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房地产价格暴涨的动因与遏制对策

2016-04-13 06:52荆林波
关键词:住房

荆林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北京 100732)

本刊特稿

我国房地产价格暴涨的动因与遏制对策

荆林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北京 100732)

房地产市场是我国经济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与我国宏观经济紧密相关,而且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如何判断我国房地产的目前状况,是否存在泡沫,如何认清我国房地产的未来走势,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可以说,政府对房地产的产业定位与财政依赖、金融机构的输血打气、城镇人口的需求、投资者的投机需求等方面,是助推房地产价格暴涨的主要因素。为此,有必要采取调整货币政策、严控放贷、进行有效供给改革等措施,来遏制房地产价格进一步上涨。

房地产;价格;供给;需求

一、我国房地产的相关预言

2015年6月,厉以宁指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了,但是短期内国家还会将房地产当作支柱产业,为国民经济贡献力量。”[1]福卡智库预测,2016年,或将是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年,楼市既不会暴涨更不会崩盘,而是在市场规律的主导下走向“贵者更贵、贱者更贱”的分化,离散度进一步加大[2]。任志强作为中国楼市的“看多派”,他眼里的房价是“涨涨涨”的节奏,任志强预测2016年房价会暴涨,有较大的价格上涨空间。而房地产的分析人士牛刀作为楼市的“唱跌派”,牛刀眼里的房价则是“跌跌跌”!他认为楼市泡沫一定会破灭,而且必然是拉美式加日本式,我国目前面临这两种房产泡沫破灭的叠加模式,房价至少要跌去80%[3]。结果,2016年我国房地产的走势令人瞠目结舌。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3月份,中国大城市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深圳楼价的飙升尤为抢眼。对中国70个大中城市楼价的月度调查显示,3月份,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4.9%。一线城市涨幅居前。北京楼价同比上涨16%,上海上涨25%。但涨幅最大的是深圳,路透社(Reuters)基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得出的估算结果显示,深圳平均房价同比上涨了61.6%。在调查所涉的70个城市中,有40个城市的楼价出现上涨。持续增长的房地产业是今年一季度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7%。受房地产销量增长的鼓舞,开发商加快了新的建设。著名学者叶檀提出: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但白银时代还在,白银时代的特征是整体不会大幅下滑,不过区域分化在加剧。一二线城市房地产投资仍最安全[4]。

纵观近十年来,我国房地产的历史,就是典型的“追涨不追跌”,房价越涨,人们越抢着买,甚至出现所谓“恐慌性购房的现象”。在历次的对决中,恐慌性购买者都成了游戏的赢家,而每次预测房价泡沫要破灭的都成了被耻笑的对象。连奥运的口号——“只有更高、没有最高”,也成为房地产价格的真实写照。2016年8月18日上午,上海当年首幅内环内土地出让,地块位于静安区中兴路,总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融信以110.1亿元拿下该地块,楼板价达到100 217元/平方米,溢价率139%。它的拍卖,创下我国土地成交史上最贵地王纪录。另外,8月26日上午,深圳宝安大空港片区11宗商业地块集中招标,8月29日上

午,竞标结果出炉,招商蛇口和华侨城联合体以310亿成功夺标,一举超越此前广州亚运村保持的255亿全国总价地王纪录,成为新晋全国总价地王。然而,这一次是历史的重演还是历史的终结?

二、助推我国房地产价格暴涨的五大因素

(一)中央政府对房地产产业的定位

我国经济在过去35年保持9.8%的高速增长,不断赶超,到2010年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但是在这个赶超过程之中,为了追求高增长,我们更多地依靠了出口;依靠了传统的制造业,忽视了服务业的发展;重视城市经济,而“三农问题”仍然存在;追求粗放式增长,而忽视了自主创新和内涵式发展;忽视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忽视了人均财富也要同步增长等。总量的数据很好看,但是对比人均GDP以后,我们发现数据很难看,人均GDP,和曾经第二位的日本相比,只有它的1/10,全球排名第105位,贫困县按照人均1 300元钱数字来计算,我们需要脱贫人口还有4 000万人,如果按照世界银行每天一个美金或者两个美金来算,我们贫困人口的数量还要更多[5]。

