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客家民俗舞蹈文化的探讨与思考

2016-04-13 05:16:43林荣珍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客家人原生态民俗

林荣珍

(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关于客家民俗舞蹈文化的探讨与思考

林荣珍

(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福建三明365004)

客家文化是将古代传统文化和南方的土著文化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客家人是中原汉族群体南迁的一支民族,保持和弘扬优秀的华夏文化是他们有意识的自觉行为。客家民俗舞蹈作为客家文化的一部分,虽有借鉴吸收南方土著的山地文化,但更多的是继承传统的中原文化。舞蹈是人物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将人物内心的情感进行完美表达的一种形式。客家民俗文化中舞蹈形式不仅仅有效的表达了客家文化的精神,并且借助舞蹈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完美的展现了客家人的思想文化。

客家文化;民俗舞蹈;生态文化

中国有56个民族,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之处,汉族是人数最多的一个民族,而客家是汉族的一个分支,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舞蹈是借助肢体语言,将各种高难度和优雅的动作进行展示的一个过程,通常舞蹈都是伴随音乐,将舞蹈的内涵充分的发挥出来。文化是人类时代变迁和发展的过程,往往由风俗、语言、知识以及信仰等多方面组成。客家民俗舞蹈就是利用肢体语言将客家人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进行完美的表达。

原生态民间舞蹈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慢慢走上衰退之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客家民俗舞蹈也在悄悄改变,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探索也在不断前行。探析客家民俗舞蹈艺术,挖掘其背后的文化渊源,让中原文化的精髓世代流传下去,即是当代客家人的精神信仰,也是华夏子孙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

1.客家原生态文化的特征

1.1 客家原生态文化所具有的原始性

生态文化是从人统治自然的文化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文化过渡的一种方式,是人们从古到今认识自然和探索自然的一种表现方式。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特定的自然生态、丰富的人文历史以及民族宗教信仰等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形成独具特色的舞蹈民族风格,它是民族精神与情感的自然流露。人类的物质和精神活动与生态文化互生共融,民族生态文化是民族文化和舞蹈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

纵观历史,客家人在长途跋涉中不断的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文化,使得客家文化具有形式多样的方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这成为汉文化中典型的代表。原著民俗舞蹈基本都是借助民俗文化、民俗活动或者一些其他活动形式存在的,民族祭祀仪式中的舞蹈是仪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往往高举百姓熟知的人物形象,如将军、钟馗等,其狰狞的相貌、威武神勇的外形都具有神秘感,更加贴近生活,从而表达人们的意愿。舞蹈者借助铿锵有力的肢体语言给人们表演传统的故事,祈祷国泰民安。客家的民俗都是由先民带过来的,在不断的南迁中,客家人不仅仅将传统的汉族文化进行保留,而且还从其他的文化中进行汲取,从而使得客家文化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

1.2 客家原生态文化所具有的本真性

客家人所形成的文化,不仅仅是人们在不断的迁徙中积攒的文化,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客家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其原生态的文化,来源于大自然,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渐渐的变成了人们喜欢的一种生态文化。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大力推进旅游业,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更加重视,并且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民族的文化正在迈向国际化,渐渐的变成全世界共同欣赏和喜爱的一种精神文化。

原生态文化这个词语的出现,是人们对文化生态性、自然性的理解,也是向人们解释文化具有自然性和生态性。原生态文化涉及到边缘与中心、族群与社会、特殊性与多样性、文明与对话等诸多范畴,这个话题既有紧迫性又有长远性,是全球化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话题。

民俗舞蹈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并且民俗舞蹈往往通过传统民俗文化、民俗活动等形式存在的,如人们日常的耕作、风俗习惯、时令等民俗活动中的舞蹈都包含在内。因此,客家人生活的方式,完全表现出了客家人的精神和特征,与此同时它又依附于客家人生活的环境,更好的体现了原生态文化的原真性。

