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相逢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袁北京100875)
白珽《湛(静语》考论
张相逢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袁北京100875)
在宋末元初的江南文坛,白珽颇具知名度,其诗文受到刘辰翁、戴表元、方回等人的推重。《湛(静语》是白珽的一部子书,虽止二卷,然其内容驳杂,颇有可取之处。现存《湛(静语》版本众多,各本皆为二卷。《湛(静语》一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颇具文献价值。
白珽;湛(静语;版本流传;内容
白珽(1248-1328年),字廷玉,号湛(,晚年又号栖霞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①白珽《湛(静语原序》:“《湛(静语》者,湛(子与客语于静也。湛(姓名爵里,不闻于时。家西湖,西有泉自竺山来,及门而瀦,湛然下见白石。”宋濂《元故湛(先生白公墓铭》:“所居西湖有泉自天竺来,及门而汇,榜之曰湛(,因以自号。晚归老栖霞,又号栖霞山人。”珽本四明(今浙江宁波市)名儒舒少度之子,10岁时,以孤而随母寄养于钱塘白家,白嵘育以为嗣,遂以白为姓。白珽幼年颖悟,5岁能属对,8岁能赋小诗,13岁受经太学,习为科举业,“轰然有声场屋间,一时贵人争欲出其门下”[1]1042。至元十三年(1276年),伯颜平江南,闻珽有贤名,檄为安丰丞。珽辞不赴,客授于藏书之家,“昼翻夜诵,灯坠花穴帽不知也”[1]1042。程钜夫、刘伯宣先后举荐,皆辞以疾。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用“唐楚友”之名,赋《春日田园杂兴》五律一首,以应月泉吟社征诗。次年正月,评选结果公布,中第十八名。经李衎力荐,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授太平路儒学正,珽不得已应命。②宋濂《元故湛(先生白公墓铭》:“会李文简公衎出将使指,喟然叹曰:‘有才如是,坐视其穷,可乎?'力挽起之,授太平路儒学正。”时李衎在江浙行省任职。(参见苏天爵《故集贤大学士光禄大夫李文简公神道碑》。)又方回《送白廷玉如当涂诗序》:“余友白廷玉为当涂学官,常所往来者咸以诗祖其行。”末署“至元辛卯九月十一日紫阳后学方回序”,至元辛卯即至元二十八年,当1291年。当涂即今安徽当涂县,元代为太平路治所,属江浙行省。《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一七《职官志》亦云:“元白珽字廷玉,钱塘人。至元二十八年,授太平路儒学正。”未几,又摄行教授事,“悉心官政,修建天门、采石二书院”[1]1043。政成,援例可贡行台令史,而珽澹然不以为意。其后尝出游梁、郑、齐、鲁等地,历览河山之胜,讯问人物风土,登临吊古,慨然有尚友千载之意。及至燕,人有欲举为东宫官者,珽复引义固辞,“自是学益充,文益富,而家益贫”[1]1043。大德四年(1300年),转常州路儒学教授。③方回《送白廷玉常州教授序》、戴表元《送白廷玉赴常州教授序》为二人送白珽出任常州路儒学教授之作,其中戴表元《序》云:“毗陵为浙中文献之国,游儒寄士冠摩毂击,居学官者以为尤难。大德庚子,钱唐白廷玉以公府高选得之,江南之缙绅、韦布识与不识不谋而同声曰:‘此固才学可以为师儒,称职而无愧者也;此固取之高年素望,可以四面决疑请益者也。铨格而皆若人,其何不可之有?'因相率作为诗文,以饯其往,而复征赠于余。”大德庚子即大德四年,当公元1300年。常州路古称毗陵郡,属江浙行省,治所在今江苏常州市。“兵燹之后,礼殿与堂庑皆废弗治,祭器载籍亦阙。先生为完之,且复侵疆三千余亩。”[1]1043俄再迁庆元路教授,未上,因翰林、集贤两院荐举,升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④宋濂《元故湛(先生白公墓铭》:“升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司副提举,阶将仕佐郎。时邓文肃公文原实为之长,与先生志气吻合,举刺得宜,文化大行。”又吴澄《元故中奉大夫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使邓公神道碑》:“大德戊戌,部注崇德州教授。越四年辛丑,授应奉翰林文字。越五年乙巳,升修撰。至大戊申,申考满,进阶仍旧职。越三年庚戌,出任江浙儒学提举。皇庆壬子,又为国子司业。”至大戊申即至大元年,当公元1308年。“越三年庚戌”即至大三年,当公元1310年。皇庆壬子即皇庆元年,当1312年。