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本届政府非常清楚我国的经济速度在下滑,2011年是9.2%,2013年是7.8%,掉到8以内,2014年和2015年继续下降,以至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我国年度的经济增长速度首次以区间去预测,即在6.5%到7%之间。2016年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都是6.7%。中国经济从过去35年完成第一次腾飞之后,要走向二次腾飞,走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六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要实现这样一个整体转型,必须实现供给侧改革,告别过多依靠出口和投资扩张,而必须依靠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

2003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18号文件”——《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将房地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明确提出要保持房地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此后,潘多拉盒子被打开了,房地产调控政策随即进入了紧锣密鼓的阶段:2006年11次出台政策,2007年7次,2008年15次,2009年5次,2010年7次,2011年12次等,直到2012年才逐渐稳定下来。在这10年里,不仅各部委轮番上马,国务院还多次发布综合指导意见,如2009年的“国四条”;2010年1月的“国十一条”和4月的“新国十条”;2011年1月的“新国八条”和7月的“新国五条”等。微观上房地产市场始终乱象重重,宏观上则是房价的持续、快速上涨直至2008年后危险的杠杆率和房价的双升[6]。

2016年9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房地产开发投资月度数据,在房价坚挺的背后,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解读称,房地产是很重要的产业,我们既希望房地产对经济能够发挥稳定的促进作用,又能够体现民生改善,让居民得到实惠。的确,房地产对我国经济增长、保证就业乃至解决中央政府财政收支压力都有重要作用。所以,中央政府绝对不希望房地产的泡沫破裂,而希望稳步增长、健康发展。

(二)地方政府对房地产财政的依赖

长期以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权责利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边界模糊、划分不清等问题。因此,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是政府有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提和保障。2016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从政府公共权力纵向配置即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角度,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作出了总体部署。

2016年6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7%,创下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次低增速,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下降8.7%。与此同时,6月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长19.9%,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分别增长22.1%和19.6%。由此可见,2016年下半年公共财政的收支压力将增大,特别是在全面营改增之后,中央与地方增值税收入划分仍处于落实阶段情况下,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压力尤为突出。

2016年以来,不断出现的“地王”和极度攀升的房价,让一、二线热点城市土地市场接连出现高溢价、高总价、高单价的“三高”地块,据统计,1-8月全国“地王”数量已达194宗[7]。

据财政部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8月,全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0 057亿元,同比增长14%。从2015年全年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21.4%到重新出现两位数的增长,这个反转的确帮助中央与地方政府解决了经济下行的压力。

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2016年前8个月,单个城市土地出让金超过100亿的达到了39个城市,多个城市出现土地出让金翻倍的现象。其中,杭州土地出让金上涨3倍,苏州、南京、合肥、武汉、郑州、深圳、宁波等城市全部涨幅翻倍。

从土地财政依赖度角度来看,以苏州为例,前8个月的土地依赖指数高达82.6%,而2015年这个指数为40.58%。此外,杭州、合肥、南京等城市依赖度指数都超过50%。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理解地方政府处于的“尴尬境地”——既要落实中央去库存、调结构,又要稳定本地房地产市场,不能过火更不能过冷,最后出炉的

所谓“调控”,信号意义大于实际效果①2012年,北京市财政部门一名负责人曾坦言,北京的财政收入“如果谈问题”,就是财政收入中来自房地产的税收比重较高,此前基本能达到20%左右。而北京土地资源稀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财政主要依靠房地产收入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引自: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40728/135632588.shtml.。比如,厦门和苏州虽重启限购,但尽显对伤及购买力的担忧,苏州限购更是近乎“虚设”,武汉和南京对二套房贷杠杆的限制微乎其微[8]。

