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利
(北京农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北京102206)
新时期高级职业农民发展研究
□王建利
(北京农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北京102206)
“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难题急需“新型职业农民”来解决,为进一步了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情况,本文对高级职业农民发展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行研究,就如何完善高级职业农民认定、培育工作提供参考。
高级;职业农民;农业;发展
高级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离不开国家政策给与的支持和帮助,政策的出台鼓励了越来越多人加入到高级职业农民的行列中,投身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中。
1.1 理念新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老龄化和空壳化趋势加剧,出生于上世纪的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根本不谈种地的社会现象。因此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是破解“未来谁种地”问题的战略选择。同时在高级职业农民的成功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成功离不开科技和信息,因而让科技进村进社也是引领农业高级化的关键。
1.2 身份新
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在于: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加快去除“农民”的身份属性,使新型职业农民逐步走上具有相应社会保障和社会地位的职业化路子,实现从身份向职业的转变;因此和传统社会的农民相比,“高级职业农民”不再是一个身份标签,而是一种职业属性,新在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上。随着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专业化的当下,“高级职业农民”不是“看天吃饭”的庄稼人,而是一个能够实现价值追求的新兴职业。
1.3 使命新
在环境破坏严重的今天,需要一个稳定的特殊群体负责对耕地、环境的可持续建设和保护;在面对食品安全日趋严重的今天,需要从生产经营者的源头解决农业食品安全。社会需要保护生态,消费者需要农产品安全,人类需要当代人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永续利用的土地,这些责任不能靠老农民或短期行为的工商资本来承担,而是赋予给新型职业农民的新责任。
1.4 标准新
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农民不仅要有证书、有门槛,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责任的扩大门槛要越来越高。政府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民实现尊严生活、体面劳动,促使新型职业农民务农作为终身职业,而非短期行为,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稳定性、持久性。
2.1 各地发展不均衡
经济发展速度、规模、水平、效益和群众生活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整体看来,高级职业农民在各区县发展不平衡,部分区县基本上无一人当选。主要因素是:(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影响:自然环境和气候差异较大,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农业生产条件相差较大。(2)地方政府思想认识不一致:目前全社会职业农民培育的氛围还没有形成,特别是部分市县一级农业负责人员,本身就对职业农民的概念不清晰,对其意义认识不清楚、不到位。我们认为这是主要因素。
2.2 产业种类不均衡
主要因素是:(1)土地有效利用率、产值率是基层或者农民增富的驱动力,随着城镇化进程和都市农业发展,城市近郊区发展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导致粮食种植产区减少;(2)农民粮食种植积极性不高,粮食生产成本偏高、科技转化率低,产出不高、价格偏低,并存在自然灾害等经营风险;(3)产业种类比较单一,不利于农业产业链化,而且都基于最原的发展。
2.3 普通农民怎么办
在高级职业农民中,有的是有村干部任职经历的经营者,有的是成功的企业家,有的是辞职的高级公务员,有的是学有所成的专业研究人员。对于普通农民来说,不是干过几年农活就可以当的,考取程序复杂,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绝大多数基层农民而言,其本份和本职仍然是“一亩三分地”,靠种庄稼吃饭维持生计,根本不具有将种植事业做大做强的机会机遇。主要因素是:(1)普通农民的社会资源、技能能力和市场博弈能力相对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普通农民没有多余资金资本和实力扩大生产规模,而“资本和规模、效益”三者之间须臾不可分离;(3)在技术难题上,普通农民不可能有专门院校学习的技术背景和优势,不可能调动社会资源参与他们的种植和事业。
3.1 改变社会认识理念
3.1.1 提升农业从业者地位。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不再是简单的满足口粮需求,而更多的参与粮食市场的供求与生产。国内农民是与城市居民相对应的一个身份象征,现代农业从业者已经不能简单的用户籍来衡量,资本进入农业,将吸引一批学历高、懂技术、懂管理、会营销的“农民”。对于农业从业者来说,生活的改善无异于收入与地位的提高,农民不应该是身份的象征而是一份职业。
3.1.2 充分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互联网+”时代,政府已经在政策上营造了有利于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鼓励和扶持政策体系。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发挥其推力、拉力作用,引导、培育大学生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特别是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返乡到基层服务,到农村创业的社会新氛围。
3.1.3 广泛宣传激发内在动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实际工作中找准对象通过宣传直通车网络媒体等宣传途径,有效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义,使农民知道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后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帮助和收益,让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情况认知程度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2 完善评选认定工作
3.2.1 完善职业农业认定流程设计。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职业农民和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着力点。随着财政投入的跟进,在评选过程中需进一步完善人性化、透明化、公正化的操作流程,让“农民评职称”的形式自然贴合、充分推动“农民职业化”的目标,以基层一线农民为核心,经得住社会各界检验。
3.2.2 地方基层夯实认定评选工作。地方政府要结合地方自然环境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特点,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加强职业农民的概念、意义、理念,细化试点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引导农民逐步脱离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状态下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形成地方推进职业农民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氛围。
3.3 推动行业均衡发展
3.3.1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陕西从北到南,自然差异大,需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基层农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切实提升特色优势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3.3.2 凸显农业生产基础性。实现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无缝对接,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和转化,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适度提高保费补贴,增强规模经营抗风险能力,提高粮食产出水平和产出效益。
3.4 促进农民共同富裕
3.4.1 发挥先富职业农民优势。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评上“高级职业农民”的是本身就年收入很高、抗风险能力强、技术有独到之处的一群人。因此,政府要积极引导高级职业农民,让“先富”带动“后富”,从整体上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3.4.2 吸引农民主动参与培训。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激励政策,尽快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引导融终身学习服务、科技推广、信息咨询服务、学历提升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职业农民,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完善培训,如针对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不同阶段,确定扶持政策重点,同时将教育优势资源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1]朱启臻.新型职业农民与家庭农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2]李国祥,杨正周.美国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政策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3,05.
[3]郭智奇,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
1004-7026(2016)14-0032-02
F323.6
A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14.024
王建利:男,陕西南郑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