道与方法主要是阅读书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指导,要指导学生明确阅读目的,制定好阅读计划,其中包括阅读的要求、范围、时间、步骤、方法等;要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图书馆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要为学生提供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根据课程目标有选择地进行阅读;为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社会历史背景,了解其实践活动,提供的阅读材料除专业书目外,还应提供一定的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等,以活化教材中的“史”,让学生更切实地感受社会现实,加深对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现实意义的认识。
针对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政策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历史时期,新的制度、政策不断出台所带来的教材内容即主要是前述的“制度”滞后问题,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学习能力。发现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将所获得信息以适当的方式组织起来,然后应用到不同情境下。对学习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新制度、新政策,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收集,并通过增、简、改等手段,实现教材内容的适时补充与调整,使教学内容与国家的政策、制度保持高度一致性。这也是教育学理论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原则的有效应用。如针对某一社会福利项目推出新政策、废止旧政策的现象,即可在引导学生掌握新政策的核心变化的同时,将已废止的政策规章作为“史”来简化处理。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真正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这不仅是因为真实的学习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是因为个体构建知识的行为源自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学生理解、建构知识受到特定学习情境的影响,个人的知识结构是在社会交互作用以及自己经验背景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完善的;同时,知识应用不是简单套用,而是在各种不同情况下针对具体情境的特殊性进行知识再创造。案例教学就是一种情境营造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选择某一具体案例,其实质就是要建构一个特定的情境,这个情境是与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紧密关联的。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来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与案例情境中各因素形成交互作用,同时,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讨论或辩论来强化应用以往的知识经验来解决案例中的各种情境问题,进而达到固化以往知识经验,掌握新的知识的教学目的,实现学生的知识持续建构。
案例分析的实施,首先在于选取案例。选择案例既要讲求案例情境的真实性、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业水平与兴趣。如果能有学生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其情境性会更强,对调动学生的讨论兴趣,尤其是学生以往知识经验,就会更为有利。因此,利用学校周边的街道、社区组织,建立实践基地十分重要。如笔者介绍农村留守儿童救助时,之所以选择2015年5月成都推出的“云课吧”关爱留守儿童计划作为案例,即因为考虑一是其与教学内容的紧密度,二是其很“新”的时效性,三是互联网技术的典型性,且学生较为熟知又有兴趣。
其次在于分析讨论案例。案例讨论时,关键在于教师在整个讨论过程中要扮演好导演、教练的重要角色,即及时正确地引导学生调动以往知识经验,在案例情境中进行讨论分析,即应用以往知识经验与案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交互作用,来固化以往知识经验,梳理、归纳新的知识,进而完成新的知识构建。案例讨论中新知识的构建,另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建立平等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支持、鼓励不同想法和观点的存在和产生,是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因而在案例讨论中,要关注创新环境的营造。营造创新环境的较为有效教学手段之一就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时,教师的引导性分析,对学生的讨论走向非常重要,这是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需要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如在组织前述“云课吧”关爱留守儿童计划案例时,讨论前笔者即引导学生关注该计划的核心,即计算机在线网络平台在这一计划中面对其扶助对象——留守儿童的利弊,在贫困地区实施的可行性。还有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并注意人际关系的调整、现场气氛的控制。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坦诚、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对话、协商、理解、建设性伙伴合作关系,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最为有益。
最后是对案例分析活动的总结。讨论结束后,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进行归纳总结,并给予学生必要的点评。建构主义强调多元评价方式,学习评价不仅是学习效果的检测,更是对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的评价,在知识性评价、技术性评价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表现性评价、实用性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对案例分析活动的归纳总结并非是简单地给出案例讨论的所谓标准答案,而是对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讨论的思路、找出影响关键因素、解决问题能力等应用以往知识经验与案例情境影响因素的关联度、融合度,以及新知识构建的实现程度的评价,其核心是注重过程评价。如通过讨论“云课吧”关爱留守儿童计划案例的讨论,要使学生认识到扶助计划的可行性、针对性是不能脱离扶助对象及其生存环境的,在研究、制定扶助计划的过程中,切实可行是整个计划的核心与基础。
[1]李定仁.教学思想发展史略[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4.
[2]孟迎辉.行政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3]王江洋.多元实践教学方式在〈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责任编辑:宁沈生)
鲁捷(1964-),男,辽宁抚顺人,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王粤钦(1964-),女,辽宁抚顺人,沈阳师范大学戏剧学院副教授。
2016-05-09
G4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