又白珽有《淮云寺化缘序》,末署“至大庚戌正月既望述”;周暕为《湛(静语》作叙,末署“至大庚戌夏四月二日,友生海陵周暕伯阳甫叙。”其时,白珽尚在江苏。又白珽有《大易集说序》,末署“皇庆元年春,将侍郎、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白珽序”。皇庆元年当公元1312年。由此可知,白珽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的时间应为至大三年夏四月之后,皇庆元年仍在职。三年秩满,署淮东盐仓大使,珽“自以盐筴非所谙习,不俟终更,即谢事。养疴海陵,远近学徒担簦相从者,殆无虚月。先生已六十又七”[1]1043。及再迁从事郎婺州路兰溪州判官⑤白珽至大三年(1310年)四月之后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三年秩满,则“署淮东盐仓大使”当在皇庆二年(1313年)四月之后。白珽因不谙盐策,“不俟终更”即辞职。“终更”语出《礼记·儒行》:“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由此可知,白珽任盐仓大使应有一段时间。辞职之后,养病海陵(今江苏泰州市)。此时白珽67岁,当延祐元年(1314年)。再迁兰溪州判官应在延祐元年之后。,“则不复有宦情矣”[1]1043。于是归老栖霞山,天历元年(1328年)卒,年八十一。葬钱塘县履泰乡栖霞山之阳,题曰“西湖诗人白君之墓”[1]1043。
珽有孝行,为时人所称。博综经史,雅好诗文,自幼至老,无一日废问学。宋咸淳间,即与同邑仇远以诗名世,吴下人谓之“仇白”。所谓名儒之后,“文脉果有自来”[2]11。入元之后,声名更闻于外,屡次应荐为儒官,然淹回下列,坎坷不达,终退老湖山,“日与韵朋胜友曳杖游衍,衔杯赋诗”[1]1043。珽于宋亡之后,虽久食元禄,而身际鼎革之变,犹不能免于胜国之悲,故其作品中亦不无宋遗民之词。①现存白珽诗文中流露故国之思者并不多见,其中较为明显者如《山中怀友》诗中“干戈犹故国,贫病自空城、惟有琴堪诉,愁深弹不成”之句。白珽又工书法,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七谓其“德望清重,书学米元章”[3]313。“翰墨虽其余事,亦有晋魏风。”[1]1044
白珽的著作,周暕《叙》曰:“有《馀师》《经子类训》《集翠裘》等书也。”[4]又曰:“予哀其勤,虑其久致散轶,勉为次第,并诗文合百卷,《静语》其一也。”[4]宋濂《元故湛(先生白公墓铭》所载白珽著作有《诗》《文》《经子类训》《集翠裘》《静语》各二十卷,已不见《馀师》,其后亦鲜有提及。《经子类训》《集翠裘》在明王圻《续文献通考·经籍考》、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倪燦《补辽金元艺文志·子部》、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子类》等书中皆著录为各二十卷,但由这两种书《四库全书》中既已未收、今又无见的实际情况来看,大概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其书已亡佚不传。②以上关于《经子类训》和《集翠裘》的著录可能是根据宋濂《元故湛(先生白公墓铭》,或是从书目到书目的辗转抄录,并非其时二书仍存,满二十卷之数。《千顷堂书目》列二书入《类书类》,《元史艺文志》列二书入《子类·类事类》。由此可知,《经子类训》和《集翠裘》应为两种类书。《诗》《文》《静语》虽流传至今,但与周暕《叙》、宋濂《墓铭》中所载卷数悬殊,亦迥非完帙。其诗文清人重辑为《湛(集》一卷,有《元诗选》本、《四库全书》本(另有《湛(遗稿》三卷、补一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武林往哲遗著》本)。③现收录白珽诗文比较完备的总集是《全元文》(第12册)和《全元诗》(第14册)。
据白珽自序,《湛(静语》者,“湛(子与客语于静也”[5]294。其所与客语者,“大而天地之高厚,细而品汇之化育,至于圣贤之大训,古今之明戒,日用之小物,下至滑稽诙谐”[5]294。为防止遗忘,以便向他人请教取证,湛(子乃“具白垩寸,遇所得,随树石墙壁识之”[5]294,其弟子辈则更记录于册。但白珽弟子记录的内容只是《湛(静语》的一部分。这一方面是因为许多内容未能保存下来,如自序中云“积三十年,其不遂忘而获识之者,盖百分一。其识之而不遂漫灭、获更识焉者,盖十分一也”[5]294;另一方面,白珽后来继有所得,自己又记录了不少东西,“风漂尘转,走南北半天下,所闻日益广,得说日益多,聚之一箧”[5]294,成为《湛(静语》另一部分内容的来源。据此,这两部分内容皆曾记录于册,虽总名曰《湛(静语》,但很可能只是一些简单的记录和胪列,尚未有所铨次,故可称为《湛(静语》的稿本时期。