2016年8月25日,上海开始传言新政出台,并将召开研讨会研讨新政,从信贷层面加强调控,特别是离婚不足一年的购房者,限购及贷款政策按照离婚前的家庭情况处理。结果导致假离婚者连夜排队,民政部门限号离婚。离婚量大增之际,上海再次出现了恐慌性购房。8月26日上海的网上房地产签约系统因交易量巨大发生故障,8月27日至8月31日,上海一手房成交量连续五天超过千套,30日和31日均超过2 000套②据上海链家市场研究部数据显示,8月上海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量为187万平方米,环比上涨42.2%,同比上涨50.1%,创下9年来同期新高纪录。。更为令人感叹的是杭州市案例,限购政策明确,在市区限购范围内暂停向拥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非杭州户籍居民家庭出售住房,包括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最新的限购政策在9月18日近17时发布,要9月19日开始实施。在政策未发布前,杭州透明售房网上显示的市区新房签约套数不足700套,而到了当晚12时,这一数据已经上升到了3 089套,其中仅限购区域的住宅就签了2 859套。再看9月18日,这一天杭州新房二手房总成交量达5105套,创杭州有史以来单日成交量新高[9]。

(三)金融机构对房地产的输血打气

房价的暴涨,有人说它越来越像是一个资产价格的泡沫。其实,在全球范围内,房地产价格的暴涨,归根到底是资金供给过剩的反映,特别是实体经济投资回报不高,大量的资金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领域,银行不愿意为企业提供贷款,却只愿意为房地产投资和房地产抵押贷款提供资金。

2015年,我国的广义货币是150万亿左右,比1990年涨了99.39倍。25年间涨了接近100倍,意味着如果居民财富必须涨100倍,才能保值。按照GDP每年7%的增长,如果房价每年也7%增长,10年房价肯定要翻一番。

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报告认为:“房地产市场交易的火爆,导致家庭部门的定期存款转化为房地产商的活期存款。”[10]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M2新增13.8万亿,同比增长率下降3.1个百分点;M1新增9.0万亿,增速上升18.8个百分点,由此形成的M1和M2增速剪刀差接近22个百分点。在货币的各组成部分中,活期存款新增8.6万亿,占新增M1的95%,同比增速上升21.7个百分点。M2中准货币新增4.9万亿,同比增速下滑11个百分点;其中单位定期存款新增0.9万亿,同比增速下降8.5个百分点;个人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新增4.7万亿,同比增速上升0.4个百分点③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报告显示,在2016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7.5万亿中,有至少2.3万亿投向了购房贷款(接近2015年全年的水平),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31%,加上1.1万亿投向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合计至少有46%的贷款投向了房地产市场。。

2016年1-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资金来源与社会融资总额的比值达到78%,高于历年同期的水平。此外,M1和M2增速“剪刀差”持续扩大一定程度上从货币供给的角度反映了资金“脱实向虚”情况的恶化④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1 20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 172亿元,中长期贷款减少8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 235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 463亿元。。

9月14日,央行发布的8月份金融统计数据报告称,本月人民币贷款增长9 487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长5 286亿元,占比55.72%,成为信贷增长主力[11]。由于统计数字反映的信贷增速并非真实的信贷增长,加上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因素,实际信贷增速有可能更高。在置换债务中银行贷款比例分别为三分之二、百分之百的情况下,2016年实际信贷余额增速可能会达到16.9%和18.2%[4]。

住房按揭成信贷增长驱动力。中国人民银行的报告显示,8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02.90万亿元,同比增长13.0%,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当月,贷款增加9 487亿,同比多增1 391亿,环比上月增加105%。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 755亿,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 46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 286亿元。上述数据显示,住房按揭占比达55.72%,住房按揭和票据融资两项合计7 521亿,占比近八成。

各家商业银行把房贷作为一项主要业务。一方面,个人房贷市场需求大;另一方面,收益稳定个人房贷的坏账率低,风险可控⑤长江商报记者梳理A股银行半年报发现,上半年,大部分银行不良率增速回落,工行、光大、宁波等银行不良率下降,而其个人房贷不良率均不到0.5%,远远低于行业1.75%的平均不良率。如工行不良率1.55%,较一季度下降0.11个百分点。中行个人房贷不良率仅0.4%,在所有住房贷款中,首套房贷款占比达96%,其增长区域主要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从银行中报显示,五大

