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近十年来曹植诗歌研究综述
金秋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近十年来关于曹植诗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以论文为主,其中涉及到曹植诗歌整体研究与专题研究。而专题研究又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曹植诗歌内容分类研究;二是曹植诗歌思想和艺术性研究;三是曹植诗歌与他人比较研究;四是曹植诗歌艺术渊源和接受影响研究。
曹植;诗歌;综述
在中国灿烂辉煌的诗歌史中,建安时期的诗歌无疑为里程碑式的存在,而其中曹植的诗歌更加绚烂夺目。后世对其褒赞者不绝如缕,如“邮中诸子,陈王最高”(皎然《诗式》语)”、“五言自汉迄魏,得思王始称大成”(《贞一斋诗话》语)、“汉魏以来,两千余年间的诗仙”(王世贞《带经堂诗化》卷五)等。因而,当今学界对于曹植诗歌的研究也就颇盛,就近十年的学界研究成果看依然热度不减。其中,学者相关著作两部、博硕论文21篇、期刊论文近130篇,主要集中于对曹植诗歌的思想题材研究、艺术特征研究、比较研究、艺术渊源与影响接受等领域。从相关著作看,有虞德憨的《曹植诗歌艺术研究》[1]和刑培顺的《曹植文学研究》[2]。前者主要在追溯曹植诗歌历史渊源的基础上,分析他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作者从曹植诗歌艺术渊源初探,包括诗经、楚辞和乐府对曹植诗歌艺术的影响,曹植诗歌诗歌艺术影响樜论,包括曹植对五言诗开创的贡献及他对后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的影响,及曹植诗歌与魏晋时代士人比较来展开,其中作者着重进行了曹植与阮籍诗歌意蕴比较,曹植与陶潜诗歌渊涵比较,曹植谢灵运诗歌薮脉比较,曹植与嵇康诗歌气格的比较。此书特点为在有着宏观的视野中又参透着微观的细致体察,六个章节从渊源到影响再到与具体代表诗人的比较,其容纳了渊源、影响、意蕴、渊涵、菽脉络及气格这几个问题,各自独立又触类旁通,终成系统,这对我们深探涉曹植诗歌艺术有所裨益。后者则在著作第八章中专列曹植诗歌论,其通过曹植一生诗歌创作,总结出他“博取深思、蚌病成珠”的创作特点,并从诗体角度出发,重点对子健的乐府诗、五言诗以及四言诗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在对同样有着卓越建树的题材方面也有分析,总的来说,此书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重视。
事实上,虽然近十年来有关曹植诗歌的佳作有付梓,但是主要成就还是集中于论文上。在这150篇论文中有深度的论文不在少数,其研究愈来愈细化,专题研究也比较深入,对人们之于曹植诗歌的认识很大的帮助。笔者大致将从整体研究与分类研究两大部分进行概括:
其整体研究的博硕论文主要有李曙光的《曹植诗歌研究》[3]、蔡敏敏的《曹植诗赋研究》[4]、王萍的《曹植研究》[5]、武孝力的《曹植前期诗歌研究》[6]。李曙光的论文首先从曹植的生平入手,将曹植的天赋、经历、志向、性格与其诗歌创作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后对曹诗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及与曹操诗的对比展开分析。在思想内容上其主要探究了曹诗的功业诗、怨妇诗、游仙诗、议论诗;在艺术上其又从结构、颜色、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解析,逻辑清晰,条里清楚。蔡敏敏的文章在关于曹诗这一部分的研究,作者总的指导研究思想为回到文本与语言的本身,注重作品本体。在这种观念下,其将曹植诗歌放在各体类诗歌的发展源流中加以考察,在纵向研究中探讨了曹诗对于前代诗歌的继承与发展,视野开阔;继而又以具体细致的文本分析为出发点,分别从语汇、意象、炼字、声律、对偶、结构等诗歌语言要素入手,对曹植诗歌作形式结构的分析以及内部发展规律的探讨,由此看来,作者对曹诗的研究理念明晰,方法得当,观点值得一探。王萍的文章主要探寻了曹诗的美学特色、五言诗中的女性题材及游仙诗。她认为曹诗美学特色多样,无论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壮美,还是儒家影响下的严正弘毅之美,亦或庄骚影响中的肆意幽渺之美,再或典雅和谐的中和美与情兼雅怨的阴柔美都应有尽有,这为我们更好的感受曹诗艺术美感颇有助益,同时作者对于曹诗女性题材的细致分析也让人耳目一新。武孝力的论文则主要对曹植前期的诗歌作了整体的研究,他认为曹植前期诗歌价值相对更大,并且因大都创作于建安时期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也对其后期诗歌创作奠定了艺术上的基础。