现存《湛(静语》前周暕《叙》曰:“予哀其勤,虑其久致散轶,勉为次第,并诗文合百卷,《静语》其一也。”[4]由此可知,周暕对白珽的诗文等著作进行过编次。今天所能看到的《湛(静语》皆题有“海陵周暕伯暘编”的字样,但仅有两卷,已非全帙。周《叙》作于至大庚戌(1310年),当白珽63岁。其时,《湛(静语》已编次成书,至于何时始付梓刊刻则不得而知。据宋濂《元故湛(先生白公墓铭》谓《静语》等书“尝锓诸梓,四方多传诵”[1]1044之语可知,宋濂作《墓铭》之前,《湛(静语》已有刻本流传于世。④周暕《叙》谓白珽“文章翰墨,所至传诵藏去,如遇奇物”,或许白珽著作生前已有刻本流传。虽然,宋濂所谓“尝锓诸梓,四方多传诵”之《湛(静语》今尚未见,其后最早的版本当是嘉靖丙午(1546年)孺允甫跋中提到的“沈氏家藏”本。沈氏名玉麟,号暘谷。现存各本《湛(静语》皆有此跋⑤四库本《湛(静语》后无孺允甫跋,然由书前提要“据卷末有明人跋语,称嘉靖丙午钞自昆山沈玉麟家”之语可知,其所据之底本原有此跋,馆臣抄写时删去未录。,其云:“《湛(静语》二卷,元白珽廷玉著。珽钱唐人,卷帙不应止此二卷,为吾昆沈氏家藏。……其家藏书多,予与其子大宗游,得而录之。嘉靖丙午冬十二月二十三日孺允甫志。”[4]孺允甫据沈氏家藏本抄录了一部《湛(静语》,然沈氏家藏本并孺允甫所录本皆未能留传于今,而据孺允甫本更刻印、抄写者则有数种。兹分别述之。
首先是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的清吴氏绣谷亭钞本。绣谷是清初著名藏书家吴焯之号。该抄本《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曰:“清吴氏绣谷亭抄本,吴城、周星诒校,一册,十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6]1413是本前无白珽自序和周暕叙,后有明人孺允甫跋,行格左下方有“绣谷亭续藏钞本”的字样,卷末有“西泠吴氏”印章。周星诒自编的《书钞阁行箧书目》云:“《湛(静语》二卷,白珽。绣谷钞校本。”[7]318其后罗振常据以增补而成的《周氏传忠堂藏书目》卷三亦著录云:“《湛(静语》二卷,一册。元白珽撰,绣谷亭钞校本。”①据周氏《书钞阁行箧书目》中“《湛(静语》二卷……绣谷亭钞校本”之语可知,周星诒之前,吴氏绣谷亭抄本中的内容已经校改。如此,则《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谓“吴城、周星诒校”未当。[8]124“西泠吴氏”为吴焯藏书印,“绣谷亭续藏书”又为焯子吴城藏书印字样,[9]253由此,似可推知是本为吴氏父子所抄藏,后来为周星诒所得。②该抄本中尚有“空同之人”和“绍武馆过”两方印章,未知是何人之印。故周氏藏书散出后,该抄本的流传情况以及又如何辗转进入国家图书馆,则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
抄本中另有清张德荣抄本,藏于国家图书馆。张德荣字充之,江苏长洲人,张位之子。乾隆二十年(1755年)试为县诸生。德荣与其父位、兄怀荣皆喜抄书,可谓“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9]332。关于此抄本,《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为:“一册,九行二十二字。”[7]1413前有白珽自序和周暕叙,后有孺允甫跋和韩应陛跋。韩跋云:“按,此册与《铁围山丛谈》荛翁跋称张充之手抄者笔迹相似。彼书每遇‘位'字皆缺末画,此书‘位'字偶检几处,末笔只得半画而止,与全缺一笔者用意当同,盖避家讳耳。咸丰八年五月得之滂喜园,六月廿五日记。应陛。”③此跋除见于张德荣抄本《湛(静语》之外,又见于邹百耐纂《云间韩氏藏书题识汇录》。[10]滂喜园是黄丕烈所设书肆名,因知此本先为黄丕烈所有,而后为韩应陛所得。故封文权编《韩氏读有用书斋书目》著录曰:“《湛(静语》二卷,张充之手钞本,韩绿卿跋。士礼居旧藏。”[11]405此本卷末除有“应陛”“应陛考订韩文印记”等印章外,另有“松江读有用书斋金山守山阁两后人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之印”的印章。王文进《文禄堂访书记》卷三著录曰:“《湛(静语》二卷……清张充之手钞本。”[12]198又该抄本卷首有“周暹”印章,是知此本曾经应陛后人收藏,韩氏藏书散出,流入王文进文禄堂,继为周叔弢购藏,后捐献于国家图书馆。张德荣据以抄写之底本无明确记载,然其属于孺允甫抄本系统则无疑义。《四库全书》中收录的《湛(静语》亦系抄写本,前有白、周二序,末无跋。由《提要》可知,据以抄录之底本乃两淮盐政采进本,“卷末有明人跋语,称嘉靖丙午钞自昆山沈玉麟家”[13]283。显然,底本原是有明人孺允甫跋的,只不过馆臣删去未录。《四库提要著录丛书》子部将张德荣抄本作为《湛(静语》的底本收入。