行6月末房贷余额共计达8.72万亿。8月份靠房贷驱动的信贷增长是各家银行上半年发力住房按揭的体现,招商银行半年报显示,6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6 148.71亿元,比去年底增加1 154.16亿元,增幅23.11%,上半年房贷投放量接近去年全年总量。中信银行个人贷款8 040.63亿,增幅超20%,占贷款总额29.25%,其中住房按揭3 367亿,增速为29.4%。建行房贷余额3.18万亿,居行业之首,比年初增加4 077.82亿,增速为14.70%。

(四)城镇人口对房地产的真实自住需求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而目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9.9%,未来还要提高5个百分点,相当于要有1亿人在城镇落户,这个任务非常艰巨。而且,即便到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按照测算那时仍然有2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他们还是不能得到就业和居住所在地的户口。解决泱泱大国的住房问题,是道世纪难题。我们应当提高认知水平,从各方面加强政策支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自主性需求,“要千方百计增加住房供给”,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对住房供应体系建设的重要论述,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关于住房问题的战略判断[12]。

有媒体梳理,2013年两会以来,除了重申“坚持房地产调控各项政策不动摇”,中央并未出台新的调控政策。与此同时,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部分调控严格的二线城市,却出现了房价的明显上涨,特别是2013年9月以来,各地“地王”频现。同样,2015年到2016年9月以来,各地地王不断出现。在这个背景下,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严苛的“限购令”勒不住脱缰的房价?而今,当政策重心从需求转向供给,又会给住有所居的梦想注入哪些新鲜力量?

众所周知,需求与供给是影响房价的两大因素,也是解决住房问题的两大着力点。回顾房地产政策,调控的主基调是以需求管理为主、供给管理为辅,把“支持自住性需求,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作为基本方向。的确,把调节住房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可以挤出部分的热钱炒作,促使商品房回归商品本位。然而,一些地方“限贷、限购、限价”三管齐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政策效果,一定范围内还扭曲了市场的供求关系[12]。

究其原因,有一些是执行层面的“折扣”问题,但更多是忽视了有效供给的增加。自主性需求是刚性需求,是城镇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纠结。片面的需求管理可以抑制投机与投资,却无法压住这种旺盛的“刚需”,更难以理顺需求层次的多元化。甚至,个别的以增加交易环节成本的税收政策,在供需失衡的情况下,不出意料转嫁到了购房者头上,使其有苦难言。这些都让政策的效果背离了调控的初衷。

“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这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解决人口大国的住房问题,是道世纪难题。我们应当提高认知水平,从土地、信贷、财税等各方面加强政策支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自主性需求。

要千方百计保证住宅用地的供应。房屋建在土地上,土地供给是住房供给的前提。2010到2013年的三年中,我们始终没能完成土地供应计划,特别是一些一线城市更是连续多年未“及格”。以广州为例,2012年商品住宅用地计划供应仅为2.55平方公里。而在北京,2012年全年共成交经营性用地372公顷,仅完成年度计划的31%。可见,只有从增加土地供给入手,稳定“面粉”的价格,才能稳住“面包”的生产,避免“地王”与恐慌情绪。

要千方百计强化供给管理。这里所说的供给管理,包括3 600万套(户)的保障性住房和以市场化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两个方面。如果说前者考验的是政府的责任,后者则反映了市场化的大势所趋,考量的是住房市场化改革的决心。市场的需求需要市场的手段来解决,不能指望政府的大包大揽。当然,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不少三、四线城市与一、二线城市冰火两重天,住房供应相对充足但潜在需求相对较弱,甚至个别地方的“空城”“鬼城”还存在泡沫破灭的风险。这就要求顶层设计者,在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上,不搞一刀切,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努力让每个城市都成为宜居之地。

央行发布《2016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50%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79.5%的居民认为收入“增加”或“基本不变”,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42.9%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可以接受”,23.1%的居民预期“上涨”,52.2%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13]。

2016年9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房地产开发投资月度数据,今年1-8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小幅回升至5.4%,停留在5%以上的水平。同时,房地产去库存得到了明显的效果,今年前8月,商品房待售面积累计减少了3 000万平方米。

(五)投资者对房地产的投机需求

首先,房地产泡沫如狼来了,却迟迟未到,也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房地产投机的进一步增多。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要“化解泡沫化风险”;2015年5月,权威人士警告称,“高度警惕以高