2.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

民俗舞蹈是在人们不断的生活和生产中积累、创造和发展中形成的一种舞蹈。客家民俗舞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舞蹈形式也多种多样。同时,客家民俗舞蹈普遍与舞蹈道具相依相存,道具是其外在形态的重要表现形式。透过舞蹈道具的表象来探讨客家文化品格的内涵与本质,具有较强的艺术研究意义。表演客家民俗舞蹈是极为普通的人们,生活给人们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当然也给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舞蹈题材,题材的多样化也是种类多元化的体现。其舞蹈的表现形式多样,下列是比较有明显特色的民俗舞蹈:

2.1 打花鼓

老辈人常说“凤阳婆打花锣打花鼓”,流传于闽西北一带的称之为“打花鼓”。打花鼓有多种表演方式,有二旦一丑,一旦一丑或多旦多丑等几种。一般三人表演为多,且角都是男扮女装,手上拿着扇子或者腰间系着鼓。丑角手上难着扇子和旦角一唱一和,旦角不断的扭动着腰部,并且头部不断的抖动着,旦角的舞姿非常的优美,节奏感也很强;丑角的动作比较的轻快,形象比较的风趣。音乐有专用的《花鼓歌》,旋律流畅动听,节奏明快跳跃,很适合边歌边舞或叙事演唱,通俗易懂,体现了客家人独有的舞蹈形式。

2.2 上灯

“上灯”顾名思义就是不同姓氏和不同家族给家中新添男丁所举行的一种庆祝活动,一般都是在元宵节前后时间段举办。灯的种类也是层次不同的,主要是取决于各种动物,如老虎、狮子,也有传说中的动物,如龙、凤凰等,他们认为灯是五谷丰登之象,以灯为丁,喻火旺而丁发。闹花灯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家族兴旺发达。

2.3 席狮舞

席狮舞起源于上世纪的50年代,是广州省一种独特的客家民俗舞蹈。狮子是汉族的辟邪神兽,被梅州客家人认为是汉族的后代,所以这也是客家人为什么喜欢狮子、喜欢舞狮的原因。客家人认为狮子可给他们带来吉祥和平安,并且可以帮助他们驱赶妖魔。席狮舞所采用的道具都非常朴素,也正是因为这种朴素会给人们一带来种亲和感,并深受当地居民喜爱。

2.4 舞麒麟

舞麒麟是客家传统民间文化。麒麟是中国传统的一种神兽,性情比较温和,传说可以活两千多年并用来镇宅和辟邪。麒麟舞可以分为图腾舞、拟兽舞、民间舞、宫廷舞、民间舞五个部分。麒麟舞是客家人延续到现代的一种艺术形式。麒麟舞中将麒麟作为舞蹈的主题,为人们生动形象的表演出兽类的生活状态。

2.5 采茶扑蝶舞

采茶扑蝶舞是一种非常轻松、欢快的舞蹈,轻快悠扬的民间小调和浓烈的氛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是一首民间歌舞小调,旋律优美流畅,歌以时令为序,歌唱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表现采茶姑娘在劳动中的欢快情绪。她们边劳动边嬉戏,时而正采,时而倒采,上下翻飞的蝴蝶引得姑娘们单扑或对扑,亦前亦后,时左时右,把茶农们劳动的欢乐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3.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目前的现状

3.1 现代化对客家民俗舞蹈的冲击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时代的更迭,经济全球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西方文化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客家民俗舞蹈主要体现在民俗活动中,包括宗教活动、民俗活动以及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活动等。由于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化,一些新的思潮改变了客家地区年青人的观念,也对于客家民俗舞蹈的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加上客家地区商业化发展,对原生态的民俗舞蹈产生了一定破坏。因此,要解决现代化对客家民俗舞蹈所带来的冲击,需要通过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为其文化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维护和传承方法。

3.2 缺少传承人对客家民俗舞蹈的冲击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民间艺人也慢慢离开了人世,使得原来的民俗舞蹈渐渐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如麒麟舞,现代的都市生活使得人们更加的重视生活,越来越少有时间去学习和练习麒麟舞,甚至连欣赏的时间也没有。随着制作麒麟头的老一辈艺人相继去世,会制作麒麟头的人也越来越少。现在有些客家民俗舞蹈的道具是可以买到的,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没有年轻人愿意传承民俗舞蹈,那么民俗舞蹈也将会慢慢遗失。

