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瑜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000)
俄罗斯学前阶段生态教育探析
张瑜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000)
俄罗斯就生态教育领域并非所有问题都得以解决,存在众多对“生态”术语的解读。研究不同年龄段生态方向问题的教育学学家们注意到学前阶段生态教育为生态文明的最初形式和生态意识创造了有利的准备条件。从对生态学模糊概念问题的认识,到针对学前阶段与生态学相关联的心理学,哲学,教育学进行分析,提出改善方法或方式,完善俄罗斯学前阶段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俄罗斯;学前阶段教育;生态学
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成为文明发展现阶段最现实的问题。社会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伴随着人类对大自然进行改造所带来的具有社会生态特点的消极后果。20年前关于生态和学前阶段生态教育的话题不曾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而现如今学前阶段生态教育的话题成为俄罗斯学前机构主要的教育方向之一,并在俄罗斯众多所学前机构得以实施。实际上现在有的教育综合方案和教育基础方案针对学前阶段生态教育有进行过划分,也有着一系列的补充方案予以辅助,就生态观点也进行过全俄会议,城市会议予以讨论,在大学教育院校也进行着生态专业课程的教授,同时在学前教育结构中也出现过生态教育,貌似并无问题出现,但是经验表明在生态教育领域并非所有问题得以解决,存在着众多对“生态”术语的含义、生态教育的目的、宗旨、内容及方法的定义解读。因此研究不同年龄阶段生态问题的教育学学家们:咖列伊娃(А.М. Галеева)、科拉扎切夫(С.Н.Глазачев)、斯维列夫(И.Д.Зверев)、苏拉维金娜(И.Т.Суравегина)、史洛娃(В.С.Шилова)等注意到生态教育应当成为教育系统所有分支的必学知识,学前阶段生态教育对个人生态发展有着重大的基础教育意义。学前阶段生态教育为生态文明的最初形式和生态意识创造了有利的准备条件。学前阶段生态教育是教育部分必须要解决的与自然环境相契合的问题,因为学前阶段生态教育对教育者们作出正确决策及生态文化价值传承的保护给予帮助。教育家们认为学前阶段是打下对自然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年龄段,所以这种意识基础的建立离不开学前阶段教育系统和其相关专家们的培养与教育的辅助。
作为一门特殊的研究科学,生态学产生于19世纪,那时生态学仅归属于动物学学科,研究自然环境与动物的相互关系,就“生态学”这个词,出自于德国动物学家艾伦斯特·赫克尔(Эрнст Геккель),“生态学”被定义为研究动物与有机及无机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希腊语的“生态学”一词,翻译是关于“家,处所”的一门学科。现在这类方向被称作生物学或是基础生态学。当然,生态学是一门较复杂的科学,为了能在生态教育领域很好的了解并有成效的进行研究,起初需要牢记美国生物学家兼环保主义者巴里.康芒纳(Барри Клммонером)所提出的四条生态学定律:
(1)世界万物息息相关。
(2)一切事物都有着必然的去向。
(3)自然界最懂得自然。
(4)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1]。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生态学拥有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在本世纪已经超出了自然科学界的范畴,在20世纪中期生态学已被人们所熟知,它成为了一门帮助人们生存且提供相适应的有机生存社会条件或自然条件的科学。
近几年生态学新的研究方向迅速发展-研究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社会生态学、应用生态学、人类生态学、视觉生态学(研究和保护目视环境和景观)及一些其他的新型生态学。从“有机体-环境”的问题来看,生态学更接近于研究“人-自然”的问题,这就是在此发展阶段我们意识到的早期年龄层生态教育所担当的角色及其必然性。学前阶段生态教育内容的选择也要考虑到不同生态学的研究方向,不能忽视生态学的世界观意义,也就是说与之相关联的一切生活、历史、文明、地理等方面。于此同时不应该毫无根据的把生态学作为一个新的流行研究方向而模糊其概念界限,如今“生态学”一词已经非常普及,然而对我们来说它的应用却常联系到一些不好的词汇,如“灾难”、“危险”、“危机”。除此之外,生态学概念又经常出现完全偏离最初概念的新含义,如“心灵生态学”、“语言生态学”、“文明生态学”。当然,每一个术语都有着自己的思想含义,但是“生态学”一词仅仅是因为它的流行和其附有内涵的意义而得以经常使用。像研究心理生态学问题(也就是研究道德问题)的教育工作者们会提及非常重要的教育观点-个性的形成,其中包括孩子与大自然及其周围环境的关系。但是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这方面没有发挥其任何作用,毫无疑问,道德初期对于孩子生态德育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这仅仅是一方面。此外从人类的观点来看并不是所有的自然法则都符合人类的道德标准。人类可以不知晓自然法则而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但会作出反生态学的行为,比如说,一个遵守人类道德法则的孩子尝试着去拯救从鸟巢掉下的小鸟,自己豢养,之后大多数情况下小鸟会死去,由此表明,道德品质应当与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相协调,只有那时人类的行为和大自然的关系才能达到生态学意义上的适应。