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今年5月,权威人士又指出,“制造泡沫的教训必须要吸取”等;今年7月19日起,新华社罕见地连续三日发文提示楼市风险;7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管理层再度强调“抑制资产泡沫”。从中央表态看,经济“去房地产”依赖的路径,即“三去、一补、一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楼市“去库存”的路径,即与农民工市民化高度契合或同步推进,而不是“加杠杆”去库存;“抑制资产泡沫”的路径,即让住房回归居住面目和属性,杜绝投资炒房和地方政府炒地等,这些都非常清晰,但实施效果却不令人满意。

其次,实体经济状况恶化,企业纷纷转投房地产。根据上市公司的报告,A股上市公司年度盈利不足1 500万的有300多家,超过上市公司总数的10%,而1 500万仅仅可以买到京沪深主城区一套房产。今年以来,各路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从债券市场来看,通过对去年7月21日至今年7月21日的数据统计,近一年内,房企发债期数达到467期,实现直接融资共计8 481.45亿元,房企的境内发债期数和规模出现井喷式增长[14]。

再次,居民投资渠道有限,房地产逐渐成为最获利的投资渠道。从目前来看,中国股票投资难以有起色,存款面临负利率收益,外汇投资需要较多的专业知识,而按照目前的地价水平,热点城市房价在未来5年翻一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本来我国居民传统有投资房地产的习惯,特别是在我国没有房产税、遗产税、累进个人所得税等来调节个人综合收入,个人卖房的高额收益所得却完全是税后净收益。本应卖方一方负担的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契税和费用等,也统统转嫁给买方一方负担。此外,个人持有不动产,也没有任何税费要负担。显然,现有的政策体系中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房地产投资这种方式。

最后,房地产投机者从金融机构那里比较容易获得资金支持。上一轮房地产调控时,银行房贷利率下限曾受到监管限制,特别是针对那些推高房价的投机者。不过,在今年大部分热点城市房价高涨的情况下,房贷优惠依然大面积存在,甚至出现一些金融机构支持零首付的贷款。根据融360等市场机构的不完全统计,全国500多家各类银行当中,有近四成提供房贷九折优惠。央行深圳中心支行数据显示,2015年深圳新发放个人住房贷款较前一年增长了2.1倍,平均按揭成数高达6.5成,与最高贷款成数仅差5个百分点,几乎将杠杆用到了极致。中国房贷与销售额之比,即某个阶段新发放的房贷规模与这个时间段的房屋销售规模相比,在2015年中国房贷销售比为43%。这与美国次贷危机时2007年新增房贷与销售比在接近50%相比,已经非常接近。房贷杠杆过度使用下,其潜在的风险日益放大。我国从2008年居民部门杠杆率(居民债务与GDP之比)不足20%快速地攀升到2015年的39.5%,而2016年这个数字估计会超过43%。为此,有些机构已经开始预言中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状况[15]。

三、遏制我国房地产价格进一步上涨的政策建议

1.中央对房地产产业要有一个明确定位。房地产产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其健康发展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绝不能过多地依靠房地产产业来解决目前经济下行、结构调整乃至其他问题。

2.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根据《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为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作出了总体部署,彻底解决地方政府单纯靠土地吃饭的问题。

3.调整我国的货币政策,降低流动性。从1990年到2016年8月底,M2从当年的1.53万亿增长到现在的150万亿,增加100倍。其中,2009年至今新发货币将近100万亿,也就是说,7年时间我国人民币增加了100万亿,仅仅2016年就增加20万亿。所以,本质上讲房地产泡沫的背后是货币增发的泡沫,要遏制房地产的价格暴涨,就必须从根本动因上解决问题,必须严控货币发行量,把M2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水平。

4.严控金融机构对房地产的放贷。一方面,对房地产企业的放贷要加强管理,实行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贷款政策,收紧银根,防止过多的房地产公司进入房地产产业。目前,全国大小房地产企业有13万家,有必要对房地产企业进行清理。另一方面,加强对购房者贷款的审核,切实解决真实购房者的贷款需求,抑制投资房地产者的投机需求,坚决制止加杠杆的放贷行为,真正发挥贷款的杠杆作用。

