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视角下地方高校介入农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2016-04-13 03:58刘蕾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10期
关键词:校地志愿农村

刘蕾

(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

志愿服务视角下地方高校介入农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刘蕾

(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

服务农村文化是地方高校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学文化应该介入到乡村社区体现。以社会需求和青年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为目标,面向农村文化,积极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德育实践的有效途径,是地方高校的应有之义。

志愿服务;地方高校;农村文化;路径

1.地方高校肩负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

地方高校,“生”在地方、“长”在地方,作为处于得天独厚优势的高地,要把握地方新农村文化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做出“双赢”之举。“以当代大学生的文明潜移默化中影响、改善农村文化建设,是所在地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地域文化研究与开发的重要阵地,理应成为地方文化交流和信息咨询中心”。[1]地方高校对地方文化有着引领和支撑作用,地方文化对高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滋养功能,两者相辅相成。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传播需要依靠载体——志愿服务,发挥以大学生为主体服务地方经济,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换言之,高校社会职能需“不拘一格”地挥发出来。高校社会职能主要体现在高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等,就地方高校而言,提升服务农村文化的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砝码。当下,因观念意识存在偏颇等诸多因素所致,地方高校社会服务普遍存在服务意识薄弱、渠道不畅、形式单一、收效甚微、社会支持缺乏等问题,加之“激情与经验之间”、“服务热情与难以持久”、“自身满意度与社会满意度之间”等矛盾充斥着志愿者的内心,服务农村文化质量可见一斑。强化在“文化服务”意识,实现服务重心下移,发挥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和“传承文化”的功效是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2.地方高校志愿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2.1 提升高校办学空间

因社会支持不够、渠道不畅等因素所致,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存在着认为社会服务是单纯的“利他”行为的社会服务观念偏差,认为在“拼智育”的竞争时代,服务社会功效对高校自身发展意义不大,导致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地方高校多处于地级城市,其服务对象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在志愿服务中,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实力体现出来,在坚守大学精神与服务地方平衡中将志愿服务的科学文化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产力,实现产学研结合,促使高校科研能力、实践能力、育人水平乃至在地方城市影响力的提升。

2.2 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

“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2]地方高校作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传播先进文化的育人高地,要在推进农业发展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调节作用。志愿服务在地方以“三下乡”为主导,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层次农民的需求,志愿者将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带进“田间地头”,改变农民传统务农观念,提高了劳动生产力,经济带动文化、文化反哺经济,志愿服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3 促进校地文化互动

志愿服务过程中,地方高校占主导地位,即地方高校应立足办学定位,借助地方文化资源,继承传统大学开放、包容、自由的大学精神推进志愿服务。以实现依托地方文化,并将高校应用型的特色文化融入地方文化中,同时实现志愿服务的共同体的构建。“在高等教育规律、市场经济规律和文化建设规律的共同制约与影响下,逐步形成并最终确立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调节为辅、地方高校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积极依靠的校地互动、良性循环的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机制。”[3]为探索有效形式的志愿服务模式、推动高校文化与农村文化有机融合夯实基础。

3.地方高校志愿服务农村文化存在现实问题

3.1 服务项目单一

宏观上讲,地方高校志愿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应包括: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嫁接、科技的推广与指导、助力新型农民的培养与培训、农村发展规划的制定与相关咨询等,但受科研资金投入、专业导向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志愿服务范畴地方大体为地方文化咨询、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开展图书信息共享等方面,服务范畴狭小,服务项目较为单一。

3.2 服务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在“重智育”办学理念的导向下,以培养高层次人才、探究前言科研为己任,没有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农村文化的重要性,缺乏主动服务地方的意识。同时,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受

到渠道不畅、认同感低、缺少社会支持等,地方高校愈加转向能够获取实惠的项目中去。

3.3 社会支持不足

地方高校和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缺乏相互了解、沟通、合作的有效渠道,目前的互动合作呈现出浅显、低端、零散、短期、形式化等特点,因此忽视了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导致双方难以达成共识,这为地方高校志愿服务设置了无形的屏障。

