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军
告别黄金时代——从《康熙来了》停播看台湾电视的内忧与外患
□黄钟军
摘要:《康熙来了》是华语电视综艺界具有代表性的节目。作为一档播出12年之久的长寿节目,它的停播除了观众不舍之外,更为深刻地揭示了“后娱乐时代”台湾电视所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康熙来了》停播事件来分析目前台湾电视的内忧与外患,并从中得到启示,希望能够对当下大陆电视行业的发展有一些借鉴意义。
关键词:康熙来了;综艺节目;台湾电视
电视综艺节目是台湾电视生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台湾大众消费文化兴盛的重要体现与流行展示。从“老三台”①时期政治意识形态宣传之外的零星点缀到今日几十家电视台每天上演的娱乐大战,娱乐节目建构起台湾电视发展史上的“荧屏奇观”。随着电视生产工业的不断发展,台湾综艺节目形态也在不停地进行着改变。而在看似数量众多的娱乐节目海洋里,近些年谈话形态的节目以其成本低廉、故事性强、收视率好而成为电视台和制作人的新宠,也由此引发了山寨、跟风、抄袭等同质化现象,消解了台湾电视综艺节目的良性生态建构。2004年中天电视台推出的《康熙来了》意外走红,经由电视、网络(如土豆、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等媒体传播,成为华人电视圈最受欢迎的娱乐节目之一,也使得谈话类娱乐节目在台湾成为各大电视台竞相模仿的对象。
作为一档长寿的综艺谈话节目,《康熙来了》给华人世界的观众带来了快乐和放松,陪伴着很多观众度过了许多愉悦的时光;它是明星艺人宣传作品(含电影、电视、音乐专辑等)的最佳平台,也是通告艺人们赖以成名和生存的最好土壤。同时,它也成为内地观众了解台湾文化的一扇重要的窗口。无论是美食、旅游,还是台湾的风土人情,《康熙来了》都成为两岸交流的最佳媒体桥梁。
2015年底,主持人蔡康永和徐熙娣(小S)在微博上宣告节目即将停播,令华人观众/粉丝感受伤感。2016年1 月7日在播完最后一期之后,这档播出长达12年之久的综艺节目宣告退出电视舞台。作为台湾最具有标志性的节目,《康熙来了》的停播成为2016年初最重要的文艺事件之一。一档长期盘踞台湾电视收视榜首的节目宣告结束,不仅意味着台湾电视综艺在华人地区的全面失守,更是宣告了台湾电视黄金时代的结束。
《康熙来了》甫一出现时,带着一股“痞气十足”的台湾综艺范儿,横扫两岸同类访谈节目。小S凭借大胆作风和火辣身材,配合着蔡康永的书卷气与犀利,不仅令大陆观众耳目一新,也改变了台湾电视综艺长久以来靠游戏和表演来取悦观众的秀场面貌,直接将台湾电视综艺带入了棚内访谈的潮流。这种成本低、制作简单的谈话节目在台湾电视上遍地开花,但是十多年过去,台湾电视综艺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制作单位沉浸在这种花钱少但是又性价比高的节目形态中不可自拔。如今,《康熙来了》停播的消息无疑给台湾电视敲响了警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台湾电视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内在困扰不断显现。
(一)内容高度同质化,创新能力极度匮乏
2004年中天电视台推出的《康熙来了》意外走红,使得谈话类娱乐节目在台湾成为各大电视台竞相模仿的对象。配装好聊天话题,发好通告艺人/B咖艺人,寻找好主持人,再加上摄影师的全程助阵,一档节目就此诞生。台湾电视圈近些年来陆续推出的此类节目包括有《国光帮帮忙》《娘娘驾到》《三只小猪》《王牌大贱谍》《今夜谁当家》《桃色蛋白质》《爸妈囧很大》《女人好犀利》《我们一家访问人》等,此种同质化的恶性竞争直接造成台湾电视娱乐节目乱象怪生,进而引发观众的审美疲劳。当然在“收视至上”的压力下部分节目如《桃色蛋白质》《娘娘驾到》《王牌大贱谍》等已经结束其在电视上的历史使命,成为昙花一现的荧屏景象,折射出台湾电视生态竞争激励的残酷现实,但也暴露出台湾电视目前所存在的最大问题,那就是节目内容高度同质化,创新能力极度匮乏。无论是话题内容,还是表现元素,抑或情感张力,不同谈话娱乐节目的相像程度让观众难以精准辨识,千篇一律的重复感让观众产生厌恶情绪。即便是像《康熙来了》这样的节目,到了后期也难免陷入内容同质化的泥沼,比如,让女明星卸妆、检查包包等内容频繁亮相,这是创新能力极度匮乏的一种表现。一味地复制其它电视节目,很难吸引多屏互动时代的观众,必然导致节目的终结。
(二)制作成本低廉,内容简单粗糙
