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艺创作与研究现状刍议

2016-04-13 03:43:21李惠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文艺创作概念化市场化

李惠

(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当前文艺创作与研究现状刍议

李惠

(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也呈现出了一派繁荣景象,但在这繁荣的背后也潜藏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值得反思。文艺创作中生活文化底蕴的缺失,文艺研究中浮躁空洞的文风严重危害着社会主义文艺生态环境。因此,强调文艺扎根生活,重视生命体验,树立刚健清新、朴实无华的文艺研究文风,营构良好的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与研究生态环境尤为必要。

关键词:文艺创作;文艺研究;市场化;媚俗化;概念化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繁荣,电视、电影、网络等科技产品成为占据人们日常生活的主流文艺形式,文艺创作与研究成果颇为丰硕。但是,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媒介在文艺领域的广泛运用,文艺创作中出现了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先前注重审美体验的美感文艺转向了注重感官享受的快感文艺。文艺以高度娱乐化的姿态远离了生活,走向了虚无,在滚滚的市场经济洪流中渐渐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变得唯利是图,缺失了生活文化底蕴。面对媚俗的文艺现实,文艺研究显得有些无奈,在文艺市场经济时代,文艺批评与研究昔日的权威不再,因此,研究者不得不漠视文艺现实,固守所谓的文艺理论,文艺研究中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离使得文艺理论研究成为了难以交流的疯人式的自言自语,凡此种种情形,值得反思。

在当前日趋复杂的文艺生态环境中,文艺创作面临巨大的抉择,扎根生活还是面向市场?成为摆在诸多文艺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选择的问题。显然,扎根生活,远离市场,坚守文艺本色似乎是文艺工作者应持有的态度。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其自身强大的征服力与特有的游戏规则推动着文艺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文艺作品被放置于销售市场的橱窗之中明码标价,不仅成为了人人都可购买、消费的商品,而且以其令人销魂的感官刺激引诱着人们放弃人生意义探寻与形而上的思考,于是新型的文艺形式诸如电影、电视连续剧、流行音乐、娱乐游戏节目、时装表演、真人秀等各种刺激感官的文艺产品纷纷亮相,它们借助现代传媒的巨大优势,一经产生就以其新颖的文艺形式俘获了受众,一切都发生得那么直接、自然、轻松。艺术与非艺术、真实与虚幻、高雅与通俗之间的界限消失殆尽,各种各样的KTV让不懂音乐之人体验到了明星歌王的陶醉与疯狂,虚拟的网络游戏让一部分人沉溺于其中而无法自拔,随心所欲的网络创作几乎让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虚幻而又真实的作家美梦……传统高雅的文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似乎很难再得到往日人们的宠爱,渐渐被大众文化的海洋所淹没,失去广大受众,显得孤苦伶仃。面对如此现实,坚守传统文艺本色似乎不再现实,于是一部分文艺工作者不得不放弃抵抗,放弃文艺原本应有的尊贵身份,走向市场。因为,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是人就得食人间烟火,自己的身价仅仅取决于作品销量的多少,取决于一定的对文艺作品包装与炒作。

但是当文艺工作者完全迎合大众,走向市场时,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市场使得文艺生产一旦有了成功的例子,就会进入相同题材的盲目复制、循环。例如,前几年都市言情剧《蜗居》的热播使得同类题材作品相继出现,而近两年走红的《甄嬛传》、《步步惊心》等后宫题材,使得宫闱秘史成为人们热捧热的题材之一。可以说,文艺在走向市场后,技术层面逐日提升,但题材内容却日趋类型化、同质化。文艺在赢得市场的同时又让人们觉得缺失了丰富的生活文化底蕴,丧失了昔日扎根生活、抒写生命体验的艺术本色。有的甚至脱离现实、走向了虚无。比如当下比较流行的玄幻小说、穿越小说,看似是一种创新,实则严重脱离生活现实,将历史事实,现实生活虚无化了。充斥于电视屏幕的是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伪历史剧、虚幻的宫廷剧、武侠剧、抗日神剧,这些沉溺于虚无想象的缺乏生活生命体验的作品让人摸不着头脑,无法为之动情。譬如,一直以来为广大网友吐槽的诸多抗日神剧,想当然的虚构场景,使得残酷惨烈的抗日战争仿佛就像是一场游戏,我军机智多谋,神勇无敌,日军弱智近于白痴,当年浴血奋战所取得的胜利,似乎易如反掌、唾手可得。不仅如此,即使是一些反映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也因缺乏日常生活经验而让读者、观众吐槽。譬如,今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虽然不失为一部反映农村青年顽强拼搏的现实主义杰作,但诸如双水村同村人操不同的方言、山西柳林县以醋代茶招待客人、高粱面馍馍黑如炭、孙少安主导省委书记石钟的招待宴会等过多失真的细节让人难以置信,艺术价值大打折扣。

