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娟,王 颖,2
(1.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2.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政治广角
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三重维度
谢晓娟1,王 颖1,2
(1.辽宁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2.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建设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既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在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价值性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解放和幸福;从批判性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依然没有过时;从实践性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实践的探索性,从而获得了话语权。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理论解释力和现实指导力。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价值性;批判性;实践性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化与转型的时期,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诸多新旧矛盾叠加,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各种思潮相互较量。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地位,能否经得起社会变迁的挑战,如何应对来自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如何应对随着世界范围内思想交锋、文化交流出现的各种“非马”“反马”“去马”的思潮,是始终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应对这些问题,既需要我们从理论创新、话语体系转换、平台建设等方面强化我国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建设,也需要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特性出发去思考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问题。
纵观历史和现实,用何种方法和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不容回避的重大问题。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看待马克思主义,得出的结论就是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失去了“解释力”和“指导力”,归根结底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话语权了。一种方法是实用主义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工具性的,只是作为特殊政治需要的工具,从而遮蔽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趣;另一种方法是教条主义的方法,僵化地静止地片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个别的结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咬文嚼字”地分析,或者断章取义地解读,纠结于马克思恩格斯个别的言论与具体的设想;还有一种方法是解构主义的方法,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马克思主义,试图从各个角度抹杀、淡化、曲解、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失去了话语权。
因此,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当我们从价值性、批判性、实践性等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我们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对现实依然具有强大的理论解释力和现实指导力。
所谓话语权就是说话的权力,指的是一种说话的影响力。在意识形态的视角下进行审视,话语权是意识形态领域领导权的一种实现方式。意识形态,尤其是主流意识形态通过话语来表达阶级、集团、政党的政治主张和价值追求,从而实现本阶级、集团、政党的观念整合和集体行动,并对其他的社会阶级、阶层、政党等产生渗透性和影响力。归根结底,话语权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的实现过程,也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存在状态。构成话语权的要素有很多,其
中,最核心的是话语权中的“话语”的理论逻辑与思想力量,也就是“话语”的科学性,这是根本;“话语”对现实的指导,是获得话语权的基础;最后就是“话语”的表达,具有时代性和符合民族文化特性的话语体系,直接影响着话语权的实现。
从价值性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强大的话语权。马克思主义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学说、理论主张和价值观念。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从价值性的角度审视马克思主义,其基本立场和核心观点都依然具有话语权,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的内在结构。这种内在结构是围绕着一个核心和主题而展开的,那就是无产阶级的解放。通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我们能够看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都是以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的目的。从马克思恩格斯早期著作中对贫苦大众的同情,到理论成熟期在理性上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重视,我们都能够看到经典作家一直把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作为自己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价值性角度审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分析世界的方法依然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以实践检验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就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是社会历史的前提等角度阐明了现实的人创造历史的主张,充分认识到无产阶级在创造历史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从实践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的问题,“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追求客观真理。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过程中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实现了方法论的革命。无论世事如何变迁,这些方法论依然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从现实的角度看,当今世界范围内财富增加了,但是世界范围内的贫穷现象并没有消失,贫富差距的鸿沟并没有缩小。普遍存在的劳资矛盾,人被资本奴役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牛津大学贫困与人类发展项目的一项最新研究称,全球有超过16亿人口生活在多维贫困状态。”“数据显示,在16亿多维贫困人口中:超过12亿人口没有足够的卫生设施;9亿左右人口没有电力保障等。该指数以收入为基础,反映贫困人口在生活各方面面临的不利因素,包括健康水平差、教育缺乏和生活水平低等。”[2]与此同时,世界上最富裕的人可以说是富可敌国。“简单计算就可知道,世界最富有的50人总共拥有1.5万亿美元,相当于印尼GDP的175%,略高于日本的外汇储备。假设这笔财富每年产生8%的收益,那么世界最富有的50人的年收入就接近于最贫穷的10亿人(即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的总和。这是全人类的失败。”[3]因此,消除全球范围内的贫穷和两极分化现象,改善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依然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新中国的创立、发展与进步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完成的。因此,正如习近平在庆祝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所指出的:“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4]这就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在引导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中赢得了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核心,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己任。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从毛泽东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到习近平提出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一脉相承。这个思想的核心,就是共产党人要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正是在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支持与信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也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挥了巨大的指导力。“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十位跃升到第二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与此同时,中国在增进民生福祉方面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被国际社会誉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人均国民总收入从190美元连续翻番达到7 880美元,从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
