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宇光
(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创新能力对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影响
柏宇光
(沈阳师范大学 国际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创新型企业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环节,更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经济基础。如何促进创新型企业健康成长,成为国家、社会和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为了深入剖析创新型成长的规律,需要对影响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进行研究。因此,有必要对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内涵进行阐释,并着重分析创新能力对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影响,为我国创新型企业的健康成长提供有意义的引导。
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成长
创新型企业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最为基础的一个环节,更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微观经济基础。自2006年国家科学技术部、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以来,认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91家企业为首批试点创新型企业,2010年三部委又认定了111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我国试点的创新型企业数量大幅提高,试点的创新型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逐年上升,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也逐年提高。创新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创新的主力军,有些创新型企业如联想、海尔、华为、中兴等在各自领域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已经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创新型企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的速度,加速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1]。
国外并未出现创新型企业这一概念,国外学者更多的是对创新企业或创新成功的企业(innovative enterprise)进行研究,对创新成功企业或创新企业的特征进行总结。
德鲁克认为,创新型企业的首要特征是将创新内化为企业的一种习惯,形成一种制度[2]。Lazonick等总结了创新企业的三大特征,使其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企业[3]。一是利润最大化并非创新企业追求的唯一目标,创新企业的成本可能会比利润最大化企业要高;二是创新企业的组织结构带有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特征,具有集体学习能力和学习机制;三是创新企业的资金投入,一方面来自于创新成功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创新成功带来的银行与证券市场等机构获取的融资。Adair等认为,创新型企业组织结构的显著特征是:非官僚化或非科层制[4]。具体包括扁平式代替金字塔式、民主决策制代替“君主制”、非正式代替正式制度、强调平等互动而非垂直互动、承担可评估的风险。
国内对创新型企业的界定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界对创新型企业的界定。张良将创新型企业界定为那些将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发明成果进行商业化,提供新产品和服务,形成新的市场,构筑新产
业,实现创新驱动增长的企业[5]。夏冬等认为,创新型企业的本质在于持续创新,表现为企业不断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持续改进工艺设备的企业[6]。刘立认为,创新型企业是与外界技术、市场、政策和文化等环境互动的背景下,不断地进行“发现—创造”的企业,创新型企业是能够不断突破已有惯例,不断从市场和技术环境中发现创新机会,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实现持续创新,以创新为核心的动态能力的组织[7]。
另一类是我国政府对创新型企业的界定。为加速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006年国家科技部在《关于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创新型企业试点的标准,即“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理念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成效突出的企业”[8]。2009年在《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我国创新型企业具备的五个主要特征:一是具有持续的、动态的创新能力;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同行业居于领先地位的核心技术;三是具有较强行业带动潜力或带动性的、在市场中享有相当知名度的自主品牌;四是具有明显的包括经济效益在内的综合效益;五是具有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内容的创新组织与管理,主要包括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品牌塑造及研发支撑体系等[9]。
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中将企业视为一系列资源的集合,企业拥有的有价值的、稀缺的、非可替代的资源与能力是企业成长的源泉[10]。企业成长是内生性资源与能力的成长的过程,企业规模是企业成长的外在状态和表现。她认为,企业成长“既包括企业规模、利润等量的提高,也包括企业资源与能力等质的提升。自彭罗斯提出企业成长理论之后,资源基础观和能力基础观等多个学派都基于自身视角对企业成长进行了研究,但都认同了企业成长是企业内生性的资源与能力的成长的基本结论。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研究创新的学者也开始对企业成长产生兴趣。例如,Nelson认为,企业间之所以会存在绩效的差异,原因看起来可归结为企业间掌握的稀缺的能够产生竞争优势的核心技术的差异,但根本原因却是企业间组织结构和组织运行机制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企业创新能力的不同,进而对各企业经济绩效产生影响。刘立认为,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根源在于企业能够实现持续不断的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创新型企业成长体现在企业的创新性成长上,成长的根源在于企业的不断创新,即通过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不断推出新产品、运用新工艺、拓展新的商业模式,从而促使企业销售收入、利润和市场占有率实现持续的增长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增强[7]。于新宇等认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内涵可以理解为在企业人员、资产、收益和利润等经营效益指标不断增长同时,企业创新能力也不断提升[11]。
