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平
(南通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叶圣陶的情境观及其启示
陆 平
(南通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叶圣陶先生所畅想的情境具有师生平等互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长进经验、认知与情意和谐发展等特征。叶圣陶的情境观是他的教育思想宝库中的重要宝藏,对于当下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叶圣陶;情境观;平等互助;认知;情意;基础教育改革
我国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叶圣陶先生(1894-1988)在中学即将毕业时就立下志愿,“此身定当从事于社会教育,以改革我同胞之心”[1],这一教育理想烛照了他在七十余年孜孜以求的教育生涯,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优化教育教学情境是创办优质学校、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一环,研究和发掘叶圣陶的情境观,汲取其思想精髓,对于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叶圣陶关注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曾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就学校教育教学情境问题发表过真知灼见,归纳起来,其情境观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一)创设师生平等互助的情境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忽视人的价值,尤其忽视妇女和儿童的价值,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此作了深刻反拨。作为一位“五四”文人,叶圣陶较早地发现了人的价值,发现了儿童的价值,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叶圣陶主张的教育教学情境是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互助的关系,“施教的和求学的真诚相投,团结一致”[2]21。他在《小学教育的改造》(1919)一文中写道:“如果能给儿童布置个极其适当的环境,自己却忘记了自己是教师,而且使儿童也忘记了我是个教师,只觉得我是他们的环境之中的一个同情的互助的伴侣,这才是今后所需要的教育者”;“儿童和教师生活在一个环境里,彼此是同情的互助的,那么学校便是社会,学校生活便是社会生活。”[2]37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我国旧的社会制度等级森严,在“师道尊严”的名义下传统的师生地位极不平等。在当时教师的眼里,教师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儿童只是教育的对象,成人的附庸,缺乏自身的独立性。1919年,鲁迅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会中传统的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是“逆天行事”的,他在《新青年》第六卷第六号发表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对成人本位的旧道德和旧社会予以猛烈的抨击,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置重应在将来,却反在过去”,主张“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3],从而建立起以儿童为本位的伦理文化。
在“五四”时期,叶圣陶也深刻地认识到传统师生关系的弊端,主张教师要拥有同情之心,成为儿童的“伴侣”,与儿童处于平等的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他强调“教师也是儿童境遇里一要件,切不可远远隔离,授课时才相见”[4]18。在叶圣陶看来,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要弥漫于课堂教学情境之中,而且要充溢于整个校园。在师生互助的情境中,共同创造出新型学校以及新的学校生活,乃至创造出美好的社会生活。
(二)创设学生自主活动、长进经验的情境
叶圣陶留心观察现实教育状况,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他描述当时的学生“坐在位子上,听教师讲解课本或讲义上的文句;拿起笔杆来,抄写教师的板书,记录教师的讲解:这就是各级学生在教室里所做的全部工作”[2]76。他对让学生一味枯坐听讲的教学情境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其一,让学生与实际事物打交道,将学校教育与实际生活相勾连。叶圣陶指出:“教育不以生活为本位而以知识为本位,是一个大毛病。”[2]401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书籍采取批判的态度,结合实际事物进行思考和体验,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文字与事物的实际打交道,才可以获得真知识,真经验,养成真能力,真才干”[2]403。
通过对“抽象的教授”和“让学生接触事物”两者的比较,叶圣陶认清了后者所具有的独特的教育价值:一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说:“对于没有预料到的事物即使认真去讨论,哪里及事物当前,自己用思想去应付它那样亲切有味呢?即使有实观教育,得以验证,哪里及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事物,自己设法去试验它证实它那样有兴趣呢?”二则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获得真才实学。在“实际事物”和“书本”之间,叶圣陶强调小学教育要让儿童在“多接触实际事物”中获取直接经验,认为“我们是为了解决实际的事物才去运用书籍的,不是为了书籍上怎样说,才去找相巧的事物来做证明。所以实际事物是主,书籍是宾”。他不满足于“实观教育”,倡导教师突破教室这个“特异的拘束的境界”,将学生带入鲜活的生活情境,“使儿童多多接触实际事物,使他们随处觉得有兴趣,随处可以研究,他们就随处可以获得切己的利益”[2]29-30。
其二,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活动,还学生以主体地位。叶圣陶反对视学生如一张白纸或一个空瓶子,只做填补、灌输工作,认为一个好教师应“知道知识能力全从与环境接触而来,婴儿孩童就有知识能力,只待引导他,发展他,让他的知识能力越来越精深强健,可不能硬要给他什么。这就自然而然站到学生一边,安排好适宜的环境,让他们自己去活动,他们忽略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提醒一下,他们弄错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纠正一下,他们遗漏了什么的时候,给他们补充一下,不过如此而已”[2]404。
在叶圣陶畅想的“适宜的环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积极与环境相互作用,自主参与观察、实验、发表、美读等活动;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其任务是提醒、纠正、补充。把这一思想落实到国文教学中,叶圣陶设想自己担任国文教师,“决不专作讲解工作”,“我不怕多费学生的心力,我要他们试读,试讲,试作探讨,试作实习,做许多的工作”,“他们没有尝试过的事物,我决不滔滔汩汩的一口气讲给他们听,他们尝试过了,我才讲,可是我并不逐句逐句的讲书,我只给他们纠正,给他们补充,替他们分析和综合”[2]87-88。学生惟有在这样的情境中,才真算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获得自主发展。
(三)创设能促进儿童情意与认知协调发展的情境
在《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1922)一文中,叶圣陶呼吁“担任国文教授的教师呀,你们为儿童全生活着想,固当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即为国文教授的奏功着想,也当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教师须着眼于“儿童的全生活”而创设情境,促进他们在情境中获得情意与认知的协调发展。此类情境有如下功能:
其一,情境诱发需求,激发动机。叶圣陶要求教师“第一须认定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教学过程“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他们发生需求,努力学习。所以国文教授也须为学童设备一种境遇,引起他们的需求”。[4]11
其二,在情境中体验成功,乐于学习。在叶圣陶看来,适宜的情境能让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他描述说:“儿童既处于特设的境遇里,一切需要,都从内心发出。教师于这个当儿,从旁导引,或竟授与。这个在儿童何等地满足,安慰,当然倾心领受,愿意学习。”[4]12
其三,在情境中发展儿童的情感和思维。叶圣陶提出:“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能这么做,才是探源的办法。顺次而训练学童的语言,使其恰当所思,明显有序,最后乃着力于记录写述等形式的方法。”[4]11-12可见,情境能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启迪他们的思维、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使儿童的语言学习与情感、思维同步协调发展。
(四)情境的创设须以创造必要的设施为基础
叶圣陶认为,学校除了有教师、教室和教材外,“宜有会场、农园、工室、博物室、图书室等等设备”[4]18。他曾对两种人提出了批评,一是对教育工作不负责任者,“对于学校里的一切设施只求省事,只求‘无为而治’;什么校园、运动场、工作场、会堂、图书馆、博物馆等等设备,什么集会、工作、运动、旅行、考察种种活动,他们一概看得无足轻重,可省即省”;二是对已有设施弃而不用者,他们“置备这等设施之初意,不过看人学样,用来做学校的装饰品”。他主张为满足学校教育的需要,配置必要的设备,“各种设施都是从现在创造的,可以脱去历史的拘束,进入比较圆满的境界”[2]37。退一步说,即使因经费缺乏造成“许多学校的设施不能周妥”,“但是这种种的设施可以使学生接触实际事物,促进他们求知求能,发展他们的可能性,使他们认识到真实明确的人生观,因而决不能抛弃,应该从省俭方面寻找替代”[2]15。教师也须具备一定的修养,用活用好设施,让学生在适宜的情境中获得发展。
既重视物的因素,改善教育教学设施,更重视人的因素的影响,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倡导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自主活动、自主参与的空间,促进儿童情意与认知的和谐发展。这是叶圣陶情境观的显著特征。“果能设备这等完备的境遇,当然不仅国文教授独享其利。可是要国文教授成功,非有这等境遇不可”[4]18。
尽管叶圣陶在不同的文章中所用词不尽一致,如“特设的境遇”“适宜的环境”“极其适当的环境”等,但所指称的对象是明确的,他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最早探索教育教学“情境”问题的教育家之一。叶圣陶情境观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
首先,叶圣陶的情境观是与其教育观密切关联的。在关于“教育”的隐喻中,叶圣陶常用种植植物来譬喻。他说:“一棵花,一棵草,它那发荣滋长的可能性,在一粒种子的时候早已具备了。但是有些种子竟不能发芽,便发了芽,竟有苗而不秀、华而不实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先天的遗传有什么不完全的地方,遭逢的环境有什么不适宜的地方,是一种原因;那从事栽培的种植家不知植物的可能性,横加摧残,是又一种原因。称职的种植家栽培植物,虽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却能渐渐改良那不良的遗传性和环境。”[2]7缘于此种教育观,叶圣陶也格外重视儿童受教育情境的优化,希望小学教师像称职的种植家那样,顺应儿童的天性,精心创设情境,让他们在适宜的情境中茁壮成长。
其次,叶圣陶的情境观是对中国传统情境思想因素的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教育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熏陶作用,提炼出“择邻而处”“居必择乡”“游必就士”等教育原则。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指出了后天教育环境的重要性。《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生动地记录了孔子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情境。《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三迁、断织教子的故事在我国从古至今,广为流传。“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如此成熟的情境教学,运用情境教学就有如此的功绩,且世代泽被后人。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瑰宝。”[5]中国古代重视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之受到正向“习染”的思想,无疑是叶圣陶情境观的思想之源。
再次,叶圣陶的情境观受到了以进步教育思想为代表的世界教育改革思潮的影响。叶圣陶密切关注世界教育的发展。1920年6月26日,美国教育家杜威到苏州游览并讲学,当时在水乡甪直任教的叶圣陶特地乘坐小火轮,赶到城里聆听杜威的学术报告。他还“以苏州劝学所所长潘起鹏和教育会长龚鼎等人到车站迎接杜威,以及在留园开欢迎会的场面为背景,写了小说《欢迎》”[6]。可见杜威的讲学给他留下的印象之深。叶圣陶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提出教师要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儿童总要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所需求,自己去研究解决的办法,还要自己证实过,经验过,才会得到真的知识”[2]34。这源于他汲取了杜威经验学习论的有益因子,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情境论主张。
最后,叶圣陶的情境观产生于早年投身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沃土。1917-1921年,青年叶圣陶执教于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与好友吴宾若、王伯祥等日夕研究教育改革,带领学生挥锄破土创办了“生生农场”。他节衣缩食,捐款创办博览室和利群书店,陈列出自己收藏的书刊,鞭策学生博览多闻,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还在博览室墙上开辟了诗文、书画等专栏,鼓励指导学生创作;他开设了篆刻课,教学生刻印章、诗文、花鸟。每周一次同乐会,每学期两次恳亲会,他和王伯祥是编剧兼导演,指导学生将《荆轲刺秦》《完璧归赵》等作品搬上舞台。这些教育改革实践都以学生为本位,“特设了一种相当的境遇”,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使学习与生活相交涉,丰富了儿童的直接经验,增强了他们的体验。这些探索成为叶圣陶情境观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实践沃土。