目前在台湾制作最贵的节目就是《康熙来了》,单集制作费是50万新台币,相当于10万人民币。然而这在台湾已经算是天价,其他的访谈类节目基本上只有4-5万元左右。这些费用除了支付通告艺人们的劳务费,已所剩不多。正是由于制作成本过低,造成台湾今日大量节目内容粗糙,只能靠通告艺人在棚内耍嘴皮子。他们为了能够在演艺圈更好地生存下去,懂得如何在众多聊天者博取抢话出镜的机会、如何能够在逼仄的谈话空间里拼命想“梗”以争取节目效果,博取收视率;他们穿插在不同的节目里面对着主持人、现场嘉宾、观众而非自己的知心朋友或亲人讲述自己的隐私和故事;而面对海量的同类节目,对应的却是他们有限的可以谈论的隐私,因此,就不可避免地重复,不可避免地造假(从网络上寻找有趣的故事或者借用自己知道的故事)。这种制作粗糙的节目势必会左右观众的审美判断,解构电视艺术的审美张力。一打开电视,尽是那些熟悉的面孔在聊着一些重复的故事,很难提起兴趣继续看下去。
(三)电视人才大量流失
人才是电视节目创作的重要支撑。近些年来,台湾电视市场的低迷下滑,大陆电视市场却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因此,台湾电视界人才包括主持人、嘉宾、制作人才等,都瞄准了更为广阔的大陆市场,纷纷北上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主持人欧弟、阿雅、唐从圣、陶晶莹、庾澄庆等都加入了大陆节目的主持团队里,而其他艺人包括林志玲、罗志祥、阮经天、陈意涵等一些台湾一线明星都纷纷加入大陆明星真人秀节目,就连《康熙来了》的主持人蔡康永也在过去两年里加入了两档网络自制节目《奇葩说》(爱奇艺)和《百万秒问答》(芒果TV),其工作重心也逐渐从台湾转移到了大陆。此外,一些具有制作经验的电视工作人员也陆续来到了大陆就业,这些人才的流失都给台湾电视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
当然,台湾电视这些内部存在的积重难返的问题,终究是因为资本的原因。台湾的综艺节目只要收视率一下降,只能收编再收编,最后只剩下最“经济实惠”的谈话综艺节目在存活。但是不景气的经济也让人才纷纷离去,他们或转型(近期的某一集《康熙来了》请制作人来聊天,其中好多制作人都选择创业开咖啡馆了)或北上大陆捞金,都离开台湾电视行业;由于人才的流失,自然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就无法提高,节目内容的创意也就更加无法有所创新,因此慢慢就就形成了今日的恶性循环。
正如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样,随着新媒体以及互联网的发展,外来电视节目对台湾电视的冲击影响巨大。由于台湾电视节目本身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大量台湾本土民众尤其是年轻观众通过网络把目光投向外来电视节目,而在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日韩电视节目、中国大陆电视节目。
(一)日韩电视的外来冲击
近些年来,日韩电视节目在全亚洲影响甚大,尤其是韩国正将影视作为文化产业输出国门的重要商品,从电视剧到综艺节目,在亚洲遍地开花。韩国的综艺节目在创意、制作以及明星嘉宾方面,都处于亚洲领先的位置。《Running Man》《我们结婚了》《爸爸去哪儿》《蒙面歌王》《人气歌谣》《无限挑战》等节目不仅在中国大陆影响巨大(后陆续被引进),在台湾同样也是深受广大青年观众的喜爱。这些节目(尤其是明星真人秀节目)在创意、综艺性上都远超《康熙来了》《国光帮帮忙》这类棚内综艺,节目制作水平也十分用心精良。因此,制作粗糙、缺乏创意的台湾综艺节目被韩国节目赶超成为必然趋势。
而日本对台湾综艺节目的影响早就有之,在上世纪90年代加剧,日本的偶像剧和综艺节目在台湾形成一股“哈日”热潮。有线电视开放以后,甚至专门成立了纬来日本台、JET日本台等。一些日本经典的电视节目如《超级变变变》《金头脑》《男女纠察队》都在台湾受到观众的追捧,而台湾自制的节目如《超级星期天》《红白胜利》以及大量节目则开始模仿日本节目的创意甚至直接抄袭内容。由于台湾节目大量抄袭日本节目,其后果就必然造成版权纠纷以及总体节目因为原创性不足而限制了向外扩展的空间,大量节目的内容同质化现在也十分严重,这一点导致台湾节目渐渐失去观众。
(二)中国大陆电视的反转
近年来大陆综艺节目呈现井喷趋势,不仅数量繁多,而且种类丰富。粗略统计,2015年大陆有超过200档综艺节目上线,电视节目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综艺节目拼“量”的同时,类型演变也越来越丰富。从《笑傲江湖》《中国喜剧星》等喜剧真人秀节目,到《爸爸回来了》《爸爸去哪儿》等亲子真人秀节目,从《花样爷爷》《花儿与少年》等明星旅游真人秀节目,到《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等明星竞技真人秀节目,大陆综艺节目终于迎来了创作的繁荣期。层出不穷的节目形态让观众眼花缭乱,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热钱也涌入综艺市场。