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丹
(西南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从目的论角度探索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以《柳林风声》两个中文译本为例
古丹
(西南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泸州646000)
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框架,结合儿童文学的特点以及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通过对《柳林风声》两个中文译本的对比研究,探索目的论指导下儿童文学中文化差异的翻译。
翻译目的论;儿童文学;文化差异;对比研究;《柳林风声》
中国文学悠远流长,名人佳作辈出,但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儿童文学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儿童文学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能满足儿童了解世界的渴望,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能有机会探索未知的世界,了解人类的本质并拥有辨别真、善、美的能力。近年来,为满足中国儿童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大量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被介绍给中国的小读者。然而不同的民族有其不同的文化,如何处理文化间的差异,使语言能力、表达能力、认知能力都处于发展早期的儿童读者能真正领略到优秀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之美成为了儿童文学翻译者们面临的一个挑战。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致力于寻找恰当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来指导儿童文学翻译,以期带给中国儿童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中翻译目的论摆脱了对等理论的束缚,将翻译纳入跨文化交际的理论框架,为广大的儿童文学翻译者从事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本文将对比《柳林风声》两个中文译本,通过分析两位翻译家任溶溶和杨静远在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时采用的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来探讨翻译目的论对儿童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翻译的指导作用。
Oittinen指出儿童文学应指专为儿童创造或被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Oittinen,2000:16)
作为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儿童(6-12)正处于学习母语的关键阶段,知识经验、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审美情趣等都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应首先了解儿童文学的特点:1)1儿童文学作品应兼具趣味性和刺激性。儿童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快乐天性决定了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只有在主题和内容上都同时体现趣味性和冒险精神才能真正吸引儿童去快乐阅读、认真思考。2.儿童文学作品应富有想象力。儿童对外面的世界抱有极大的好奇心,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想象力来改变世界,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儿童文学恰好就为就通过在神奇的想象世界中塑造一个个鲜明的人物角色和光怪陆离的场景来满足了儿童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有机会搭建自己的内心城堡,缓解现实生活中的压力。3)儿童文学的语言多通俗易懂、句式简短且富于音韵美。大量的诗歌、童谣应用使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更能提高儿童读者的阅读兴趣。4)儿童文学应具有明确的教育性。儿童读者涉世未深,还缺乏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判别能力,因此儿童文学应充分发挥其教育指导作用,帮助儿童通过阅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和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也必然包含有文化内容。翻译儿童文学也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翻译文化。而“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会引发比不同语言结构更复杂的状况。”(Nida,2004:161)而儿童读者在语言水平、认知能力上都有局限性。比起成人读者,他们更难理解和接受这种文化差异。因此,在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时,译者要时刻谨记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是儿童,要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特点和需求,在加深对源语言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尽量使译文的表达为目的语的儿童读者所接受,帮助儿童读者克服文化上的差异,在传递多元化文化内涵的同时使目标读者能得到和原文读者同样的阅读乐趣。因此,在正确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译者来说就变得尤为重要。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它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其代表人物有凯瑟琳娜·莱斯、汉斯·弗米尔、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和:克里斯汀娜·诺德。
目的论包括三个重要的原则: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原则(fidelity rule)。目的原则指明译文的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整个翻译活动的过程。连贯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的标准,强调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鲜明地提出好的译文必须考虑到读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知识水平。忠实原则要求译文必须达到语际连贯(inter-coherence)的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必须有连贯性,译文应忠实于原文,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和预设的翻译目的决定了忠实的程度和形式。翻译目的论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而这两个原则共同从属于目的原则。不同于其它翻译理论,翻译目的论将充分性而不是对等性作为评价译文优劣的标准。
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肯尼思.格雷厄姆创作的《柳林风声》一书被誉为英国儿童文学黄金时代的压轴之作。格雷厄姆在这个原为儿子准备的晚安故事中塑造了憨厚的鼹鼠、机灵的河鼠、狂妄的蟾蜍和老成的獾。它们精彩的历险、纯真的友谊吸引了大量的儿童读者,使这本书享誉全球。中国翻译家们也尝试着把这本优秀的外国小说介绍给中国的儿童读者。在众多的译本中,杨静远和任溶溶的译本风格各异,极具代表性。他们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灵活地选用了恰当的翻译策略来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差异问题。
例1.