2.1曹诗诗歌内容分类研究
曹植一生创造诗歌80余首,其中不乏多种内容题材,如游仙诗、赠答诗、咏史诗、女性题材作品等,而近十年来学界对于曹诗题材内容的研究也是源源不断。
2.1.1曹植游仙诗研究
近些年来,关于曹植游仙诗的研究具体主要集中在游仙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点、文学渊源等上。相关文章有宋玲的《论曹植的游仙诗》[7]、王德宜的《论曹植的游仙诗》[8]、李月的《论曹植游仙诗》[9]、宋俊伟的《浅探曹操、曹植游仙诗的文学渊源》[10]、施健的《仙传小说与曹植游仙诗》[11]等。宋玲文章细化了曹植游仙诗的思想内容,并将其分为享受成仙趣味、渴望自由之愿、隐逸淡泊之情及企盼建功之心四类,最后在与郭璞之诗比较得出情感昂扬、个人色彩浓重的特点。王德宜文章主要从创作动机、创作模式、思想内容等方面加以阐述,他认为曹植游仙诗的创作有着外部环境及文学自身发展的推动,其抒情性及兴寄传统影响深远。李月的文章则重点将目光聚焦于曹植游仙诗所隐含的儒家情怀。这三篇文章各有所侧重,但是无疑也都从不同角度完善丰富了对曹植游仙诗的研究认识。后两篇文章中,施健探析了曹植游仙诗与汉代仙传小说的关联,他认为“汉代以来的仙传小说对于大量神仙升天羽化故事的描写以及纷繁复杂的仙境的描绘给游仙诗这种诗歌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文学性大大增强”,[11]这对我们了解曹植游仙诗渊源有着很好的引导。而宋俊伟在探寻其游仙诗文学渊源时,追溯到更远的《楚辞》与《庄子》,尤其"坎坷咏怀"的兴寄传统。
2.1.2曹植赠答诗研究
赠答诗源远流长,在魏晋时期发展到一个新局面,其中曹植赠答诗具有一定代表性。近十年来学者主要聚焦于子健赠答诗产生原因、思想内蕴、价值地位等方面,如赵沛霖的《关于曹植诗歌创作的两个问题》[12]、刘志全的《论曹植的赠答诗》[13]、王丽珍的《试论曹植赠答诗的思想内蕴》[14]及吴美英和陈如碧的《论曹植的赠答诗》[15]等。赵沛霖提出了其前期赠答诗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鲜明的艺术性,而后期的诗歌多出于政治因素,有关建功立业主题并不单一。刘志全认为个人及社会因素为曹植创作赠答诗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而其赠答诗的主要成就又在于“主观情愫的深刻蕴含、客观环境的烘托渲染以及诗思结构的灵活跳跃三个方面”。王丽珍的文章则聚睛于其赠答诗的思想内蕴方面,认为这些诗作还是最后最终表现了一定的政治内涵,反映了他的人生遭际。总的来说,学者们从不同方面论述了曹植赠答诗,深化了认识,同时我们也可发现政治元素是曹植赠答诗研究中都不容忽视的一点。
2.1.3曹植女性诗歌研究
随着社会思潮的转变与魏晋时期文人个人意识的觉醒,女性题材诗歌作品逐渐涌现,在曹植创作的80多首诗歌中,此类题材内容约占八分之一。近十年来,主要有赵明臻的《论曹植的怨妇诗》[16]、刘育红的《关于曹植女性题材诗歌的解读》[17]、刑培顺的《论曹植的弃妇怨女诗》[18]、张竟泽的《曹丕、曹植女性题材创作比较论》[19]、张晓敏的《曹植弃妇诗创作动机的研究》[20]。在这些学者的文章中,都不约而同论及到曹植弃妇怨女诗所渗透的时代与社会等的外部因素以及作者本人因生活遭际而产生的内在情感积淀。战乱连绵的建安时代为抒写怨女题材提供了可能,同时,曹植本人胸怀远大政治抱负,但在后期生活中受到压抑而不得志时,其失意和郁闷之情便借由怨女之口与形象宛转曲折的表达出来。除此之外,其中赵明臻文章还分析了曹植此类诗歌中人物的鲜明特点及审美价值和不足,他认为作者过于从男性角度及自我寄托来虚构女子形象,这并不能反映真实生活,并且女性魅力也为之减弱,但他也指出这或许并非出自作者本意。刘育红文章则重在关注作者在创作此类诗歌时的创作心态,并指出除生活遭遇影响外,社会文化心里与文化传统也与之关联。刑陪顺文章具体联系诗文按内容与表意方式将其分为三大类。而张竟泽文章主要将曹植与曹丕女性诗歌做对比,认为曹丕之作委婉细腻、工于言情,并多文士之气;曹植之作则词采华茂,多寄予个人深沉的感情。以上文章从深层和表层、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审视了曹植的女性题材诗歌,有共通点但又各有可探究之处。