收入国家行列,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5]
当前,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内部结构、利益诉求、思想意识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用动态的、辩证的方法看待人民群众的变化,调整马克思主义的战略主张与具体目标,适时调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方式,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的话语权。最为核心的是要注重解决与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问题,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真正实现改革开放成果的共享。此外,还要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唤醒和激发人民的创造性与潜力,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依靠力量。只有这样,人民群众也才能成为话语权的“言说者”,从而与主流媒体的“叙述”和“传播”形成“和声”,形成“共鸣”,使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中获得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依然具有指导作用。我们需要加强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内核的准确把握和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挖掘,而不是纠缠于个别段落的解读,也不要被在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存在的扭曲的和附会的言说而迷惑。如果我们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审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础理论,我们能够发现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失去话语权,马克思主义所指向的未来社会的愿景,依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显著特征。“批判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6]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就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的基础上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也是建立在对各种学说和各种错误观点的批判的基础上的,从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到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到对各种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批判,到对空想社会主义等的批判。正是在对各种唯心主义哲学、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和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才建立起了宏大的理论体系,才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这种批判性,一是体现了彻底性。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是为了彻底摧毁这种社会制度,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后实现绝大多数人的解放,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二是体现了科学性。马克思恩格斯对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客观现状的考察的基础之上的。比如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就是根据他的亲身观察和可靠材料撰写的。马克思对德国哲学的批判,也是建立在对这些思想体系的深刻剖析并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彻底性和科学性,使得他们的批判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更加具有生命力。
那么,当前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并没有如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想的那样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并没有取得世界范围内的胜利,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工人阶级的结构和生活状况并没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预想的那样一致,这能否说明马克思主义不再适用了呢?
第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并没有过时。资本主义国家革命没有发生,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得到了解决。实际上,由于资本的逐利性,经济危机总是不可避免,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也日益蜕变成了精英政治和金钱政治,两极分化愈加严重。正如萨米尔·阿明所说,“资本主义天生具有缺陷,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走下坡路”[7]。民主政治面临着危机,西方国家输出民主遭遇失败,许多效仿西方民主的国家陷入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疲软的境地。“在过去25年里,西方民主资本主义先是繁荣发展,然后受到挑战,继而在高度互联的世界里暴露出不足。因为出兵伊拉克、‘阿拉伯之春’以及无数失败的输出民主计划,西方民主资本主义的全球信誉受到严重损害。”[8]西方民主制度即使是在西方国家也面临着突出的问题,金钱操纵选举,利益集团操纵选举。选民比率持续下降,政治冷漠人数增多等。“民主理念本身没有错。但是,贯彻民主的落后机制与当今时代格格不入。大家不但没有通过民选代表而增加参与感,反而感觉在政治上受到排挤,在经济上被抛弃,而民主不该产生这样的后果。”[8]精英主义政治遭到人们的怀疑,资本对民主的绑架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通病,资本、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欧洲治理危机的根源。
社会问题增多。发达国家面临大量未充分就业的问题,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加,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的社会不信任感也在增加,种族主义和激进主义抬头,社会道德感下降,人际关系冷漠,艾滋病、吸毒、酗酒、自杀等原因导致的死亡率增加。这些社会问题并没有因为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而有所缓解。美国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就是这些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
经济复苏无力。西方国家目前在债务和经济增长困境中徘徊打转。“全球经济增长率比2014年有所下降。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数据显示,201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比2014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为2.0%,比2014年上升0.2个百分点”[9]。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收入也逐年减少。“2005—2014年间,25个发达经济体中
65%—70%的家庭(约5.4亿—5.8亿人)实际收入出现停滞或下降。可支配收入出现停滞或下降的家庭比重在 2005—2014年间占到 20%—25%,而1993—2005年,这一比例仅为2%。”[10]西方国家经济下滑、复苏无力固然受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但是,更受到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制约,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固有矛盾的显现。以美国为例,美国中产阶级收入也陷入停滞的局面。“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
2015年12月发布的调查数据,美国中产阶级队伍在过去的40年里严重缩水,从1971年占美国人口总数的61%下降到今天的50%以下。”[11]贫富差距依然是美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美国中产阶层的整体生活质量下降,政治地位被边缘化,社会影响力弱化。