原文:“Onion-sauce!Onion-sauce!”he remarked jeeringly, and was gone before they could think of a thoroughly satisfactory reply.(Kenneth Grahame,1940:14)
任译:“洋葱酱!洋葱酱!”②鼹鼠嘲笑他们说,而那些兔子还没想出一句什么满意的话来回敬他,他已经跑得不见了。(任溶溶,2005:3)
杨译:“蠢货!蠢货!”他嘲笑说,不等他们想出一句解气的话来回敬他,就一溜烟跑得没影儿了。(杨静远,2009:2)
英国人习惯在吃兔肉的时候加点洋葱酱。肯尼思.格雷厄姆用“洋葱酱”来表明鼹鼠嘲笑兔子们愚蠢得只配做人们的盘中餐。但中国却没有这样的饮食文化,直译会给儿童读者造成理解障碍。两位译者在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灵活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任溶溶选择翻译补偿手段对文本进行补偿,采用注释“吃兔肉习惯加洋葱”来实现原文和译文的信息对等。而杨静远选择了文化归化法,使用儿童十分熟悉的口语化词汇“蠢货”来替代,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使儿童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一文化差异。
例2.
原文:“Self-indulgent beggar you seem to be,Mole,”he observed.(Kenneth Grahame,1940:76)
任译::“你像是个端着金碗讨饭的叫花子,鼹鼠,”他说…(任溶溶,2005:77)
杨译:“鼹鼠,看来你还是个挺会享受的美食家哩,”他评论说…(杨静远,2009:73)
从上下文中可知原文作者在这里是要表达的是河鼠对鼹鼠的安慰—虽然鼹鼠妄自菲薄,其实他的家非常棒。如果仅仅追求格式上的对等就应把“self-indulgent”翻译成“任性而为”或“自我放纵”。但这两个词意在中国文化中带有明显的贬义,与原文本意不符。两位译者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归化翻译策略来保证译文对原文的忠实。杨静远的译文中的转译“看来你还是个挺会享受的美食家”把河鼠乐观的态度和对鼹鼠的体贴淋漓尽致地呈现给了儿童读者。而任溶溶用“端着金饭碗的叫花子”这个中国儿童耳熟能详的成语来翻译这句话,言简意赅,使中国儿童读者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的同时也能感受母语独特的魅力。
例3.
原文:…he looked in the very eyes of the Friend and Helper;(Kenneth Grahame,1940:104)
任译:他在迫近的黎明的曙光中看着朋友和帮助者(指潘神,他是希腊神话中人身羊足、头上有角的畜牧神)的眼睛。(任溶溶,2005:107)
杨译:--就在这一刻,鼹鼠直视那位朋友和救主的眼睛。(杨静远,2009:103)
本例中的句子是理解《柳林风声》第七章《黎明前的吹笛人》的关键。本章体现了原文作者自然神教的思想,即动物(包括人)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才能避开烦扰,获得身心的安宁。在例3中,肯尼思.格雷厄姆没有直接提到“潘神”,但源语言读者却能轻易地从后面的 “一对向后弯曲的弯弯的犄角”、“鹰钩鼻夹”“长满粗毛的双腿”等描述中猜到这是指希腊神话中半人半羊的山林牧场之神。但对大多数的中国儿童读者来说,这却是一个未知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且对这个信息的误读将会影响对整章的理解。任溶溶考虑到儿童读者的接受能力,采用异化策略,在括号内补充了原文中模糊复杂的文化信息,忠实原则服从目的原则,不仅有助于儿童读者的理解,还增加了他们的文化知识。而杨静远却选择了归化策略,釆用与原文作者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将“Helper”译作“救主”(救世主)来呈现原文的内容和意义,来达到尽可能的把语言风格和国外文化因素传递给中国的儿童读者的翻译目的。
儿童文学的翻译不仅是成人译者和儿童读者之间的思想交流,也是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交流。翻译目的论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将儿童读者放在首位,了解儿童的审美要求和语言特点,考虑儿童的文化接受能力,与原作进行文化对话,有目的、有方向地选择恰当地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使译文能被儿童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也使中国儿童读者能欣赏到更多的外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1].Kenneth Grahame.The Wind in the Willows[M].Bantam Classics,1993
[2].Nida Eugen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Nord,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 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Oittinen,R iitta.Translation for Children[M].New York/London:Garland Publishing,2000.
[5].胡作友.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评述[J].学术界,2008(6):249-255
[6].蒋风.儿童文学概论[M].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
[7].焦晓霞.浅谈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92-94
[8].任溶溶.柳林间的风[M].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9].杨静远.柳林风声[M].长春出版社:2009
[10].杨实诚.论儿童文学语言[J].中国文学研究,1999(2):3-6
H059
A
1009-8534(2016)05-0021-02
古丹,西南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