5.做好房地产的有效供给改革,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其实,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指出,加快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要适当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扩大经济适用住房供应范围。特别是要增加住房建设用地有效供应,提高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效率。各地要根据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土地供应的总量、结构和时序。要加强商品住房项目的规划管理,提高规划审批效率。要及时向社会公布住房用地年度供应计划,对需要办理农用地征转用手续的,要加快审批工作,

确保供地计划落到实处。

6.加快推进教育体系改革,弱化“学区房”,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为了遏制择校热、规范中小学招生秩序,教育部2014年先后出台《做好“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聚焦19个重点大城市,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以北京为例,2014年4月,北京市进一步强调了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取消了“共建生”。在此改革背景下,北京市各行政区的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相继出台,扩充学区、对口直升、九年一贯制等措施相继出台。而这类“政策”对“学区房”的影响却正在逐步增强。2016年北京市进一步坚持就近入学的政策,由此,为了进名优小学,出现了10平方米340万的天价学区房。短期内要彻底解决优质教育资源普惠制是非常困难的,只能持之以恒,鼓励优质中小学通过联合重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

[1]厉以宁.房地产支柱产业地位不可动摇[N].中国地产总裁,2015-06-03.

[2]福卡智库.2016年中国楼市是否会重蹈日本楼价泡沫崩盘的覆辙?[EB/OL].(2016-03-02)[2016-05 -15].福卡智库网.

[3]牛刀看跌任志强看涨 2016房价预测谁更准[EB/OL].(2015-10-16)[2016-05-10].搜房网房天下.

[4]叶檀.一、二线城市房地产投资仍最安全[EB/OL]. (2016-05-07)[2016-08-15].中国新闻网.

[5]荆林波.流通蓝皮书:中国商业发展报告(2013—2014)[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1-5.

[6]佚名.国务院:房地产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EB/OL].(2014-07-28)[2016-08-28].中研网.

[7]李苑.滚烫的土地财政[N].上海证券报,2016-09-21.

[8]李宇嘉.重启限购焉能打破楼市“调涨”怪圈[N].中国证券报,2016-09-05.

[9]任小璋.杭州限购前夜:越限越买[N].第一财经日报,2016-09-20.

[10]刘元春.中国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Z].2016.

[11]陈岩鹏.3万亿存款大搬家楼市泡沫越吹越大[N].华夏时报,2016-09-17.

[12]荆林波.以供给管理成就住房梦想[N].人民日报,2013-11-11.

[13]央行.过半居民认为房价高超两成预期房价将上涨[EB/OL].(2016-09-18)[2016-09-28].中国新闻网.

[14]梁倩,张莫.房地产多指标背离市场泡沫激增风险暗涌[N].经济参考报,2016-09-14.

[15]2016房价下降传言是否可信?暴跌后20个场景惨不忍睹[EB/OL].(2015-10-16)[2016-05-10].搜房网房天下.

Reasons for the Wild Price Rises of Real Estate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

Jing Linbo
(Assessment Center for Chinese Social 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732)

Chinese real estate marke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national economy since it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both people’s life and the macro economy.However,whether there are bubbles in the present real estate market and how to judge its future trend have become unavoidable questions.This study finds out that the government’s financial dependence on real estate,the support from financial institutions,the need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and the speculative demand of investors are main reasons for the wild price rises of real estate in China.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currency policies,control loans and carryout reforms to curb the soaring prices of real estate.

real estate;prices;supplies;demands

F045.32

A

1674-5450(2016)06-0001-06

【责任编辑:赵 伟 责任校对:赵 践】

2016-10-08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2AZD019)

荆林波,男,山西运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河北经贸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学与社会科学评价研究。

猜你喜欢
住房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一种车载可折叠宿营住房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走街串巷找住房
保障农村住房安全 决胜脱贫攻坚战
●一个月同时租住两处住房或者年度中间换租造成中间有重叠租赁月份的情况,该如何处理?
深圳“十八年住房之约”托举城市未来
住房保障实践探索
建立完善的保障性住房管理机制探讨
论保障性住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