可以说,在市场利润杠杆的指挥下,当前文艺极力制造“时尚”。什么利润高就生产什么,什么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就创造什么,为了追求收视率,投资方、拍摄者不惜在演员上下功夫,动用庞大的知名演员阵容,以帅哥靓妹吸引观众的眼球,以迎合市场。文艺的商品性、观赏性远远超越了艺术性。追求利润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指标,利益至上、娱乐至上的追求,使得人文关怀、艺术水准不再成为艺术创作考虑的首要因素。艺术创作,变成了“欲望的生产”、娱乐的殿堂,刺激迎合人性中最本能的需要。

不可否认,“娱乐性无疑是大众艺术的一大特征,但却毕竟只是大众艺术的一个特征,而不是唯一的特征(更不是根本的特征)……一味把大众艺术与娱乐相等同,就是大众艺术走向误区的开端。”[1]这一娱乐化的开端直接导致了文艺作品的标准化、快餐化、虚无化、媚俗化,丧失艺术评判标准,一味以迎合受众趣味,猎奇、书写隐私为能事,严重脱离生活现实,缺乏文化底蕴。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人要为现实题材文艺创作叫好助威,[2]强调要克服文艺作品同质化倾向。[3]可见,当前娱乐化、媚俗化、同质化的文艺创作已经令有识之士担忧不已。这一切似乎都可以怪罪于市场,但是文艺走向市场又并非是通过某种强权、人为制造出来,实乃文艺自然之发展选择。市场有着自身的运作规则,那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市场魔力的面前,权威、人为的干预都显得那么无力。要求得生存,就得拥有市场,而要有市场就得取悦于大众,这就是“商业的逻辑”,这就是当前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文艺现实。文艺创作因其浓重的商业气息而缺失了文化底蕴,远离了人们的生命体验。

面对勃然兴起的媚俗的文艺现实,文艺研究者与批评者多少显得有些无奈,在文艺市场经济时代,文艺批评与研究昔日的权威不再。文艺界一副置之不理的样子,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无奈,批评者不得不漠视文艺现实,躲进小楼,固守所谓的文艺理论,而将文艺现实拒之门外。于是,大量西方文艺理论著作成为了中国文艺研究者追捧的对象。研究文艺,必谈西方,甚至有人认为,中国文艺理论多为零散的感悟式的片段,缺乏体系性,很难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论,而西方文艺理论则极为系统,理论体系较为完备。于是乎,在中国当代的文艺研究中,西方文艺理论中的概念、术语、思潮、主义铺天盖地而来。什么悖论、反讽、延异、陌生化……什么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权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各种各样的西方文论概念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文艺主义一浪高过一浪,文艺研究浪潮甚是壮观。但当我们在热闹之余静下心来,进行回顾,就会发现,当前中国文艺研究最为严重的问题恐怕就是理论与实际的脱离。文艺研究不是从中国文化、文艺的现状出发,而是从西方文艺理论的概念术语、定义出发,引经据典,一味照搬西方文艺理论,人云亦云。从而导致当前文艺研究一直处于对西方文艺理论概念术语的顶礼膜拜与唯唯诺诺的阐释之中。一味照搬与缺乏创新使得文艺理论变得僵死、乏味,成为了严重脱离实际的、近乎臆想症患者的喃喃自语。