创新型企业成长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创新型企业经济绩效的可持续增长,这符合传统的企业成长理论中对企业成长的界定;另一个层面是创新型企业创新绩效的提高,符合创新型企业的本质特征即实现可持续创新。因此,本文认为创新型企业成长为经济绩效增长与创新绩效的提升。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轨经济时期,对于转轨经济而言,影响企业成长的因素更为复杂,本文研究的样本企业在被评为创新型企业之前,有的是高校或科研机构办的企业、有的是国有企业,第三种是民办企业。受转轨经济时期各种体制性因素的影响,不同的企业成长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高校或科研院所办的企业是实现高校或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并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组织形式。高校或科研院所是国家或地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主要力量,是知识创新的集聚地,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办企业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将知识创新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这是高校或科研院所办企业最大的优势。高校或院所办的创新型企业的优势在于拥有较强的研发仪器设备、拥有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研发人员,其科研成果较为丰富,但由于管理体制、考核目标、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办企业在知识创新产业化方面存在诸多弊端,从而限制了该类型创新型企业的成长[12]。
对于国有企业被评定的创新型企业来讲,自我国进行国有企业改制以来,建立了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改变了原有国有企业的体制和经营方式。凭借与政府的特殊政治联系,国有企业获得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凭借垄断地位集聚行业内大部分资源,但国有企业创新活力却广受诟病,不仅创新成果不及非国有企业,没有起到国家创新主力的作用,也没有完全承担起实现新技术商业化和提供主要技术支持的责任。主要原因是以保值增值为主要内容的考核制度激励企业扩张而不鼓励国企技术创新,国企内部缺乏创新激励机制,国企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也制约了该类型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行为和成长绩效。
民营企业被评定的创新型企业。民营企业成长是反映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许多学者使用民营企业的相关指标来反映我国市场经济完善程度,所以民营企业被评定的创新型企业能够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型企业成长的一般规律。
本文将创新型企业分为三类,分别是校研衍生型创新型企业、国企衍生型创新型企业和民企衍生型创新型企业,并分别对三类创新型企业成长关键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比较实证分析结果。
创新型企业的本质特征在于持续性创新能力,其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各类创新之间协同所形成的创新能力[13]。根据能力基础观的基本思想,创新能力是由企业中所有应用到创新过程的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能力中最可能演变成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能力。Pack H et al等认为,研发能力只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方面,企业的组织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学习能力等同样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综合的结果[14]。Bing Quan H E等认为,创新能力是产品开发能力、改进生产技术能力、储备能力和组织能力的综合,是由可利用的资源、对行业竞争对手的理解、对环境的了解能力、公司的组织文化和结构、开拓性战略等组成[15]。赵文彦等认为,创新能力是指企业运用自身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创造新资源或者提高现有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创新生产和产出能力、创新营销能力等[16]。Hurt H T等从两个层面给出创新能力的概念,一是从内部个体层面,企业采纳个体创新想法的频率(员工和企业家或技术人员);二是整个企业层面[17]。企业愿意做出改变的愿望,或是整个组织将创新在多大程度上视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18]。丁云伟等认为,创新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应该是由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与工艺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形式变革、产权制度革新等)、管理创新(使用新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整合企业资源)这三个能力要素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带有系统性、可度量性和动态性的特征[19]。李博认为,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障,是管理创新的基础。制度的互补性与适应性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如日本企业通过产权变革、雇佣形式多样化等创新,促进了技术创新由渐进式到突破式的转变[20]。林昭文等研究了知识转化与创新型企业核心能力培育之间的关系[21]。在他们的研究中,企业创新能力被界定为技术研发能力、市场开发能力与生产运作能力。
