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化设计初探

2016-04-13 07:10:56张志宏牛运功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艺术课程教育

张志宏,牛运功

(石家庄学院美术学院袁河北石家庄050035)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化设计初探

张志宏,牛运功

(石家庄学院美术学院袁河北石家庄050035)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已开设20余年,一直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专业性较强,而且随意性很大,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合;跨学科、跨专业性较差,无法形成全面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公共性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被全面激发出来,判断事物、取舍得失的能力没有明显提高,心理问题也没能得到疏通和改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化设计的目的是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提高综合素质;保持身心健康;学科横向联合;创新思维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通常由各专业教师本人确定课程的内容,有的课程过于追求专业性,难免曲高和寡;有的则太笼统,泛泛而谈,空洞无味。这种现状说明:目前在大学教育中,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课程结构管理松散、无序。这种现状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思维。如何让艺术与科学发展之间、文化与人类进步之间产生联系与共鸣,从而引导学生站在文化进步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的高度去了解艺术、热爱艺术,才是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宗旨。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各类人才资源保持和谐持久的发展,满足人才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美学素养。高校不仅要培养高专业水准的人才,更应该培养高素质的、有着健全人格的社会型人才。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

一、教学管理层的规划设计要体现艺术课程的延续性和深入性

首先,明确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情感体验、完善个性发展、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渠道。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共性”。从这个层面上讲,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应体现“大课程”的体量。简言之,就是在这门课程的编排上要体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依赖、渗透和融合,是一种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其次,在课程的规划上应体现文化艺术课程的延续性和深入性。低年级讲述艺术教育课程基础部分,比如音乐欣赏、美术欣赏等。随着年级的升高,增加这门课程的专业性和社会性内容,把纵横贯穿各学科的相关艺术课程放在后期,比如舞台音乐剧、电影赏析、网络信息艺术等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这些课程会把各种艺术形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紧密融合在一起,学生也会豁然开朗:原来,艺术与科学有着共同的基础,就是人类无限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各学科前沿最新研究动向与相关信息;在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情境中,使用艺术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启迪学生的心智。其实,艺术在创造文化和建设文明中始终扮演着一个极有价值的角色。每门艺术学科对文化、社会和人的生活有着各自独特的贡献,这些艺术学科的联合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再次,要打破专业壁垒,在教学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下,成立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心。各专业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使这一课程体系化,既要体现公共艺术课程的普及性又反映不同艺术门类的特点,普及大艺术观念;要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增强艺术教育课程的特色。

二、教师应注重艺术课程形式多样化

任课教师要全面认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宗旨,多与现实生活接轨。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身边的艺术,比如美术类课程,一幅美术作品是生活的直接反映,有舞蹈、体育竞技场面、建筑风景、人物、动植物等各类题材,展现的是生活百态;而音乐类课程中的舞蹈是肢体语言的表现,动作的协调性、力量美感的展现等又和体育运动美学相关联;文学艺术类课程中的作品,很多都成为电影、电视作品或舞台剧目,更是融合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态,跨越了多种艺术专业门类,可以说是集艺术之大成,深得大众的喜爱。这一切都得益于人们能从故事的主题、情节中感动,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中动情,从视觉画面中觉醒。这也是公共艺术表现形式给我们的听觉、视觉、知觉带来的强烈震撼,使各类艺术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得到了最好的体现。所以,教师要对这门课程的横向性有充分的认识,并在授课前进行积极的准备。

由于从事和学习艺术所必需的自律、合作精神和坚韧的品格,可以对生活的其他方面产生迁移作用。教师要积极引导,注意体察学生的思绪动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艺术可以改变生活。作为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学生迎面走来,听到他哼着欢快的曲调,就能了解他内心的愉悦。这种表达就是一种自觉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不自禁”。像喜极而泣,引吭高歌,奋笔疾书,寄情山水等,这些形式的表象都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其实质就是通过艺术的形式传达内心的感受。这就是艺术的本源。学生了解了这些,自然愿意与教师配合,愿意用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写意抒怀。教师要鼓励学生加入各类艺术社团,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当中去。一台话剧、一个小品、一次动画展、一场歌唱比赛、服装秀、一台舞会等不同艺术形式,加上教师的指导,形成教与学、做与练的互动,让艺术熏陶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这既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又使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在实践环节得到充分、全面的拓展与表现,从而将艺术理论、鉴赏能力、艺术技能内化为艺术修养。

有句流行语是这样说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用在艺术领域最为贴切。各地高校可根据当地情况,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特色艺术形态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了解艺术,感受艺术的魅力。像剪纸、窗花、喜字、拉花、古建筑美学等美术艺术课程,街舞、广场舞、校园集体舞、流行歌曲、民歌、摇滚乐等音乐艺术课程,小说、电影、电视、网络、甚至各类公益广告等文化传播课程,都是为了拉近艺术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民间艺术的精髓,加深对民族和社会文化的尊重。