殊不知,被我们奉为圭臬的西方文艺理论其实是与西方各国各自的文艺、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笼统地讲,后现代主义文艺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后工业社会科技革命发展的产物,是美国精神异化、社会危机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女权主义文艺理论是伴随着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发展而来的文艺理论,是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深化,进而扩展到文化、文学艺术领域产生的成果。而20世纪70年代,当西方各国在政治上、军事上的殖民统治难以为继,相继退出殖民主义政治统治之后,文化殖民随之而来。着眼于宗主国和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殖民话语批评走入了文艺理论研究领域,产生了以萨义德、斯皮瓦克等人为代表的具有强烈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后殖民主义文艺理论。即使是标榜文学与社会无关,主张艺术是自由的,艺术旗子的颜色永远不反映城堡旗子的颜色,只研究纱布的织造方法不关心纱布市场价格的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亦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与现实基础。那就是在实证主义、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对当时俄国文艺研究中忽视文艺本身审美特征,把文艺等同于政治、经济,等同于生活的庸俗社会学和教条主义文艺现实的激烈反驳。可以说,西方文艺理论中这些有价值的文艺思想,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这些文艺思想都不仅仅对本国文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各自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其实,早在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4]853毛泽东《讲话》虽然针对的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延安文艺的现状而谈的,但对我们当下文艺现状亦有深刻意义。文艺研究与批评就应该从当前的文艺实际出发,为当前的文艺现实服务,而不是从某些理论著作中抽象的概念、定义出发,对文艺概念、术语作故弄玄虚的过度阐释。

但可惜的是,当前我们研究者们感兴趣的似乎并不是西方文艺理论本身的现实意义与价值,不去吸取西方文艺理论研究中那种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而是以一种功利主义的研究态度,一窝蜂似的赶趟儿,哪一种文艺理论走俏的时候,赶紧挑选几个关键词来阐释一下,或者套用某种西方文艺理论生硬地去解读一些文学作品,美名其曰某某视角下某某作品的解读。如此一来,一种理论似乎成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掌握一种理论就可以驾驭任何文本,文艺研究与批评仅仅停留在对概念、范畴的阐释与套用上。研究中过度的阐释使得那些原本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并不复杂的文艺理论变得完全脱离现实、玄而又玄,固化为一种僵化死板的模式,难以领悟。最终,成为了常人无法理解的疯人式的自言自语。一篇研究论文,引经据典,张三怎么说,李四怎么说,王五怎么认为,洋洋洒洒数千言,唯独看不出自己的见解。文艺研究与批评成了言之无物、空泛的议论,研究论文成为了新时代的“八股文”,空话套话连成篇,名词术语满天飞。不仅丧失了趣味性、可读性,甚至连对文本起码的理解与感悟也缺失了。文艺研究与批评,成为了一种带着镣铐跳舞的文人学者的游戏而已。所谓的研究成果也不过是一组统计数据而已。这种大而空的文艺批评与研究风气极大地助长了浮躁空洞的文风,整个学界追名逐利,为凑成果数量,抄袭剽窃蔚然成风。

其实,文艺批评与研究并非是纯粹的学术研究,它依然离不开生命体验。倘若批评与研究离开了生命体验、艺术直觉,离开了对鲜活文艺作品的感受,很难说有什么真正的文艺批评与研究。试看中国古代文艺研究与批评,不是感性十足的诗话,就是极富文学韵味的以诗论诗。有关文艺的研究与批评,从来都不是概念化的术语。事实上,文艺研究原本是生发于个体生命体验与现实的土壤之中,如果脱离了个体生命体验与社会实际,不仅毫无价值可言,其本身存在的意义就值得怀疑。因此,提倡一种刚健清新、求真务实、朴实无华的文艺研究文风尤为必要。

可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创作也好,文艺研究也罢,产业化、功利化势在必行,但文艺创作与研究的产业化、市场化不能成为文艺媚俗娱乐、批评失声的根本原因。既然文艺与休闲、娱乐已融为一体,与市场、商品消费融为一体,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那么,我们何不抓住这一时代提供的新契机,因为,文艺与与市场融合、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同时也意味着文艺的返璞归真。真正的文艺原本就不是不食人间烟火、高高在上之物,而是生发于日常生活的土壤之中。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4] 862社会生活是一切文艺之源泉。不仅过去是这样、现在依然是这样。因此,当前文艺创作及批评应积极扎根生活、直面现实。文艺创作应从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土壤中汲取丰富的创作素材与养料,以更为丰富多样的文艺形态展示民众日常生活的丰富多样。文艺研究也应走下高台,直面文艺现实,从艺术理论的高度引导文艺创作健康发展。倘若文艺创作无视生活现实,一味娱乐、媚俗,文艺理论研究一味自说自语,云遮雾罩,终究会为大众所厌倦,走入死胡同。因为,感官上的刺激、娱乐并非是真正的快乐,并非是人生终极追求的真谛。感官的刺激始终无法替人们关于生存、生活世界及人生的本真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生存的焦虑依然存在,人们对人生、生命意义的苦苦追寻仍在继续。感官的快感、肉身的沉迷永远不可能实现对人类灵魂、精神的救赎,因此,文艺在面向市场的同时必须扎根生活。

