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古早味”丧失原因探析

2016-04-13 05:01吴应望华侨大学学报编辑部福建泉州362012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内生性学报改革

吴应望(华侨大学 学报编辑部,福建 泉州 362012)



编辑出版理论研究

高校学报“古早味”丧失原因探析

吴应望
(华侨大学 学报编辑部,福建 泉州 362012)

摘要:通过对高校学报创办历史的回顾,指出高校学报“古早味”的核心是:办刊的高校性,内容的学术性以及传播的开放性。其中,办刊的高校性是学报所独有的特点,其特色体现在:学报发展的多元性、学报服务的内向性、学报人才培养的内生性。在此基础上,指出高校学报发展、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非行政性、非营利性、非教辅性、相对独立性四方面提出学报发展愿景。

关键词:“古早味”;学报;高校性;内生性;相对独立性;改革

引文格式:吴应望.高校学报“古早味”丧失原因探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3(3):78-80.

一、何为高校学报的“古早味”

“古早味”原是指闽南、台湾等地区的人们怀念的曾经的传统特色美食的味道,那些传统美食没有添加剂,原汁原味,用料实在,工艺考究。高校学报和传统美食一样,也具有“古早味”。那么什么是高校学报的“古早味”?当下的高校学报又有哪些“古早味”需要我们传承和发扬呢?

我国高校学报①本文所论述的高校学报是指由高校主办,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刊物,区别于非高校性的学术期刊,如社会科研机构主办的普通期刊;也不同于非学术性的普通期刊,如科普类、通识类、娱乐类期刊。始创于1906年东吴大学的《学桴》,其创刊词中的办刊宗旨为“表学堂之内容,与学界交换知识”[1]。1919年,北京大学出版了《北京大学月刊》,其创刊号《编辑略例》将办刊宗旨定为:“本月刊为北京大学职员学生共同研究学术,发挥思想,披露心得之机关杂志。”[2]这里“表学堂之内容”“学界交换知识”与“共同研究学术,发挥思想,披露心得之机关杂志”,可以说是高校学报创办最本真的“古早味”了。

“表学堂之内容”表明学报主办者是高校,服务对象是高校教职员工与学生,展示的是高校“职员、学生共同研究”的学术成果;“学界交换知识”则表明了高校学报创办的目的是为了学术交流,“发挥思想,披露心得”,追求社会效益。高校学报的“古早味”体现了高校学报三个最重要的基本属性:学报办刊的高校性、学报内容的学术性、学报传播的开放性。其中,高校性是学报所独有的特性,使学报在形形色色的期刊中独树一帜。在长期的发展中,学报的高校性主要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特色:

1.学报的高校性决定了学报发展的多元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及教学、科研水平呈现多层次性,相应地,我国高校学报的办刊水平也大致呈现为金字塔型分布,处于顶层的是教育部等行政部门评选出来的社科类“名刊工程”期刊、自然科学类的优秀期刊,处于中间层的是如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定的“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等,处于底层的是一般学报。

2.学报的高校性决定了其为本校师生服务的内向性。高校学报运作方式与普通期刊、一般学术期刊不同,其运作经费、人员配置均由高校自行调拨,学报服从于学校的办学方针,发表的内容也主要以反映本校的师生学术研究成果为主,同时吸收社会上的一些优秀论文。

3.高校学报培养人才的内生性。内生性决定了学报所具有的责任—教育和培养青年学者。为高校“职员学生共同研究学术,发挥思想,披露心得”服务这一办刊宗旨,决定了高校学报不仅是传播、交流科学、文化的学术载体,而且还肩负着培养青年学者撰写规范的学术论文,完善学术思维和表达等任务,这也是学报区别于普通科技期刊的一个显著标志。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高校办刊的内生性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刊物的“封闭性”“保守性”,有学者把学报的内生性与学报学术交流的开放性对立起来,异化学报的性质,力图把学报的“高校窗口”发展为所谓的“社会窗口”[3],这是以期刊的学术共性取代学报的高校个性为代价的,是对学报的性质、办刊宗旨、职能的异化,使学报无异于普通的期刊,从而使学报的“古早味”名存实亡。

二、学报改革中“古早味”丧失原因分析

当前,批评高校学报的声音不绝于耳,其主要观点是:高校学报虽然数量庞大,但存在闭门办刊、质量低、名气小、同质化严重、缺少特色、有分量的文章少、不能盈利等缺点。高校学报的改革呼声很高,然而,经过几年的探索,其整体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没有解决如何改革才有助于高校学报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高校学报的改革虽然与市场经济改革紧密相关,然而决不可简单地将之推向市场,那样只会丧失高校学报的高校性。从理论上讲,行政管理部门应做好服务,不要干涉学报的发展,但纵观各种学报“改革”举措,无不是行政管理部门自上而下主导的,这种“改革”本身就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悖。