从创新角度出发,动态能力就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它是以企业拥有的各类资源以及组织能力等为基础,通过创新活动将企业各类资源和能力进行组织、协调和整合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和获取竞争优势为最终目标的持续性优势能力[22]。方建国认为,企业动态能力是以企业创新过程为核心的,它通过组织对外部知识、技术、信息的获取、分解、转化,并与组织内部的知识、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再经过企业内部各系统的循环加工而得以实现,包括研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等方面[23]。动态能力下企业创新能力的本质是企业基于可持续发展,强调企业内外部之间创新资源、知识流动、企业间合作方式的创新以及企业协调、整合应用内外各种创新要素的能力。其中,创新资源是基础,知识学习是认知和创新内动力,创新流程是平衡和工具,创新结构是角色和责任,四个要素相互链接形成的复合体就是创新能力[24]。
笔者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围绕技术创新活动而展开的组织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他们之间的协调整合和组织的能力。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第一,企业创新能力的目标是提高创新绩效,进而促进企业成长这是学者们的共识之一;第二,企业创新能力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范畴之内,具备价值性、延展性、不可替代性和长期性的特征,企业创新能力是企业由于竞争对手的,配置各种技术、市场、生产等资源可以给企业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第三,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创新能力界定则更突出了创新能力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的特征。
能力基础理论认为,能力与资源是不同的概念,能力是配置和整合企业资源、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实现战略目标的主体能力,企业的本质是“能力的集合体”,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核心能力。能力也带有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非可替代性的特征,这种稀缺程度越高、模仿性越差、非可替代性越差,则能力带给企业的竞争优势越发明显[25]。创新能力是在企业内任何与创新活动有关的能力,包括新产品开发能力、过程创新能力以及组织创新能力等,也是企业,特别是其是创新活动频繁的高技术企业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来源。根据McEvily Susan K等的研究成果,那些拥有更强创新能力的企业,有着更好的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绩效,能够比竞争企业获得更高的超额利润,拥有更高的绩效水平[26]。
近年来,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创新能力是企业成长重要的决定因素。如YamR CM等以中国北京213家企业为研究样本,对创新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27]。他们将企业创新能
力分为研发能力、研发资源配置能力、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四类,将企业成长绩效分为企业创新速率、产品竞争优势和销售额增长率等。研究发现,研发能力对大中型企业绩效提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研发资源配置能力对小企业绩效提升产生正向影响,而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对所有样本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不太明显。Tsai K H以台湾45家大型制造业7年的相关数据,对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28]。研究发现,创新能力一直是企业绩效提升的重要决定因素。Camisón C等对西班牙144家企业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部分最小二乘法,对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29]。研究发现,组织创新在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而且无论是产品创新能力还是工艺创新能力都在组织创新的中介作用下对企业绩效产生积极影响。
一些学者对创新能力决定企业创新绩效的过程阶段进行了实证研究。典型的如刘立以我国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大连路明集团为案例,研究了创新型企业在面临环境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创新能力的演化路径[7]。研究发现,在路明集团成长过程中,创新能力是路明集团能够持续创新不断构筑自身市场优势地位的决定因素。在路明集团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型期的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其创新能力分别表现为学习能力、整合能力、再创新能力和重构能力。汪永飞等基于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阶段构建了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两阶段构建了创新型企业的评价体系[30]。他们认为,对于初创期的创新型企业来说,成长性的指标涉及创新投入能力、研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对于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能力、技术创新开发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等几个指标最为关键。马文甲以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沈阳机床厂为案例,研究了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沈阳机床厂动态能力的演化路径[31]。研究发现,开放式创新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个阶段需要不同的动态能力,沈阳机床厂开放式创新过程分为学习引进、并购重组、共同研发和代工生产四个阶段,相应地,动态能力按照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关系能力和重构能力的路径进行演化,随着沈阳机床厂动态能力的演进,企业不断构筑自身的竞争优势。
创新能力是配置、整合和组织企业创新资源的能力,创新能力需要与创新资源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协同,实现创新能力与创新资源之间的有效协同,只有如此才能促进企业获得长久竞争优势。资源是企业创新绩效的显性决定因素,而企业创新能力是隐性决定因素,资源与能力只有有机结合才能促进企业绩效的成长。因此,创新能力并非单独对创新型企业成长发挥作用,创新能力必须与创新资源进行有机的结合才能对创新型企业成长产生影响。
[1]林莉君.《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2012》在京发布[N].科技日报,2013-11-08(1).