3.3 商业元素对客家舞蹈文化的冲击

地方政府或者旅游局为了带动本地的经济发展,渐渐的高举“旅游兴市”的旗号,但是这种形式主要是将传统文化和民俗舞蹈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变和创造,使得传统文化的民俗舞蹈丧失了原有的寓意和内涵。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舞蹈无限制的破坏,使得民族原有的属性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这种高举“旅游兴市”旗号的形式,不仅仅无法让消费者体验到舞蹈的美感和亲和感,还给人营造出一种受欺骗和惟利是图的感觉。

3.4 创作元素对客家舞蹈文化的影响

传统的文化是人们长时间积累、发展的一种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并不代表传统文化是完美无缺的。客家文化也是如此,在表演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单一的表演形式,陈旧的服装,无法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受。这些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都严重限制着客家文化的发展。客家人的音乐遗产比较丰富,但具有明显特征的传统舞蹈则不多。这对我们的舞蹈编排提出了挑战,我们需要从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出发,创立新的舞蹈形态,这样一来,也就失去了民俗舞蹈的特点,也看不到客家人的生活状态与文化精神。

4.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4.1 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

客家民俗舞蹈生态文化面临的局面不容乐观,这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时可能消失。各地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给予支持,利用民俗活动和重大社会转型期客家民俗舞蹈的发展趋势,积极组织客家民俗舞蹈的演出活动,不断的扩大客家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借助互联网和实体宣传,让更多的客家人从思想上认识到客家文化的重要性和保护客家文化的必要性,渐渐从思想层面向行动方面上转变。政府应对客家文化的思想内涵进行积极宣传,给客家文化的正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2 学校参与客家传统文化的普及

客家民俗舞蹈传承与发展可通过教育平台,将客家文化渐渐的渗透到学生的舞蹈课程中去。但是,这对改编有很大的挑战,既需要尊重传统文化,又需要针对学习者的兴趣。高校应该给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健康的舞蹈氛围,将客家民俗舞蹈进行适当的改编,让更多的学生学习客家舞蹈,大大促进客家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4.3 客家所在省市应该加强联系

突出地方特色,加强粤东、闽西、赣南等地方的联系。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特有的文化,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息息相关。客家民族从北向南进行迁徙的过程中,与传统中原汉文化和土著文化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原生态文化。粤东、闽西、赣南三地为客家文化的重要基地,并且粤东、闽西、赣南三地想要保留自身的文化特点,也要积极的进行区域之间的合作,努力给人们塑造出客家文化的新形象,这样才能将客家文化最大限度的进行发展和传承,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5.结束语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的发展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形成的文化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在众多的文化中,客家文化是最具有表现力的一种文化形式。客家人在从北向南进行迁徙的过程中,将中原汉文化和土著文化有效的进行结合,不仅仅对传统文化进行不断的延续,而且还对客家文化进行了传承。客家文化,已经渗入到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实践现象表明。客家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刻苦耐劳、团结友爱的优秀品德,这也是对客家人真实生活的一种表现,客家文化借助其独特的形式,在中华文化中占据不朽的地位。因此,需要对客家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传统的文化进行发掘,积极的为祖国的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康雪.针对民俗舞蹈发展中问题的探讨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2,(06).

[2]杨雯,张大鸣.民族生态文化与舞蹈民族风格[J].四川戏剧,2015,(01).

[3]王群,焦广发,曹焕男.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文化解析—以汉民族两个代表性舞种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05).

[4]吴鹏毅.挖掘民族民间生态文化的和谐智慧基因[J].歌海,2012,(04).

J722.2

A

2095-7327(2016)-12-0191-02

林荣珍(1978.10—),福建尤溪人,副教授,就职于三明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民间民俗舞蹈。

猜你喜欢
客家人原生态民俗
冬季民俗节
环球时报(2023-02-10)2023-02-10 17:18:07
客家人
宝藏(2021年7期)2021-08-28 08:17:34
民俗中的“牛”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民俗节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原生态静宁苹果
甘肃农业(2017年13期)2017-08-17 09:19:15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行酒
神州民俗(2016年5期)2016-06-13 10:18:44
“原生态”土榨油存安全隐患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
福建人(2015年11期)2015-02-27 10: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