第二,马克思主义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没有过时。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改善,不意味着消除了工人阶级异化的现象。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他们的时代就认识到了科技发展给工人阶级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恩格斯在谈到由珍妮纺纱机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给英国工业农业所带来的巨大变化的时候说道,“简单说来,这就是最近六十年的英国工业史,这是人类编年史中的一部无与伦比的历史。”[1]100但是,由于采用了机器,工人反而越来越多地沦为失业者,由于采用了机器,工人反而也成了机器。所以,“工人阶级第一次反抗资产阶级是在工业运动初期,即工人用暴力来反抗使用机器的时候。”[1]106这是最早的工人与劳动工具的异化,是人的异化的一种表现形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谈到了异化的三种形式,也就是说劳动者与自己生产的产品的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51异化同时包括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能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受摧残。”“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1]53-54第三种异化就是“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1]58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年代,科学技术依然处在较低的水平上,科技对人的控制和影响远远无法与今天相比,但是,马克思、恩格斯较早地看到了科学技术已经日益表现为一种异己的、敌对的、统治人的权力和力量,最终成为与人的本质相对立的异己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异化劳动所做的阐述被法兰克福学派所阐发和发展。马尔库塞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成为“单向度”的人的根本原因。因为科学技术不仅日益压抑人的创造性和人的全面性,而且也日益控制和左右着人们的需求。“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生产和分配的技术装备由于日益增加的自动化因素,不是作为脱离其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的单纯工具的总和,而是作为一个系统来发挥作用的。这个系统不仅先验地决定着装备的产品,而且决定着为产品服务和扩大产品的实施过程。在这一社会中,生产装备趋向于变成极权性的,它不仅决定着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和态度,而且还决定着个人的需要和愿望。”[12]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在日益抽掉了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日益主宰着人的心灵。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广泛运用,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迁。与此相关的是,出现了各种网络科技异化现象,表现为虚拟性交往与生存,机器成为人的主宰,人成为机器的奴隶等。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对于克服当今普遍存在的科技异化问题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和价值。
第三,马克思主义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批判并没有过时。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就是在批判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包括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对资产阶级正义论的批判、对现代性的批判、对资本拜物教的批判、对私有财产权的批判、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对天赋人权的批判,等等。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展开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对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的批判,对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德国哲学的批判,对普鲁东的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对卡尔·海因岑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批判,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对杜林哲学和经济学的批判,等等。马克思主义正是在批判各种资产阶级经济学、唯心主义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各种学说和流派中才建立起科学的理论体系,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共产主义的人类社会理想。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和各种理论学派竞相角逐,形形色色的“主义”、思潮纷纷涌现,比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激进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在中国,各种政治思潮和社会思潮也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而纷至沓来,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民主社会主义等,也都试图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我们不能否认,一些思潮和观点,对于我们审视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价值,但是,在涉及中国社会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社会制度等这些根本的问题上,我们要保持对其他思潮的客观认知和理性
批判。因此,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我们也必须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对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分析并没有过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通过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阶级来实现无产阶级解放的结论并没有过时。马克思恩格斯对各种思想的批判精神,以及具有逻辑性的批判理路,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14]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性之一。因此,马克思主义也被称为实践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被称为实践唯物主义。我们可以从哲学形态的角度理解实践唯物主义,也可以从思想方法的角度理解实践唯物主义。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其基本观点的时候,强调自己的理论体系的特点就是其实践性,从而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相区别。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135这种实践性具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马克思主义要指向现实生活,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就是指向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运动;另一个维度就是马克思主义要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也就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社会实践及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从中国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向现实世界而展开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的过程。正是因为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才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制度基础,才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因此,我们从实践性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第一,实践的人民主体性。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激发人民群众的潜力和才能,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属性所决定的,也是为历史发展的经验所证明了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伟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成果,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为人民群众中蕴含的热情和力量得以释放,人民群众的参与形式与参与渠道日益增多,人民群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日益勃发,中国改革开放才取得了伟大成就。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印证。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印证。
