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爱卿
放手课堂我心飞翔
——省实验中学听课有感
◎宋爱卿
人生中总会遇到几次真正撼动自己内心的场面,这一次省实验中学听课之行,就深深撼动到我。我羡慕实中教师的运气,他们遇到了一群怎样可爱的学生。我也钦佩于实中教师的能力,面对全省最优秀的学子,他们又用怎样的信心和能力成就了孩子们的辉煌,相形之下,更意识到作为市一级单位的高中教师,践行课改之路又是怎样的紧急和迫切。
这一次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短篇小说》中的一篇课文《清兵卫与葫芦》,这篇课文我从未听过,更未讲过。在网上参阅了各种资料后,更好奇这三位教师将如何做课。在期待与困惑中迎来了第二天的课堂。
首先,上场的是山西省实验中学的教师,她落落大方的体态,慢声细语的腔调,不仅安抚了学生的心,也使我们这些听课教师躁动不安的心随之安定了下来。这堂课她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分析情节的设置对烘托主题、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在此目标的指导下,她设计了一个主问题:故事到砸葫芦后就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并未停笔,反而又续写了三个情节,这种写法合理不合理?在主问题的推动下,她又提出三个小问题:“葫芦被卖了高价合理吗?加这个情节有什么作用呢?”“作者为什么不是让清兵卫放弃葫芦一蹶不振,而是让他有了新的爱好?如果去掉‘自从有了新的寄托’,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面对清兵卫新的爱好,作者让‘父亲又开始嘀咕’,有何用意?读到这里,你会想什么?”
整堂课紧紧围绕着一条主线“情节的作用”推动主题的分析——清兵卫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说太多的话,她将发言权交给了学生,只在适当的时候予以点评,使学生的个人素质、小组的学习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种课型是前所未见的,却也是使我心灵最受震撼的一堂课。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即使课堂改革的口号喊得响亮,课堂的实质依旧未发生改变。教师对课堂的过分干预依旧存在,学生就如同绑上了磨盘的驴,挂上了鼻环的牛,没有自己的主动权,只能教师指到哪儿,自己学到哪儿。对于优秀学生而言,这种模式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而对于学困生而言,这种模式又无法唤醒他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望,教学便进了一个怪圈:貌似谁都很刻苦,很认真,结果却不尽人意。
了解到这些困惑后,回头重新审视做课的侯老师,她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了出来,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反而赋予课堂不一样的生命力。听课期间,因学生的精彩发言而响起的阵阵掌声,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第二位做课的教师来自河北,很精干利落的样子。课堂内容从谈儿时兴趣爱好被家长压制的故事开始,由此导出清兵卫的形象,进而要求学生完成三项内容: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2.按照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给各情节起小标题,3.分析主要情节外的横生情节,并探讨它们的作用,提出一个情节“摇摆”的概念。
听完课后,笔者听到了周遭教师对这堂课的评价:课程目标明确,学生活动踊跃,与第一节课比较要成功很多。第一节课如果没有学生的展示,那课就不叫课。心下顿生几分苍凉。这位教师她此堂课呈现的是传统教学模式,虽说有不少的学生活动,比如一句话概括情节,给情节拟小标题并上黑板展示等。但她将一节课肢解成残破的几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体会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是碎片化的,它未能形成一个整体化的解读——即清兵卫的悲剧不是个体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造成悲剧的原因不仅有清兵卫自身的不坚持,更有家庭、学校、社会、时代的原因,而后者在本文中更重要。笔者认为,一堂真正的语文课,不能只满足于课程内容的传授,而要更着重于思维的拓展、思想的深化提升和思路的迁移,尤其是第三个目标,否则,语文和其他学科就不具有区别,又怎样引起学生对语文的足够重视,又怎样实现大语文的概念呢?
第三位做课的教师来自江苏。他与第二位教师的区别在于课堂上他提出的研讨问题来自于学生,而非自己的预设。这种由学生生成问题,然后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模式也是我们大力提倡的。只是,这位教师在将问题抛出后,便带领着学生一个接着一个问题的解决,常常在前一个问题还未解决透彻时,又带出了下一个问题。并且他没能给学生自主讨论问题的时间,所以,本应挖掘很深的问题得到了肤浅式的解读,本应学生形成交锋和互动的内容演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堂课学生学得无力,教师们听得无聊,做课教师讲得很吃力。转念一想,如果教师给了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或者教师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更优质的整合,然后对学生指导,不过分的干预,那么课堂会不会更精彩呢?答案不言而喻。
所以,想要让课堂精彩起来,教师首先要保障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课堂一小时,学生就要自主学习一小时,同时也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等,这是第一步。
其次,教师更要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和指导。问题的设置不要碎长化,要整体化,并且要对展示做出相应要求,如姿态、声音、展示稿等。
第三,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对于学生的不足学会耐心等待。对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宽容些,鼓励的同时提出修改意见,这样才能激励学生不断地参与不断地投入,进而实现真正的自主课堂。
第四,用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来判定一个教师的优秀与否是不恰当的,至少是不科学的。教材可供挖掘的内容、学生的状态、师生的了解和磨合等都可以影响一节课。所以要从任何一堂课中汲取对自己有用的内容,比如:在面对陌生的学生时,备教材就比备学生显得更重要……
或许课改的前路更艰难,但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知难而上,勇于创新吗?相信未来的日子里,因教师的放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飞翔。若如此,便此生无憾了!
(作者单位:山西省介休十中032000)
G632.0
A
1992-7711(2016)1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