分析俄国生态学教育的发展,可以注意到在90年代初期出现了生态学教育的新意义,为了呵护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们用及各种可能的方式来使生态学含义得以普及并合理的运用它的物质资源。前苏联教育家李哈乔夫(Б.Т.Лихачев)定义生态学教育是对孩子生态德育和智育发展有着明确目标系统的教育活动;生态学知识的积累,高尚道德审美情感的唤醒,个人高素质品格和自然保护工作实现的坚定信念及其培养[2]。
生态教育实质具有两方面: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
生态意识的形成基础基于介绍周围世界的课程,而生态行为与其说形成于课堂不如说是没有严格规程的生态道德行为常年累月而形成的结果。
研究学者们区分并总结出以下生态德育的过程特点:
(1)阶梯式特点:
1)生态表象的形成。
2)生态意识与情感的发展。
3)关于生态活动见解形成的必然性。
4)自然环境中习惯性反应及行为习性的培养。
(2)持续性。
(3)复杂性。
(4)跃进性。
(5)主动性。
心理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包括:
(1)生态意识的发展。
(2)符合个人需求,动机和目标的形成。
(3)道德,审美感,习惯反应和习性的培养。
(4)坚定目标的培养。
学前阶段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尤其在这个时期进行着快速的身体与智力的发育。各种已形成的能力在不断的强化,个人的性格特点和道德品质在不断的养成并完善。心理研究表明,对周围世界的意识、知觉、形象思维、想象的形成发展在学前阶段有着特殊的意义。人们非常需要以孩童般的鲜明色彩和生动形象的方式去看周围的世界,因为这种能力是所有创造性的必要组成部分。孩子们与多样化的自然事物的直接接触,能唤起他们的高兴、兴奋、惊讶等情感使审美情感得以完善。伟大的俄国教育家康斯坦丁.乌申斯基(К.Д.Ушинский)让所有教育者们关注孩子与自然交流的必然性和早期对自然现象的关注。从生态教育整体目的和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在学前年龄段必须建立生态文明的基础,因为只有在这个年龄阶段会积累深刻而形象化的印象,打下正确对待周围世界意识的基础和形成具有道德美学的价值观念。
根据生态智育的总体目标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学前阶段可能并一定会奠定生态文化基础,因为在此阶段时期学前儿童在心理上累积了生动而深刻的情感印象,第一种对大自然的意识,建立了与周围世界正确关系的基础和确立了保护大自然的价值目标。
现代社会就生态问题会有两种选择性:要么保留与大自然已存在的相互关系,但是此关系形势不可避免的会导致生态灾难;要么保护对生活有益的生物圈,但为此必需要对已形成的人类活动方式予以改变。后者则需要人类对物质世界观的根本转变及形成新的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前苏联教育学家斯维列夫(И.Д.Зверев)认为“生态文明”概念涉及到社会生活所有的物质和精神领域。个体生态文明基础的形成过程应视为智育与德育体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库班河国家医大志愿中心校长拉古金(А.О.Лагутин)把精神现象列入生态文明结构的一部分,主张生态文明是具有高尚道德价值宗旨的开放式动态体系,其目的是对人类社会的自然界社会潜能给予保护和发展,形成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4]
生态世界观是生态文明研究的核心基础组成部分,是教育的产物。它的产生基于人类长时间逐步的生活和学习。此过程的初始阶段则为奠定世界观及与自然界事物建立实际相互关系最初基础的学前阶段。俄罗斯的生态教育具有全民性和综合性,生态教育体系涵盖学前教育和普通教育、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专业教育、大学后教育、专门人才的专业再培训和业务进修等教育类型。[5]俄罗斯在学前阶段就渗透了生态保护教育,让学前儿童通过客观或物质的形式,例如书籍,图片,广告等媒介形式有目的的来建立个体的初始生态世界观,并通过对学前儿童的生态教育让物化的客观知识体系同主观的意识发展相结合,实现客观向主观的转化来发展和培养生态活动的意识。
学前儿童的日常行为会与周围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从听、模仿、思考、说、到主动下意识的行动,礼貌的打招呼,分类垃圾,爱护花草及动物等都可称之为生态活动。生态活动作为生态文明组成部分的要素,具有整体化概念的特征,包含着与对自然界认识、开发、改革和保护相关联的物质和概念领域的各种形式的人类活动。而在具体的纲要里,生态活动的概念则为带有改造和保护自然为目的的人类生产活动,意思就是对大自然的利用。由此可见,在现代的学术著作中给出了生态文明的理解是以生态学角度为基础的人的智力发展、情感发展和活动范围的总和。