3.4 服务机制缺位

地方高校和地方单位缺少协调、一致的体制机制,因相关部门和渠道缺失,使得志愿服务遭遇尴尬境遇。互动时,校地双方常常各自为政,尚未形成一套稳定可行的长效合作机制,缺少常态化的沟通,势必难以形成校地良性的互动,绿色共享的局面难以形成。

4.地方高校志愿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必经路径

地方高校应主动介入服务农村文化建设,发挥其智囊团和资源库的优势,依据当地农村和农民的需要,服务于农村和农民,以服务促进自身与新农村建设发展。在服务过程中,做到以地方政府是主导,地方高校是主体,共同协作,取得良好效果。

4.1 地方政府要做好平台搭建、法制保障的工作

政府应大力协助培育志愿服务的社会广泛参与度,搭建高校和地方合作沟通的桥梁。强化平台保障,基于高校校情和区域特色,可以结合学科建设,建立校地文化互动建设的学科平台,积极申报区域文化研究创新基地,协助参与地方文化研究和保护机构的工作。[4]地方政府应该结合实际,搭建适合高校、政府、地方单位等各方参与的综合性平台,对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合作模式、环节分解、应用过程及反馈等各个方面给予支持、协调控制及督查落实,切实起到有效沟通与协调的作用。其次,政府应借助社会力量,确保志愿服务资助到位,以保证其办学经费充足,为开展相关社会服务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最后,政府应加快志愿服务的法制化进程,确保志愿服务的常态化、长效化。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地方高校在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权利和义务等基本权益,避免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权力边界不清,挫伤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地方高校开展志愿服务的方向,增强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服务意识。

4.2 地方高校要做好建立文化互动共享、评价机制的工作

建立校地文化资源的合作共建共享机制,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功能,如图书馆、档案馆、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资源,整合双方现有资源,以地方文化繁荣与发展工程(项目)为依托、打造校地合作品牌,满足校地文化分享的需求。除此,志愿服务是否取得成效,要把其能否推动高校与地方文化发展作为评价校地文化互动的重要指数。除此,实践中,校地双方要共同探索,如何能够将志愿服务细化、落实。校地双方可以酌情成立专门的考核小组,合作制订考核办法,旨在注重实绩,在考察中反思、不断改进,完善现有的志愿服务。结合实际,建立激励政策,给予在开发与实践校地文化服务与文化互动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教学科研人员,及有创新服务形式、甘于奉献精神的服务志愿者一定的支持与激励。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文化服务的研究与实践,为志愿服务高质、高效完成提供保障。

4.3 地方高校要做好志愿服务完善组织、长效机制的工作

地方高校大学生大多来自附近农村,服务农村对于他们有着说不尽的情结。志愿者们是有着科学知识、奉献精神的特殊群体,能承担敬老助学、科普宣传、政策宣讲、文艺演出等服务职能。目前,志愿服务组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尚未达到制度化的管理水平,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阶段,应该将志愿服务对新农村建设的帮扶关系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十分重要。首先,严格招募机制。制定严格的招募机制是志愿服务顺畅开展的首要前提。目前,高校志愿者的招募大多以自主报名为主要形式,一张注册表即可成为志愿者,这种“广泛培养”的招募机制没有对志愿者的条件、动机及能力提出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日后志愿行动的质量。其次,注重培训机制。培训关系到志愿服务的影响力,通过学习、实践等多种方式加大培训力度,确保组织人员的高素质化,为开展青年志愿服务的奠定基础。最后,确立长效机制。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塑造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先进典型,带动和激励更多优秀志愿者。此外,探索构建青年志愿服务农村项目体系,以“三下乡”活动为主导,利用寒暑假组建大学生和部分专家学者组建若干小分队,结合当地农民的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行动,把先进、健康生活方式辐射于农村,努力将品牌志愿服务根植于校地文化互动的沃土。

[1]陈运贵.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社科纵横,2012,(07):109-112.

[2]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3]顾永安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49.

[4]顾永安.校地互动视域下地方高校与地方文化协同发展研究——基于常熟理工学院和常熟市的调查[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3(11):5.

G646

A

2095-7327(2016)-10-0031-02

2015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地方高校服务农村文化生态发展路向研究”(项目编号为2015D024)。

刘蕾(198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讲师,就职于绥化学院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校地志愿农村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我志愿……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逻辑与现实
——以C9 高校为例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