同样,文艺为了谋求生存,在立足生活的同时也应考虑市场的需求,从市场中汲取某些东西,加以改造提炼,使之构成新的文学范式,创作出既为人们喜闻乐见又饱含人文关怀、生命体验的文艺作品,打造出真正属于文艺自己的市场。同时,文艺批评与研究也应走出单纯理论研究的象牙塔,走向文艺现实与文艺作品,及时关注当前文艺现象,集体发声,适时引导,营构和谐良性的文艺生态环境,使文艺不至于在商品市场的滚滚洪流中迷失方向、随波逐流。

事实上,文艺扎根生活与面向市场二者并非是冲突、对立的关系,而是对立中有渗透、有影响,其相互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文艺市场需要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也离不开文艺市场。文艺研究与创作就在其与日常生活若即若离的相互作用中共同演化发展。真正立足生活现实的文艺作品与研究必然会有市场。因此,在新的时代,习近平同志也强调:“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5]可见,只有当文艺工作者扎根现实生活、直面现实,理性看待文艺市场,既不一味迎合市场,也不坚决抵制市场,并主动遏制文艺活动中的浮躁气息,才不会在市场的滚滚洪流中迷失方向,健康的文艺生态坏境才可能形成。实践也证明,文艺工作者只有扎根生活,直面现实,以健康向上的审美心胸和审美趣味坚持引领大众,杜绝文艺媚俗化、功利化、批评研究空泛化、概念化的倾向,营构一种刚健清新、求真务实、朴实无华的社会主义文风,才会在日趋复杂的文艺生态环境中找到自身的位置,激发创作灵感,创作出流传久远的文艺作品。

总之,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在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繁荣提供契机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一味固守传统文艺,无视市场与文艺现实,无疑是不切合当前实际的,长期以往,无异于钻死胡同,找不到出路。而一味迎合市场,追求利益,无视生活,往往会让一些人追名逐利,放弃文艺创作底线,导致创作质量大幅下降。面对如此文艺现状,我们绝不应简单地将文艺立足生活与面向市场对立起来,而应看到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扎根生活是文艺生存的根基,面向市场是文艺发展的手段。只要文艺创作与研究扎根现实生活,不当市场奴隶,文艺工作者理性看待文艺市场,正视文艺产业,重视生命体验,摒弃浮夸空洞的行文风格,主动寻求一种刚健清新、求真务实、朴实无华的文风,我国社会主义文艺创作与研究必定会赢得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潘知常.美学的边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57.

[2]文羽.要为现实题材文艺创作繁荣叫好助威[N].文艺报,2006-07-11.

[3]田世英.克服文艺作品同质化倾向[N].中国艺术报,2006-12-08.

[4]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C]//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 news.ifeng.com/a/20151014/44928424_0.shtml.

责任编辑:周哲良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2094(2016)01- 0048- 04

收稿日期:2015-10-20

作者简介:李惠(1976-),男,陕西榆林人,延安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猜你喜欢
文艺创作概念化市场化
汉韩空间关系表达式差别的概念化原因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党政研究(2022年3期)2022-05-25 16:11:20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草原歌声(2019年3期)2019-10-17 02:20:08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新农业(2017年2期)2017-11-06 01:02:23
明清两淮盐业经济影响下的区域文艺创作与消费
求是学刊(2017年1期)2017-02-22 16:18:58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声屏世界(2016年9期)2016-11-10 22:43:37
行政法的概念化——法律保护还是规制进路
行政法论丛(2016年0期)2016-07-21 14:52:23
从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看当前文艺作品的创作
戏剧之家(2016年4期)2016-03-25 13:34:18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