第二,实践的主导力量。任何一场伟大的实践活动都不是自发性的,而是要有主导力量,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把握规律,实现实践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从主导力量的角度看,我们就是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从而避免实践走错路、走歪路和走斜路。共产党就是实践的领导力量。共产党的发展与壮大是无产阶级事业的需要。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组织者、理论传播者和领导者。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共产党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385正是因为坚持并完善了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当前,党的领导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考验和新命题。对此,我们党在巩固党的地位、强化党的意识、改善党的作风、加强党的纪律等方面都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具有鲜明针对性的党建思想和党建理论,这些无疑都将从制度上、思想上、作风上强化党的领导,从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都处在正确的思想和组织的领导之下。
第三,实践的理论指导性。实践的理论指导性在于,任何一场伟大的实践都要有理论的指导,而不能仅仅依靠盲目的热情和激情、勇气和毅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展开的,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最突出的理论成果,就是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表现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等理论形态。这些思想构成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和指导思想,才形成了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才产生了巨大的指导力量。因此,实践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而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就是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正是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才呈现出巨大的理论力量,并赢得了对现实的话语权。
第四,实践的探索性。“共产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运动。它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1]291每一个时代的实践都是在探索中不断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认识新事物、探索新规律,不断破解思想的禁锢,解放思想,破除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实践就是在不断开拓中无限延伸的过程,这一点与马克思主义的特性体现为内在的契合。当前,中国面临的
问题非常突出。从国内的角度看,我们在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过程中,不断遇到发展模式落后、环境污染、劳动力人口结构不合理等新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供给侧改革、经济新常态、“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五大发展理念”等等这些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是在实践中取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从国外的角度看,我们依然面临着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所不同的新命题新考验,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存在、资本的世界性扩张、地球资源消耗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范围内的贫困人口和难民问题、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及信息的全球性流动等,这就要求我们从强调阶级斗争和世界革命到强调和平与发展,强调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推动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福祉。正是在面临矛盾、解决矛盾、产生新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体现了开放性、探索性和时代性的特征。
总之,话语权建构的基础是一种现实的指导力。切实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指导社会进步的力量,需要一种实践的转换。这种实践既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渐进展开的过程,也是这种话语权发挥作用的目的所在。马克思主义话语权问题,不仅仅是“话语”的言说,或者是“宣传”与“传播”的艺术,更多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对理论的印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指导思想,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融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中,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灵魂与核心。所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同时也是建设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建设,既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的理论指导力,也取决于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我们有理由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话语权会更加强大,更加深入人心。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4.
[2]王晓真.消除全球贫困之路依然严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7-06(1).
[3]考希克·巴苏.贫富差距极端化是人类的失败[N].第一财经日报,2014-12-31(10).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7-02(2).
[5]任理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贡献[N].人民日报,2016-05-19(7).
[6]陈先达.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
[7]张君荣.萨米尔·阿明: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走下坡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0-16(1).
[8]汉弗莱·霍克斯利.西方民主制度遭遇信任赤字[N].参考消息,2016-08-09(10).
[9]张宇燕,姚枝仲.2015—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N].光明日报,2016-01-20(16).
[10]黄培昭.家庭收入停滞,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遇瓶颈[N].人民日报,2016-08-02(22).
[11]王恩铭.美国白人工人阶级到底怎么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3-21(7).
[12]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6.
On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Marxism Discourse Power
Xie Xiaojuan1,Wang Ying1,2
(1.College of Marxism,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 110036;2.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6)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discourse power are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vitality of Marxist theory but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well.Under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great changes in China and abroad,we must stick to and develop Marxism unswerving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lue,what Marxism pursues is the most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nd happiness;From the critical point of view,the criticism of Marxism to capitalist society is still not out of date;From the practical point of view,Marxism insists 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people,sticks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insists on the exploratory of practice, thus it gains discourse power.Therefore,Marxism still has strong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power and realistic guiding force in modern times.
discourse power of Marxism;value;criticism;practicalness
A 81
A
1674-5450(2016)06-0041-06
【责任编辑:张立新 责任校对:赵 颖】
2016-08-15
辽宁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L15AKS005)
谢晓娟,女,辽宁阜新人,辽宁大学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