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语块习得的建构次序

2016-09-14 02:26王迪
关键词:语块程式偏误

王迪

厦门大学,福建 漳州 363105

程式语块习得的建构次序

王迪

厦门大学,福建 漳州 363105

程式语块在第二外语习得中所起到的作用已毋庸置疑。然而目前尚缺乏对于程式语块习得的建构次序研究。针对接受程式语块教学的学习者进行学习效果测试,通过考察学习者在中英程式语块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进而分析成因,为建立程式语块习得的建构次序找到线索,并结合功能类型学体系下语言的标记性相关理论,提炼从本族语到目的语的习得顺序,掌握习得规律。研究表明,母语的标记性在转换过程中所提供的习得阻力大大小于目的语的标记性。程式语块习得的关键点还是在于熟悉目的语的标记性上。研究二语程式语块转换偏误对于分析第二外语习得者在两种语言中的切换过程、探寻英语程式语块习得的规律、理顺其建构次序具有积极的作用。

程式语;习得;过渡语;语言迁移;偏误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程式语块在第二外语习得过程中的作用引起了诸多相关学者的讨论。利用程式语整体存取的“经济性”,可以简化记忆流程,优化认知资源配置,从而达到有效习得的目的。然而研究发现,程式语这种整体存取的可操作性,在本族语习得和二语习得过程中却具有不同的认知机制。若只是简单借鉴本族语习得程式语的模式,并将其直接应用于二语习得中,未必会取得同样的习得效果。正如Wray(2002)对比本族语者与二语学习者对程式语的输出模式图形中所展示,一语程式语习得模式与二语习得模式有所不同:本族语者直接输入长而复杂的词串,而不必将其分解理解;成年二语学习者先输入小块单位再试图用一定的语法规则整合到一起表达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因此,二语学习者多专注于微观单位,却丢弃了真正重要的整体信息。这种发现既印证了程式语块在第二外语习得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又对程式语块应该如何应用于第二外语习得过程提出新的研究课题。由此可见,研究二语程式语块转换偏误对于分析第二外语习得者在两种语言中的切换过程、探寻英语程式语块习得的规律、理顺其建构次序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理论背景

程式语块在大脑中被整体输入、理解和生成的整体观已被相关学者证实。Altenberg(1998)从比例上评估程式语的数量在一个人的正常言语体系中达到80%。而Wray&Perkins(2000)从整体和解析两个角度用图示来分析从出生到成年的语言处理过程中两者的分配比例,图表显示,语言的整体观一直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基础部分,尤以两岁前语言形成初始期最为集中。

然而,程式语块在第二外语习得者中的应用情况是,虽然倡导程式语块全面应用于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支持者一直在强调程式语块输入输出的整体性,绝大多数成年英语学习者的客观学习条件却是1.缺少真实自然的语言输入环境;2.我国传统外语语法教学法盛行,即从单词入手,辅以语法规则的传授。在这种环境下,无论对程式语块习得意识还是程式语块的存储量都远远不足。当程式语块概念介入到语言学习中,前期习得条件的劣势和旧的学习习惯的先入为主,势必影响程式语块输入的效果。就目前现状来看,针对中国学生英语过渡语研究过程中,可通过对偏误现象的内在成因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过渡语的变异过程,预测其变异走势,从而达到把握第二外语习得者在习得程式语块过程中从本族语向目的语变异动态。

如今,大多数过渡语研究都是围绕其句法特征展开,目前尚缺乏对于程式语块的偏误研究。本研究拟针对接受程式语块教学的学习者进行学习效果测试,通过考察学习者在中英程式语块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偏误,分析成因,为建立起程式语块习得的建构次序找到线索,进而通过从本族语到目的语的习得顺序,掌握习得规律,最终对症下药,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相应调整。首先,我们先理清语言习得的整体性特征:程式性与创造性。

三、语言习得的程式性与创造性

语言习得的程式性和创造性这种二分对立的特性由来已久,对于其不同方面的讨论也体现在诸多文献中(e.g.Pawley&Syder(1983);Sinclair (1991);Wray(2002);etc.)。语言的创造和生成是建立在一定规则基础上的,同时造成语言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的前提是对于规则的再创造是建立在对规则的熟练认知基础上的。儿童习得语言一般是通过对程式语的积累逐渐形成对其内部规则组建的认知,进而进行规则内部的再创造。正如Lewis(1993)所讨论,语言是由符合语法规则的词汇(grammaticalized lexis)构成,而非由词汇化的语法(lexicalized grammar)构成的。因此,应在非常缺乏良好语言环境的二语习得过程中,让学习者尽可能多地直接掌握地道的程式语块,而非从单词和语法入手,让学习者产出很多不地道却“合格”的语句。