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子部又著录曰:“《湛(静语》二卷,元白珽撰。旧写本,十行二十二字,题‘钱唐白珽廷玉撰,海陵周暕伯暘编'。前有至大庚戌周暕叙,后有嘉靖丙午孺允跋。”[14]603该“十行二十二字”本与《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著录之“九行二十二字”[7]1413本、王文进《文禄堂访书记》著录之“半页九行,行二十字”[14]198本皆不同。检张德荣抄本《湛(静语》,半页有9行者,有10行者,每行字数有20字至22字不等。正文每条第一行22字,从第二行开始均较第一行低两格,只20字。据此可知,傅增湘所谓“旧写本”当指张德荣抄本。
就刻本方面而言,现存最早者是清乾嘉时鲍廷博刊刻的《湛(静语》,收入《知不足斋丛书》第九集。此刻本9行21字,黑口,左右双边,版心下方题有“知不足斋丛书”字样。前有白珽自序和周暕叙,末有明孺允甫志语和清何焯跋。何焯跋云:“《湛(静语》二卷,乐安学徒得自南阳故书中。予见其辨饶双峰论洪范五行一条颇有心得,乃俾书史传之。康熙壬辰八月既望焯记。”[4]据此,则《知不足斋丛书》本盖据何焯所见本刊刻,因其又有明人孺允甫一跋,是“乐安学徒得自南阳故书中”之《湛(静语》亦当有此明人跋文。但《知不足斋丛书》本《湛(静语》并非完全按照所依据之底本刊刻,不少地方加入了鲍廷博的校语、按语,有“案”“廷博识”等字样以别之。
另有一清刻朱印本,现藏于南京图书馆。该本半页11行21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前有《钦定四库全书提要》,云:“《湛(静语》二卷,元白珽撰,乃其杂记之文。辨证多有可取,虽或小舛,于大体无伤。其记汴京故宫尤为详备,至宋理宗赐林希逸诗,厉鹗《宋诗纪事》不载,则鹗未见此书矣。”[15]显系撮述完整《提要》之大意而成。据提要页右下方有“嘉惠堂丁氏藏书之印”、左侧又有“两江总督端方为江南图书馆购藏”之印可知,该本原是丁丙嘉惠堂所有,后为两江总督端方购藏于江南图书馆(即现南京图书馆)。此本除前增《提要》之外,其所有之白珽自序、周暕叙以及明孺允甫志语和清何焯跋皆与《知不足斋从书》本同,且《知不足斋从书》本中的“案”“廷博识”等内容俱见于其中。所以,此一清刻朱印本盖据《知不足斋从书》本重新刊刻而成。此外,刻本中还有光绪乙未(1895年)孟春嘉惠堂丁氏刊《武林往哲遗著》本。其版式、行款、字体皆与朱印本相同。在内容上,《知不足斋丛书》本中的“案”“廷博识”等亦见于《遗著》本,而此本尤与前述朱印本一致。④《湛(静语》卷上“(明杂诗”条鲍廷博案语有“道人之石友”,知不足斋从书本作“石友”,清刻朱印本、《武林往哲遗著》本皆作“行友”,是一例。所不同者,《武林往哲遗著》本前收录《钦定四库全书总目》的完整提要,末除有明孺允甫、清何焯跋之外,尚有卢文弨跋。卢跋云:“始余见白廷玉是书纸墨已刓敝,文字脱烂,致多断续。重是乡前辈著作,钞而藏之箧中。越三年,从鲍君所借得一本,书皆全,唯序尚有阙文。更一年,复从鲍君所见一本,并序文亦完好,喜而录之,遂成善本。……乾隆己亥十有一月十日坐北楼书东里卢文弨。”①此跋又见于卢文弨《抱经堂文集》,题作《〈湛(静语〉跋》,文字略有出入。[16]大概朱印本刻成之后,丁氏又据以重印,且将提要完整录入,并增入了卢文弨的跋文。
《知不足斋丛书》本《湛(静语》刊刻问世之后,可谓是通行一时,清人多有著录(详见下文)。民国时期王云五主编的《丛书集成初编》所收《湛(静语》亦是根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排印。
至于《湛(静语》的卷数,周暕编次之时未明确指出,只说“予哀其勤,虑其久致散轶,勉为次第,并诗文合百卷,《静语》其一也”[4]。宋濂作《元故湛(先生白公墓铭》,备列白珽《湛(静语》等著作,“皆二十卷,尝锓诸梓,四方多传诵”[1]1044。《四库全书》子部杂家类收录《湛(静语》,其提要云:“据卷末有明人跋语,称嘉靖丙午钞自昆山沈玉麟家,而疑其不止此二卷,殆残本与?”[15]283-284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亦云:“今就倪、钱二《志》所载,《经子类训》二十卷、《集翠裘》二十卷,俱见类书类;别集类今存一卷,见《四库提要》。《湛(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十卷,计之,则是书当存有二十卷,方符百卷之数。考卷末明嘉靖丙午孺允甫跋称‘卷帙不应止此二卷'‘为吾昆沈氏家藏,得而录之'云云,可知明人已疑其为残本矣。”②此引文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郑堂读书记》,标点略有改动。如上海书店出版《郑堂读书记》云:“今就倪、钱二《志》所载,《经子类训》二十卷、《集翠裘》二十卷,俱见类书类、别集类,今存一卷,见《四库提要》。”按:倪燦《补辽金元艺文志》、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列《经子类训》、《集翠裘》入类书类。“别集类今存一卷”,指《四库全书》中的一卷《湛(集》。[17]936《湛(静语》在清代典籍中皆著录为二卷,今择其重要者列之如下,以见其概:
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二:“《湛(静语》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元白珽撰。”[18]1049
清嵇璜等撰《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七十七《经籍考》:“白珽《湛(静语》二卷。珽字廷玉,钱唐人,仕至兰溪州判官。”[19]373
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湛(静语》二卷,元白珽撰。知不足斋本。(续录)武林往哲遗箸本。”[20]537
清法式善《陶庐杂录》卷四:“歙人鲍廷博刻书于杭郡最精。校雠亦缜密。惟嫌其版式缩狭耳。知不足斋丛书凡十八集。……第九集。……白珽湛(静语二卷。”[21]131-132
清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卷三:“白珽《湛(静语》二卷。”[22]卷三
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五十六:“《湛(静语》二卷,知不足斋丛书本。”[17]936
清丁立中编《八千卷楼书目》卷十二:“《湛(静语》二卷,元白珽撰。知不足斋本,刊本。”[23]123
清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九十五:“《湛(静语》二卷,元白珽撰。知不足斋本。”[24]3186
由此可知,《湛(静语》原本大概有二十卷,宋濂作《墓铭》时尚传于世。但在宋濂之后、沈玉麟之前这段时间内,《湛(静语》的流传情况因缺乏文献记载则不得而知,其卷数多少更无从谈起。沈玉麟家藏本已止于二卷,孺允甫虽疑其有残缺,但得而录之,终是有大功于《静语》者。其后各本亦皆为二卷,留传至今。
综上所述,现存《湛(静语》的版本及卷数可列之如图1。
图1 现存《湛(静语》的版本及卷数
《湛(静语》一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大而天地之高厚,细而品汇之化育,至于圣贤之大训,古今之明戒,日用之小物,下至滑稽诙谐”,及作者“走南北,半天下”[5]294之所得所闻,皆备载于其中。现存《湛(静语》虽止二卷九十一条,而可取之处颇多。《四库全书总目》等书著录时将其归入子部杂家杂说之属,亦因其内容驳杂之故。
《湛(静语》有记逸闻轶事者,颇具文献价值。如卷一第一条林希逸向宋理宗进养性、存心二说,理宗以七绝寓意答之云:“方寸中涵一太虚,操存须用养功夫。莹然镜净无纤翳,一性融明万理俱。”[4]书前《提要》谓“厉鹗作《宋诗纪事》,搜采极博”,而此诗却不及收,“则亦罕覯之笈矣”[15]284。又卷一第八条记方岳、贾似道事,有诗云“秋崖秋壑两般秋,湖广江东事不侔。直至南康寻体统,江西又隔两三州”[4],《宋诗纪事》亦未及收。有辨析考证者。如卷一第十二条“文字间一字各义曰假借,亦有两字各义者”[4],详列“两字各义”之例,论证详实,颇有说服力。第十三条考证“避殿”[4]始于何时,第二十条辨析“今所谓兰蕙者皆非古之兰蕙也”[4]等,皆有所发明。有阐明义理、发表议论者。如卷一第十一条以苏老泉、刘漫塘之例,说明“上天佑善,其报不爽类此”[4];第十八条总结历史,得出“祸乱常生于玩愒之余,而功业每成于忧惧之后”[4]的结论;卷二第二十六条发表对儒者之看法,指出“所贵乎儒者之学,以其足以用天下国家也。儒而不适于世用,特腐儒耳”[4]等。《湛(静语》中的某些内容还具有史料价值。如卷二第十条“记汴京故宫,尤为详备”[15]284,能够为研究古代都城者提供参考。
总的来说,诚如《四库提要》所云,《湛(静语》虽“稍有疏舛”,一些内容“未免偶相剽袭”,然“辨析考证可取者多”,“在元人说部之中固不失为佳本矣”[15]284。
[1]宋濂.元故湛(先生白公墓铭[M]//罗月霞.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2]陈著.钱塘白珽诗序[M]//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351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陶宗仪.书史会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
