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佳琳,李中华
“互联网+”环境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的研究与探讨
马佳琳,李中华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互联网+”已成为信息时代的热点,并广泛应用于社会各行各业中,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本文主要深入探究“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位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为类似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互联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位
“互联网+”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的简称,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是一种跨界融合,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利用互联网来展示、发展、创新,势必需要更多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人员,也必将影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计算机相关学科专业的转型发展。而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其在人才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光明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位主要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第二专业来修读,学生修读主修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第二专业)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并获得对应的学分,即可获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证书。第二层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即主修专业之外附加选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培养计划,修读一定门数的辅修课程,并获得规定数量的学分,在主修专业合格并取得毕业证的前提下,颁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辅修证书。双学士学位是指在本科学习阶段,主修本专业的同时,修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位课程,达到要求者可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所属学科的学士学位,它是针对主修专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不同学科门类的学生而设立,学生必须取得两个专业的毕业资格,并符合两个学科门类授予学位的条件,方可授予双学士学位.
目前,计算机的工具性特点没有充分体现是附修和双学位的培养计划的主要问题。众所周知,在各行各业中,计算机的重点是应用。但是,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附修和双学位培养计划中所开设的课程同主修专业基本一致。从目前各研究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可以看出,这些高校的主修专业注重计算理论教学,而对于应用,特别是结合其他学科方向的应用非常欠缺。并且,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如数据库系统原理课程、操作系统原理只注重计算机理论知识方面的讲授,所以,基础不扎实的附修和双学位学生的学习有难度,以至于部分修读学生甚至中途退出,即便是坚持修完所要求的学分,学生也感觉收获不大,附修和双学位教育模式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具体存在问题如下: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近些年来,我国很多高校都开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关专业,其结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修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下降,计算机专业人才相对饱和。很多学生由于目标不明确,在听到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好的信息后,行动受到外界影响,部分学生就放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位课程学习,即使有的学生已经修读了一定的学分,也选择中途退出,因此,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受到影响。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的培养计划缺乏工具性
计算机应用于各行各业,重点在应用。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位培养中,开设的课程同主修专业大致一致。从目前大多数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可以看出,计算机理论教学非常突出,而对于应用,尤其是结合其他学科方向的应用非常欠缺。并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如数据库系统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只注重计算机理论知识方面的讲授,所以,基础不扎实的双学位学生的学习有难度,部分修读学生甚至中途退出,即使坚持修完所要求的学分,学生也感觉收获不大,双学位教育模式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双学位教学质量监控和教育管理存在局限性
由于参与双学位学习的学生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科,所以,双学位课程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这对任课老师组织教学是个挑战,如果任课教师不能结合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组织教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必将受到影响。同样,在教学管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课程安排有一定困难,与主修专业课程冲突。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位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利用计算思维,突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位教育方法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吸取了解决问题所采用的一般数学思维方法,对现实世界中复杂系统的设计与评估的一般工程思维方法,以及对具有复杂性、智能、心理活动等特征的人类行为理解的一般科学思维方法。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新技术、新工具层出不穷,学生接受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时间是很短暂的,所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双学位教育要始终以计算思维的培养作为指导。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站在培养计算思维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思维能力、具有更快吸收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加强对双学位教育的管理和课程质量的监控
第一,加强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位教育的宣传,使学生在决定选择修读双学位课程之前能对专业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第二,给双学位课程班配备既懂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管理能力的班主任,以加强对学生选课和专业学习方面的指导,这样做,既可以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又可及时解答学生专业学习面临的疑惑,从而提高双学位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体现双学位教育的价值。最后,对双学位课程的质量监控应采用与主修专业课程同样的质量监控体系和标准。
(三)以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合作企业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条件。应该积极进行“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调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需要为核心确定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邀请企事业单位专家、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制定符合就业岗位和市场需求的、合理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注重提高应用技术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的质量,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同课程体系相结合,形成特色鲜明的“基于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便更好地适合新时代下的人才需求。
(四)改革培养计划、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
培养计划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有特色、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可以吸引更多学生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附修和双学位课程学习,从而培养出更多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同时,对于课程设置,主修、附修和双学位教育也应有所不同,附修和双学位教育应体现面向应用的特色。同时,我们还要考虑授课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即使是与主修专业课程名字相同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应有所不同,教学大纲也应有所区别。
(五)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附修和双学位教育
混合式教学法主要包括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因为教学班级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所以,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采用“问题驱动式”“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效果会更好。以软件应用系统设计课程为例,该课程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工程等多门课程知识,授课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如我们让学生设计某单位人事管理系统,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事管理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不能凭空想象,而是要与用户(某单位)沟通确定并形成文字材料,从而引出软件工程的需求分析方法,并形成需求分析的结果——需求分析报告,其次,逐步引出总体设计(包括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相关概念和步骤。人事管理系统设计完成后,软件应用系统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完成过半,然后,由学生结合主修专业选题,参照课堂讲授案例的设计、实现方法,自己完成一个小型的应用系统的设计,从而完成该课程的全部教学计划。为了满足各专业学生的修读要求,我们可以引入网络教学,也就是将附修和双学位课程都做成网络课程,学生既可以选择网络课程,也可以选择传统课堂教学,完成附修和双学位课程学习。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提供了很好的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平台和环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位教育对培养既掌握信息技术又精通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希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双学位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上一个新台阶,切实为国家经济建设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质量保证。
[1]唐坤剑,杜广周“.互联网+”模式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考和探索[J].亚太教育,2016.
[2]毛莉,杜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6.
[3]李峰泉,苏培华.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探索研究[J].网络与信息工程,2015(23).
[4]徐红云.对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附修和双学位教育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2 (4).
(责任编辑:宁沈生)
马佳琳(1972-),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软件学院教授。
2016-05-09
G4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