虽然程式语的识别和认定是根据其使用频率来判定的,其序列组合方式也相对固定,但程式语并非只具备程式性,它同时兼具创造性的特点。虽然各家对于程式语的分类框架不尽相同,但是在各种不同的分类体系中,大多囊括了两种:固定短语与半开放式的短语或句型框架。如Nattinger&De-Carrico(1992)将程式语分为四类:多词短语、惯用表达语、短语结构与句型结构。其中多词短语与惯用表达语趋于程式性;而短语结构与句型结构属于半开放式的结构,根据套用在公式内的参数不同,可表达不同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语义。Cowie (1988)将语块(phraseology)分为合成语和程式语,其中进一步将两者分为有限搭配、修辞性短语、固定成语、普通程式语、言语程式语等,同样是程式性和创造性兼备。Wray(2002)的多形态词汇分布模型将语言的形式与功能结合进行分类,该分类中也体现了既有整体存取的固定词块、惯用习语,也有需要一定发挥创造的变化成分留待填充来丰富程式语的意义。由此可见,语言的这种双重特性是本身固有的,并不能因此而否定程式语的创造性。

四、中英程式语块的转换关键及其建构次序

在中英切换过程中,如何选择地道的表达进入语言体系以及如何保持语言的流畅度成了切换关键。在汉语(一语)向英语(二语)过渡过程中,当遇到两种语言中相似构造时,错误率会相对较低,如两种语言基本语序都是主谓宾句式;而当两种语言存在较大差异时,往往是出现错误较为频繁之处,如在动词的时态和语态上的差异。作为程式语来说,无论是句型类还是短语类,依然遵循这一规律。本族语者在话语输出过程中,常常有非常丰富的心理词库可供选择,而在选择的过程中,虽然都基本符合二语习得者输出外语时脑海中所反映的“语法”,但事实上,他们在选择输出语句时,并没有将时间“浪费”在语法规则上,而是直接将成串的、具备一定程式性的、有整体使用意义的语句输出,在很短时间内“流利地”完成了言语的“选择”。而反观二语习得者的话语输出,首先在其心理词库可供选择的资源就相当有限,在有限的词库中,独立意义的单词居多,每一个在意义上可进入待选状态的单词都需要进行在语法规则约束下的排列组合,从而加重了记忆和排序负担,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结果是,经过这样“精心选择”的话语却未必地道。程式语这种相对固定的结构在进行中英转换时,也会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而引起偏误现象。比如在本次研究的测试环节中,让学生翻译“生来耳聋”(born deaf),学生的语误译文包括:natural deaf,bornwith deaf,born tobe deaf,endowed with deaf等,学习者会通过自身对“生来”的理解,产生出不同的译文。

本项研究针对在教学中已经进行一学期的程式语块教学渗透的学生接受程式语块英汉互译测试,所有相关程式语块都通过课文串讲在课堂上重点讲授;串讲之后,进行课后小测。因此该测试旨在考察学生在进行显性程式语块强化输入的基础上,进行程式语块输出的能力,并考察其输出效果,以及涉及到程式语块意识的不同方面的接受程度和先后顺序。受试程式语块类型包括短语式、习语式、句子式三类;将学生水平根据测试成绩分为1、2、3高低三个等级;偏误类型主要分为两大类:程式成分缺失和程式成分误用,各词类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和误用。从测试反馈出来的偏误类型和情况来看,语块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学习者对语法的把握程度,既受到了语法规则的牵制,又未将其理解到位。而学习者对程式语块的认知能力又有所区别,这种区别在于当目的语与本族语程式偏差较大时,学习者对此差别的识别度和适应度反应情况如何。偏误出现的不同情况,恰恰反映了语块意识强弱不同程度的习得阶段。语块意识强的学习者反映出双语转换较高的认知水平,能够迅速将两种语言的程式转换;语块意识中等水平的学生依然会基本掌握目的语的程式性框架,但在偏误中多为根据现有知识容量“创造性”地按照现有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量制造目的语中“不地道”的表达,从而造成偏误;语块意识薄弱的学习者尚未建立起程式性的敏感度和认知度,该类学生的偏误还与语块单词内部字面意义的混淆有关。由此可见,强调语块的整体概念以及整体输入输出非常必要。然而从正确输入到正确输出的过程中,如何在过渡语偏误中摸索到学习者习得程式语块的过程,掌握其建构程式语块的规律,理顺这些关键点,对于程式语块教学大有裨益。