[4]白珽.湛(静语[M]//知不足斋丛书:第9集.
[5]白珽.湛(静语原序[M]//李修生.全元文:第13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6]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7]周星诒.书钞阁行箧书目[M]//中国著名藏书家书目汇刊(近代卷):第9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罗振常.周氏传忠堂藏书目[M]//中国著名藏书家书目汇刊(近代卷):第9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郑伟章.文献家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0]白珽.湛(静语[M].清张德荣抄本.
[11]封文权.韩氏读有用书斋书目[M]//中国著名藏书家书目汇刊(近代卷):第1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2]王文进.文禄堂访书记[M]//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2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白珽.湛(静语[M]//景印文(阁四库全书:第866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4]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5]白珽.湛(静语[M].清刻朱印本.
[16]白珽.湛(静语[M].武林往哲遗著前编.
[17]周中孚.郑堂读书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18]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9]嵇璜.续文献通考[M]//景印文(阁四库全书:第630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0]邵懿辰,邵章.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1]法式善,涂雨公.陶庐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2]钱大昕.元史艺文志[M]//清潜研堂全书.
[23]丁立中.八千卷楼书目:中[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24]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程铁标)
A Study on Bai Ting and His Zhan Yuan Jing Yu
ZHANG Xiang-feng
(School of Ancient Books&Traditional Cul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late So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Yuan Dynasty,in the literary circles of the region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Bai Ting was pretty popular,and his poems and essays were highly regarded by Liu Chenweng,Dai Biaoyuan,Fang Hui and others.Zhan Yuan Jing Yu,written by Bai Ting,is a kind of book with two volumes,but this book owns too many merits.Its handed-down version is rich in content,and it is of literature value.
Bai Ting;Zhan Yuan Jing Yu;handed-down version;content
K207
A
1673-1972(2016)02-0054-05
2016-01-10
张相逢(1990-),男,河南驻马店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