三、艺术教育课程应着重引导大学生做有益于社会的人

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当代艺术作品、艺术思潮的发展变化,以及它们对社会意识形态所产生的影响,我们都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传达给学生,加强学生对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理解与认识。大量反映现代生活的各类艺术作品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的课堂分析案例,多元化的艺术作品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得到了满足。课堂上通过分析艺术作品了解现在、憧憬未来,使学生能重新丈量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以一种平和而博大的胸怀看待人生、诠释生活。一部好的艺术作品,会使学生由欣赏到接受,进而完善自我,形成自己高尚品格的一部分。人们欣赏艺术意味着理解各种职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意味着理解艺术的创作、研究、表演、教学、展示和赞助等工作中的各种角色,以及理解和赞赏这些工作的性质。

近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创始人王国维认为:美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发展人的无个人利害计较的情感,并以此除去个人私欲,达到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1]平实的话语揭示的是真理。由于艺术往往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学习情境,学生在艺术中面临的问题常常没有标准化答案,因而学习艺术的学生善于用多种角度来审视“价值”的意义。大学课程应帮助学生改善狭隘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避免消极厌世情绪的滋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

四、西方公共艺术教育模式与理念的经验与借鉴

美国学界在20世纪就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艺术课程体系和艺术教育的国家标准,如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认为艺术智能对人类感知世界与表达内心情感都起到重要的作用[2]。美国各大高校非常注重艺术课程的开设与研究,他们认为,艺术教育课程只有在各种艺术之间、在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找到合理的关联,才能让艺术思维的创造性被认可,从而变得可行和有意义。而这种教育理念也正是多年来我国教育所缺失的。

而在英国的牛津大学,以音乐类选修课程为例,校方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数十门音乐类公共艺术选修类课程,细化到各个不同时期的作品研究、音乐史论、分析与批评、舞台管理、重奏实践、世界音乐的各个族群等。由此可见,艺术课程体系的深入性和广泛性在英国高校具有普遍意义。学生可以跨系选修不同的专业课程,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科的交叉,而且更好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在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方面形成优势。英国的教育专家认为,英国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发展孩子的创造能力,让他们未来有能力发明新工作。因为未来的世界不需要“找工作”的人,但需要“创造工作”的人。

反观我国教育体制下的培养现状,中学填鸭式教学及对升学率的终极追求目标,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使得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后很难进入研究性与创新思维学习状态。中国很多孩子考试成绩很好,但根本不会研究,更不知创新的内涵。所以,在大学教育中加强公共艺术课程的教育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拓展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的易晓明教授曾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在12所高校抽取1 000多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现状。结果显示:热爱音乐的人占总数的一半还多,喜爱美术的占总数的1/4,喜爱舞蹈和戏剧的学生占总数的1/6。可见,当代大学生对各种艺术门类都有不同程度的喜爱,甚至有人同时喜欢多门艺术。因此,我们的大学教育也应给学生提供更为优良的、细化的艺术课程,引导并延续他们对艺术的热爱,提升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更加了解文化、尊重文化,让他们懂得生活,从而更加热爱生活。

五、高校艺术教育要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在当今大学教育中,要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对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所发挥的积极作用,重视并做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规划。我们既要正视跨学科、多专业相互渗透交叉的教育发展需要,又要及时调整大学艺术教育思路与模式,了解现代社会的需求,改善教育模式,优化人才素质结构。

每一个社会人都肩负着促进人类文明的责任,艺术鼓励承担这种责任,并为实现这种责任提供技能和观点。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而没有一个完整、深入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作为指导,艺术教育也就变成了片段和表面化的教育,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1]刘晓峰.王国维与蔡元培美育思想来源比较研究[J].嘉兴学院报,2007,19(2):23-26.

[2]沈致隆.关于多元智能的对话[J].江苏教育研究,2009,(9):37-40.

(责任编辑周亚红)

On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Art Education in Colleges

ZHANG Zhi-hong,NIU Yun-gong
(School of Fine Arts,Shijiazhuang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35,China)

The public art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en taught in roughly twenty years,but a refined,reasonable and completed educating system has not yet been formed.The randomness of running the course,its character of specialty,lack of integration with other subjects,and poor interdiscipline can not form a public art educating system in a manner rich with both guiding significance and comprehensiveness.Moreover,creative thinking of students can not be effectively stimulated,students'judgment and choices do not make any different,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can not be settled.The objective of implementation of college public art educating systemization is to give its full play to improve the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help towards a solid founda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requirement and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mprovement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a sound body in a sound mind;interdisciplinary study;creative thinking

G642.3

A

1673-1972(2016)02-0154-03

2015-10-15

张志宏(1968-),女,河北任丘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艺术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纸的艺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