过渡语产生的现实基础是,在两种语言转换过程中,内部结构不同的两种类型语言,由于彼此间的差异所造成的转换偏误。两种语言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可以通过功能语言学框架下的标记性来进行区分。根据功能类型学理论体系,在各种语言体系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特征是非标记的,而语言间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标记的。根据本次研究发现,程式语块过渡语偏误类型是根据两种语言间是否具有标记性差异密切相关的。根据Ellis(1985b)所概括的语言的标记性与母语迁移的关系图表,结合本项研究结果分析,可进一步建立起语言的标记性和语块意识建构次序的关系,总结归纳如下表:

表一:语言的标记性与语块意识建构次序

通过上表归纳可发现,母语的标记性在转换过程中所提供的习得阻力大大小于目的语的标记性。程式语块习得的关键点还是在于熟悉目的语的标记性上。当母语和目的语均为无标记语言现象时,学习者最易于接受这种常规转换;而当母语与目的语的标记性产生差异时,学习者需要调动程式框架转换机制,在该差异上产生“注意”并将其纳入目的语认知体系中,才能使转换顺利完成,否则会产生母语迁移现象。

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标记性的分析,可进一步揭示两种语言体系的异同点,挖掘过渡语正负迁移现象的内在成因,从学习者的角度有效预测该程式语块在习得过程中的可接受程度,从而对习得者的偏误现象有着更为明确的整体把握,可以将程式语块更有针对性地植入于学习者的习得体系中。

五、结语

分析语块意识的难易程度、先后顺序和构建过程,可探知语块习得的内在机制和规律,进而对教学策略进行修正。研究表明,程式语块意识的建构过程是分阶段性渐进发展的。搞清楚程式语块习得的建构次序,对于摸清学习者的认知和习得规律极为关键。在教学中,程式语块的基础性作用和有效性已经毋庸置疑,若能将其阶段性的认知规律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对于深化和自觉形成程式语块意识、提高习得效率大有裨益。

注释:

①针对表示“多词单位”整存整取的序列组合有多种提法,如语块(chunk)、词块(lexical chunks)、程式序列(formulaic sequences)、词丛(cluster)、短语单位(phraseologicalunits)等。本文为强调其相对固定的程式性结构,在涉及这个概念时统一采用程式语块(formulaic chunks),但对文献中采用的词块术语予以保留。

[1]Altenberg,B.On the phraseology of spoken English:the evidence of recurrent word combinations.In A.Cowie(ed.).Phraseology:Theory, Analysisand Applications.Oxford:OUP,1998.

[2]Cowie,A.P.(ed.).Phraseology:Theory,Analysis,and Applicatio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b.

[4] Lewis,M.The Lexical Approach:The State of ELT and theWay Forward.Hove,England,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5]Nattinger,J.R.&DeCarrico,J.S.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6]Pawley&Syder.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 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In J.Richards&R.Schmidt(Eds.).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London,Longman,1983.

[7] Sinclair,J.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 Oxford,OUP,1991.

[8]W ray,A.&R.Perkins.The functionsof formulaiclanguage:An integrated model[J].Language& Communication,2000,(20).

[9] Wray,A.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责任编辑:宁沈生)

The Formulaic Ordersof Formulaic Chunks in Acquisition

WANGDi
Xiamen University,TKK College,Zhangzhou,Fujian 363105

Ithas been agreed that formulaic chunks can serve a positive func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However,the study on how formulaic chunks are acquired in a foreign learner's cognition is still out of reach.By analyzing errorsmade in tests on formulaic chunks translation,and based on markedness theories under the Functional-Typology theoretical system,the study has found that,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ition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the markedness of native language exerts less pressure than of target language.Thus the key transitional point lies in how to acquire themarkedness of target language.The study finding playsan active role in combing formulaic ordersand searching outpatternsof English formulaic chunksacquisition

Formulaic chunks;Acquisition;interlanguage;language transfer;error analysis

王迪(1980-),女,辽宁沈阳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本文系福建省厦门大学嘉庚学院2015年度校级科研孵化项目“语块教学对基础英语阅读能力影响的合作行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W 02)。

2016-05-28

H319.3

A

猜你喜欢
语块程式偏误
增程式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延长优化
英语程式语可学性的语言模因论解读
基于Motor-CAD的增程式电动车发电机设计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英语语块在汉英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增程式电动环卫车APU启停控制策略的设计
从语块类型看英语专业大学生语块获取能力与听力理解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语块的性质及汉语语块系统的层级关系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