高校学报改革的许多措施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可行性的实证调研、必要的民主程序,背离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也背离了高校学报的发展规律。行政干预太多导致学报在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体性、自主性。虽然高校学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亟待完善的问题,但当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改革的非科学性、盲从性、功利性及行政化,改革并没有为学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2.脱离高校的发展实际、高校学报的发展规律及办刊宗旨,盲目套用普通期刊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目的的标准,盲目照搬一般学术期刊的衡量指标。学报改革中首先体现出以“经济效益”取代“社会效益”的现象。很多对学报进行市场化、企业化改革的口号和措施,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实际调研和科学论证。高校学报是小众化期刊,其办刊宗旨是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方便与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学报并不具备完全进入市场运作的条件,从其创办开始就以追求社会效益为己任,而非追求经济效益。

其次,学报改革中以“核心化”取代“多元化”。高校学报因学校层次、所处地域、发展的历史不同,学术资源、办刊特色和学术水平的差异较大,非同质性特征比较明显,各个学报之间并不完全具有可比性。因此,不能以学报学术层次的差异性作为依据,片面地把学术层次低的学报视为“平庸学报”。一本学报只代表所在学校的科研水平,不能完全代表社会科研水平,更不能代表国家的科研水平。所以,改革中既不能盲目地拔高学报的功能、作用,也不能赋予学报超过自身所能承担的责任和文化使命。

高校学报作为反映高校教学、科研水平的“窗口”,其衡量标准应基于高校的性质、特点、发展来主导、评定。一份学报只要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该校教学、科研的最高水平,体现出自身的特色,就已经达成了自己的办刊宗旨。期刊的影响力指数、影响因子、转载率等核心化的评价指标与其用于衡量一份学报的优劣,不如用以衡量学报所在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或许更为合适一些。

3.缺乏科学的指导,片面看待学报发展中的问题。高校学报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支持。目前,高校的学科设置、专业建设多是以学生的就业为目的,而忽略了学术的发展;学校的考核不是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己任,而是以学生就业率的高低论英雄。如果我们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越来越雷同,教师、科研人员研究的课题越来越相近,那么又有什么理由指责学报发表的论文“内容重复,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如果我们的教师、科研人员为了职称、科研考核评定把自己最优秀的论文投向“国外刊物”,不但会造成学报的学术质量明显下滑,而且使学报无法真实反映学校的学科特色、专业特色,那么又有什么理由斥责学报的学术水平不高,缺乏特色?如果我们的高校学科建设愈趋文理兼蓄,专业越分越细,那么又有什么理由要求学报厚此薄彼地“专业化办刊”?

上述学报的种种问题折射出的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弊端,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缩影。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阻碍学报发展的问题,而是孤立、片面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不顾学报的特性、发展规律和实际情况,把“市场化”“企业化”“专业化”“联合办刊”等作为医治学报的“灵丹妙药”,不但会误导学报的发展,还会使学报失去存在的依据。

三、高校学报“古早味”的回归

回顾高校学报的“古早味”,有助于明晰学报未来的发展方向。探讨学报发展中逐渐丧失的“古早味”,使学报的“原汁原味”保存得更好,将有利于学报的发展。

回归高校学报的“古早味”,需要我们作出多方面的努力,比如说去行政化、非营利性、非教辅性和独立性等。学报编辑部是学术论文的出版单位,不是行政机构的一部分,其发展、运作有自身的规律,不可越俎包办。高校学报是非法人事业单位,不是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法人企业,营利性不应该是其追求的价值。编辑是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一部分,并非教辅人员,而现实中恰恰相反,一直被学校认定为教辅人员。学报的出版经费主要由主办单位提供,人事也归学校管理,缺乏相应的独立性。

笔者认为,学报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营利,但不应追逐利益,更不应沦为营利的工具;在未来的改革中,学校不应将编辑界定为教辅人员,应将其视为与教师同样的专业技术人才;学校也应从财政上给学报一定的自主权,便于学报组稿、联系作者、学术交流等,为学报发展提供更具弹性的运作空间、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应离.编辑学研究与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二十年追忆[J].中国编辑,2007(1):62-67.

[2]北京高教学会社会科学学报研究会.学报编辑学引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18.

[3]许丽玉.学校的“窗口”?学术的“窗口”?[J].编辑学刊,2005,17(2):56.

(责任编辑:宋现山)

A Probe into the Causes for University Journals' Loss of a “Quaint Style”

WU Yingwang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12,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journal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ore of university journals' “quaint style” resides in the journals' university nature, academic contents and open communication. The university nature is unique for university journals,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aspects of diversifed development, internal service and endogenized talent training. On the above-mentioned basi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e main problem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university journals, and proposes the journals' prospects in the four aspects of no administration-oriented, no proft-making, no teaching-assistance, and relative independence.

Key words:“quaint style”; academic journals; nature of university; nature of endogeny; relative independence;reform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31(2016)03-0078-03

DOI:10.16217/j.cnki.szxbsk.2016.03.012

收稿日期:2016-01-20

作者简介:吴应望(1963—),男,福建泉州人,编辑,硕士,研究方向:编辑学。

猜你喜欢
内生性学报改革
致敬学报40年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比较优势内生结构变动与政策干预
高管与职工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高管与职工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慈善捐赠、企业绩效与合理区间把控——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经验分析
改革创新(二)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