当两年前,我们还在为加多宝2亿冠名《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瞠目结舌的时候,如今过亿已经成了一线综艺节目的起步价。伊利冠名《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以5亿元的天价惊爆业界,立白洗衣液3亿冠名《我是歌手》第三季。大投入大产出业已成为电视投放市场的新兴规律,一方面广告商们乐此不疲地为中国的综艺节目埋单;另一方面,节目制作方也不惜一掷千金购买国外优秀节目模式,寻求更专业的创作团队。中国的综艺节目也因“不差钱”而进入了“综艺大片”时代。这些高投入高产出的综艺大片以其故事性、趣味性和新鲜感不仅赢得了大陆观众的青睐,也赢得了台湾观众的喜爱。此外,台湾艺人纷纷加入大陆电视节目,也是大陆电视吸引台湾观众的一大原因。《爸爸去哪儿》中的林志颖、曹格、夏克立,《中国好声音》中的庾澄庆、张惠妹,《极限条件》中的罗志祥,《花样姐姐》中的林志玲,《我是歌手》中的林志炫、杨宗纬、张宇、黄丽玲、萧煌奇等明星在大陆综艺节目中的表现,都因为其地缘性原因,更加获得了台湾观众的关注。
(三)电视剧的外来冲击
除了综艺节目以外,台湾电视剧近些年来已逐渐在本土失守,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资本欠缺所带来的人才流失以及电视行业的不景气所致。曾经台湾的八点档电视剧如《包青天》《新白娘子传奇》《婉君》等作品在大陆红极一时,而以《流星花园》《恶作剧之吻》《我可能不会爱你》为代表的偶像剧也在大陆掀起潮流,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大陆电视剧制作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现象已经开始出现逆转,台湾电视剧不再成为大陆观众收看的主要来源。反而是大陆电视剧频频在台湾引起收视热门,《步步惊心》《甄嬛传》《琅琊榜》等作品无不以精彩的故事、精美的制作以及演员们优秀的表演征服了台湾观众。2015年在台湾金钟奖上大获全胜的台湾电视剧《16个夏天》,也未能在本土形成这么大的效应。而在台湾南部拥有大量观众的乡土剧,却因为语言、文化差异问题,未能在台湾之外地区拥有传播力。
此外,日、韩电视剧也通过其故事创意、制作水平以及明星出演在台湾拥有高人气,迅速地挤压了本土电视剧在台湾的市场。从上世纪90年代《东京爱情故事》《悠长假期》《麻辣教师》开始,日剧一直以来就深受台湾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喜爱,近几年更是通过多元题材的作品如《半泽直树》《最完美的离婚》《昼颜》《帅气和尚爱上我》等继续在台湾扩大影响力;从新世纪以来,韩剧挟带着韩流文化的势头在台湾迅速占领市场,《大长今》《宫》《浪漫满屋》《屋塔房王世子》《没关系,是爱情啊》……都获得台湾不同年龄层面的观众的喜爱。前两年的《继承者们》《来自星星的你》继续延续韩剧神话,将韩剧在台湾推向高峰,并捧红男星金秀贤、李敏镐等,使得二者成为台湾广告商们争抢的代言人。
还有,因为版权以及字幕翻译的原因,台湾观众通过互联网络收看英剧以及美剧并不十分方便,但是年轻网民们学会了可以通过登录大陆视频网络进行观看。英、美剧精彩的剧情设置、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多元的题材,让台湾观众如痴如醉。在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神探夏洛克》《纸牌屋》《权力的游戏》《绝命毒师》《生活大爆炸》等等。
当前,台湾电视迅速衰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在这背后有众多的原因。但是它对于我们的启示是,电视的竞争永远都是内容为王,注重节目的原创力和不断创新才是让节目立于不败之地的永恒之道。尽管这些都是属于老生常谈,但是如果我们的电视一直都在处于模仿、跟风、山寨他人的道路的话,那就会被其他地区或其他国家的电视迅速赶超,台湾电视就是这样的前车之鉴。
注释:
①“老三台”指的是台湾电视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只有三家电视台,包括台视(台湾电视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62年成立)、中视(“中国电视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成立)、华视(台湾财团法人中华电视公司,1971年成立)。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讲师,电影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