1860年,俄国出现了第一所幼儿园。1986年,在彼得堡发行了俄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月刊《幼儿园》。这份杂志的发行对于促使学前教育学成为俄国教育学中的独立分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幼儿园的种类非常的广泛,主要有:托儿所-幼儿园、疗养幼儿园、学前儿童之家、特殊儿童幼儿园、体弱儿童幼儿园等。从20世纪30年代起,苏联的学前教育机构一致在执行教育部颁发的统一教学大纲。[6]每隔几年会根据现状对教学的大纲,内容等进行一些改动。俄罗斯在1992年对教育法重新修改,俄罗斯《教育法》的规定,学前机构可以在国家标准大纲的指导下,结合本地,本机构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新大纲。[7]但在学前阶段教育学方面俄罗斯现在还没有关于生态教育目标,宗旨及其术语的统一见解。学前阶段教育学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持续生态教育系统,其教学大纲的撰写者们,学前阶段的参考资料通常使用的术语为“生态德育”和“生态文明”。而术语“生态智育”仅仅是俄罗斯近几年出现在学前阶段教育工作者们的日常应用并通常被作为生态德育的同义词来得以应用。
俄罗斯在近几年的学前教育学里出现了“学前智育”,“幼儿园智育空间”、“智育教育大纲”的用语,幼儿园正式更名为学前智育结构。因为学前阶段是持续生态智育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前智育是针对从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的基础教育,年龄一般为0到7岁,老师及家长借助实物和其他各种方法来对学前儿童的智力予以开发,有计划、系统的、科学地刺激大脑从而使大脑完善。学前阶段生态德育首先为道德教育,仁慈,爱心是人类同大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也就是保护和守护大自然的思想意识价值。俄罗斯是一个伟大的文化传统国家,拥有众多的博物馆,剧院等艺术设施,艺术文化气息浓厚,家庭和幼儿园都会对学前阶段的孩子进行艺术熏陶,借助唱歌,跳舞,乐器,诗歌等艺术类型对学前儿童不同感官进行脑部刺激,促进学前阶段儿童艺术方面的智力发展。从小接触书籍,在生活中及幼儿园大人们和老师们相互的交谈、礼仪等交涉的过程中,对学前儿童道德方面的智力发展及形成予以辅助。从小同父母及老师冬天一起感知寒冷,定期游玩动物园,亲近动物,在森林里郊游感知自然等行为,都是对学前儿童正面而积极的进行着生态教育。可见,学前阶段的生态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理论称述,更多的则为生活认知,实践及家庭,学校的正确引导和培养,德育和智育是并存而互助的关系,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生态教育目的。
综上所述,俄罗斯就学前生态教育的概念还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存在着理解偏差,应在大力宣传和发展学前生态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教育环境,教育系统等方面来修改并完善学前阶段的生态教育概念,方针,政策等。在遵循大自然规律的情况下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学前阶段儿童的智育和德育,进行与生态环境统一而和谐的学前教育。
[1]Павлов А.Н.,Основы экологиче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СПб,"Политехника",2004 г.,с:57-58.
[2]Дежкин.В.В."В мире заповедной природы"МL,1989г.
[3]Плешаков А.А."Зелёные страницы"М.,1994г.
[4]Лагутин А.О.Экологиче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 как фактор устойчивого развития общества.Автореферат дисс.На соиск.уч.степ,к.ф.н.Краснодар,2001.
[5]杨军.俄罗斯生态文化思想探析[J].他山石,2014,(477):271-271.
[6]朱霞.俄罗斯学前教育政策改革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J].教育导刊,2010,(9):93-93.
[7]王晓艳.改革中的俄罗斯学前教育[J].内蒙古教育,2000,(1):39-39.
G619
A
2095-7327(2016)-12-0005-02
大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面向大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教育研究"(DSGB201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