[2]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实践[M].陈小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3]Lazonick W,March E.The rise and demise of Lucent Technologies[J].Mpra Paper,2010.
[4]Mcgreal S,Adair A,Webb J R.Optimal Diversification in U.S./U.K.Private Real Estate Only Portfolios: The Good,the Bad,and the Uncertain[J].Journal of Real Estate Portfolio Management,2009:15.
[5]张良.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33-40.
[6]夏冬,程家明.创新型企业的产权激励:基于创新资源均衡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5):45-46.
[7]刘立.创新型企业及其成长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6.
[8]科学技术部.关于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通知[Z].2006.
[9]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编委会.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报告(2009)[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240-245.
[10]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11]于新宇,张铁男,史竹青.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能力评价模型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5):30-32.
[12]武建龙,王宏起,陶微微.高校专利技术产业化路径选择研究[J].管理学报,2012(6):884-889.
[13]何建洪,贺昌政.创新能力与创新型企业评价研究[J].管理学报,2011(2):248-253.
[14]Pack H,Westphal L E.Industrial strategy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Theory versus reality[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86,22(86):87-128.
[15]Bing Quan H E,Zhang J P.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tegy Management for the Chinese Domestic Enterprises [J].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Teachnology,2003(4):32-35.
[16]赵文彦,曾月明.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设计[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4-17.
[17]Hurt H T,Joseph K,Cook C D.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novativeness[J].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1977,4(1):58-65.
[18]Hurley R F,Hult G T M.Innovation,Market Orientation,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An Integration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1998, 62(3):42-54.
[19]丁云伟,刘晓农.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的系统结构与特征[J].当代经济,2007(11):68-69.
[20]李博.日本企业竞争优势与新的公司治理均衡[J].日本学刊,2011(1):79-92.
[21]林昭文,张同建.广东创新型企业知识转化与核心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基于广东生物科技产业的数据检验[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1-5.
[22]范太胜.企业动态核心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框架模型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9):85-87.
[23]方建国.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为例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6):72-77.
[24]刘晓平,綦良群.基于动态能力的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能力发展机理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3(4):10-14.
[25]Prahalad C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93, 68(3):275-292.
[26]McEvily Susan K,Eisenhardt Kathleen M,Prescott John E.The Global Acquistion,Leverage,And Prorotection of Technological Competenc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8-9):713-722.
[27]Yam R C M,Guan J C,Pun K F,et al.An audi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in chinese firms:some empirical findings in Beijing,China[J].Research Policy,2004,33(8):1123-1140.
[28]Tsai K H.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on firm performance in Taiwan's electronics industry[J].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2004,15(2):183-195.
[29]Camisón C,Villar-López A.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s an enabler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67(1):2891-2902.
[30]汪永飞,陈留平,陈爱民.创新型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07(9):8l-82.
[31]马文甲.开放式创新中的动态能力演化路径研究——以沈阳机床厂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7):69-78.
Influences of Innovation Ability on Innovative Enterprises
Bai Yuguang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34)
Innovative enterprises are basic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innovative country.They are microeconomic foundations to enhance our capacity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o achieve the shif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The growth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is foundations to format and promote the industry and national innovation ability,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our country.How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country,society and enterprises,in order to deeply analyze the rule of growth for innovation enterprises,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growth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must be studied.Therefore,based on the innovative enterprises and the connotation of innovation ability,taking the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starting point,this paper emphatically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innovation ability on the growth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in order to provide a meaningful guidance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s in China.
innovative enterprises;innovation ability;growth of enterprises
F273.1
A
1674-5450(2016)06-0085-05
【责任编辑:赵 伟 责任校对:赵 践】
2016-06-15
辽宁省教育厅一般项目(W2014137);辽宁省社科联课题(2016lslktzijjx-42);省社科联与高校联合项目(W201561)
柏宇光,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