作为“五四”一代青年的叶圣陶对社会、人生、教育都“憧憬着一个美好的境界”,他的情境观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可是憧憬着美好境界的这一点热诚,总是值得赞许的”,“非但憧憬而已,并且坚强的执着,非达到不可”。[2]319近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实现叶老的教育愿景创造了条件。叶圣陶的情境观对于当下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事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教学情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当前,我国教育事业逐步由以普及为核心的外延发展转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人民群众对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为此,我们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创设师生平等互助的情境,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加快优质学校建设的步伐。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而课堂教学又是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然而直到今天,走进我国中小学校课堂,叶圣陶所说的“枯坐听讲”学习方式依旧存在。转变学生一味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7],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叶圣陶的情境观启示我们,要通过创设“适宜的情境”,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自主参与中,学会合作,探究学习,长进经验,获得成功体验和多方面的发展,最终实现“教为了达到不需要教”[2]477的境界。
第二,汲取叶圣陶情境观的有益营养,深化情境教育、苏式课堂等教育改革项目的研究。制度化学校教育往往割裂了儿童学习活动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只注重认知领域的操练而忽视了情感领域的发展。儿童教育家李吉林从英语情景教学中获得灵感,汲取我国古代意境说等理论,经过30多年的不懈探索,构建起蕴含民族文化意蕴的情境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于2014年摘取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李吉林“情境教育”之“情境”是“有情之境”,是“活动之境”,是“一个有情有趣的网络式的师生互动的广阔空间”,“它是将教育、教学内容镶嵌在一个多姿多彩的大背景中。这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8]。李吉林情境教育思想与叶圣陶的情境观有相通之处。汲取叶圣陶的情境思想以及近年来的情境认知、情境学习等理论营养,将有助于深化情境教育研究,推进情境教育学派的发展。2013年11月,江苏省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在苏州成立,成为江苏第一批教育科研特色项目研究所之一。继承并发展叶圣陶教育思想成为一批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追求,叶圣陶的情境观对构建苏式课堂、创办优质学校都具有借鉴意义。
第三,牢记叶老的告诫,保障教育投入,为优化情境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师资条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然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教育发展很不均衡,城乡差别很大,许多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比较差。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实施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行动计划,逐步实现未达标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师资标准化配置和校舍、场地标准化”,“继续支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9]。相信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实施,随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教育信息化、“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工程的推进,我国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会有显著的改善。同时,学校领导和教师也要发挥主动性,充分利用好各种设施和课程资源,着力优化教育教学情境,使之能进入“圆满的境界”。
面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这一历史重任,我们要继承和发展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努力优化教育教学情境,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 商金林.叶圣陶传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74.
[2]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鲁迅.鲁迅杂文[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22-31.
[4]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 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8.
[6] 商金林.叶圣陶年谱长编:第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24.
[7]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5.
[8] 李吉林,田本娜,张定璋.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73.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03-18(1).
(责任编辑:宋现山)
Ye Shengtao’s Standpoints of Situation and Its Revelation
LU Ping
(School of Education,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The situation that Ye Shengtao advocated has its features such as eq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udents’ participation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and getting progress on their experiences, gett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oth on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domain etc. Ye Shengtao’s standpoints of situation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his storehouse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still sheds light on the present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in China.
Ye Shengtao; standpoints of situation; equality and help; cognition; situation; reform of basic education
G612
:A
:1008-7931(2016)06-0088-05
10.16217/j.cnki.szxbsk.2016.06.019
2016-04-25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B-b/2013/01/027);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3JB880066)
陆 平(1969-),男,江苏海门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陆平.叶圣陶的情境观及其启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3(6):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