2.1.4曹植其他类诗歌研究
在曹植一生所作的八十多首诗歌中,除却所占比重较大的游仙类、赠答类以及有关女性类诗歌,还有咏史和劝勉主题的诗歌。对此,近十年来亦有学者予以研究,比如刑陪顺的《曹植的咏史诗》[21]及刘良政的《论曹植的矫志诗》[22]。前者对曹植咏史诗做作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他认为从咏史诗的整个发展史上看,子健的咏史诗取得了一定成就,具有重要地位,但尚未达到成熟的境地,其表现在曹植咏史诗还处于比喻体阶段,而后阮籍、左思等人完成了这一任务,所以这与曹植的影响无不相关。后者则主要对曹植的《矫志诗》进行了剖析,认为主题与先秦诸子作品相似,而用比喻说理的这一独特诗歌形式也沿袭了先秦诸子的创作手法。
2.2曹植诗歌的思想与艺术性研究
曹植诗歌创作为建安诗人中最多,成就最高,而建安时代文人重视藻饰,因而诗歌的艺术特征也为后世学者所高度关注,同时,其思想内容为关注的要点之一。从表现内容看,师帅《文学与治疗:曹植诗歌的别样解读》[23]将曹植的诗歌视为一种“自我疗伤”,认为“他诗歌通过英雄赞歌来补偿自己驰骋沙场的虚幻病;通过自白诗和自我抒怀诗宣泄后期的抑郁病”,其诗歌内容最终目的都是维持身心健康与平衡,然而前一种治疗成功,后一种治疗失败,这种从文学治疗角度切入并解读曹植诗作的方法较为新颖。冯小怜《曹植诗歌主基调的成因》[24]则从作者的众类诗炼出建功立业共同主题,她认为无论是直接陈唱还是隐而寄托,作者都表达了这一主基调,并着重分析了其内外因。
从艺术特征看,同建安时代的其他文体一般,有学者认为曹植诗歌具备文人化倾向。如李辉《由<赠白马王彪>看曹植诗歌文人化倾向》[25]从单个作品出发具体阐述了曹诗创作心灵化、个性化及艺术化的文人化倾向。而蔺文龙《论曹植的诗歌创作对中国诗歌文人化的奠基作用》[26]则充分肯定了曹植诗歌对中国诗歌文人化的影响。他具体从其思想境界的文人化、审美情趣的文人化及语言风范的文人化予以褒扬式论述。除此之外,还有学者同样以曹植名篇《增白马王彪》为例,解读出曹植诗赋化的特征,如申焕的《曹植诗歌的赋化—以<赠白马王彪为例>》[27]。此篇文章不仅采用了赋铺陈的手法,更吸收了赋的体制上的特点,是赋化了的抒情长诗。作者另一篇文章《摭谈曹植诗歌比兴的特点》[28]则谈到曹植诗歌实质继承了《诗经》等传统,并且有所创新呈现出多样化、形象化及日常化的特点,使得我们对于曹植诗歌艺术手法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意象问题也是近十年来学者对于曹植诗歌艺术特征较研究较多的一部分。如周清遐的硕士论文《曹植诗歌意象研究》[29]对曹植诗歌意象进行了的阶段特征的分析以及艺术手法的探究,她认为曹植诗歌中出现了大量极具个人色彩的意象,并且这些意象蕴含着深刻的内涵。针对具体意象的如少年、女子、飞鸟等也有专门讨论,如王晓晖的《曹植诗歌意象解析》[30]、诸艳红的《论曹植诗歌中的飞鸟意象》[31]等。最后,在关于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研究中,有关曹植诗中的写景因素、叙事成分也为学者所关注,如朱军的《曹植诗赋中的写景因素研究》[32]、杨玉婷的《曹植诗赋的叙事研究》[33]、刘玉娇的《曹植作品用典研究》[34]。
2.3曹植与他人诗歌的比较研究
曹植作为建安时代著名的诗人,与他齐名并列的便是其父兄曹操与曹丕,他们被后人誉为“三曹”。除此之外,“建安七子”亦是与曹植颇有联系的同时代文人。因此,对于“三曹”之间及曹植与“建安七子”的研究成为后世关注的焦点,诗歌便也成为其中的重点。近十年来有关于此的学术文章有诸如郑士元《三曹诗中生命意识的律动》[35]、李志慧《三曹诗歌用典艺术研究》[36]、金国正《从诗与乐关系看三曹诗歌》[37]等。郑士元主要对比阐述了三人因阅历不同而生命意识感悟表现各异的状况,他指出曹操的生命意识的变化过程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由觉醒到释放再到焦虑在最后进入自适,而他的两个儿子则有所不同,在曹丕代汉称帝后,曹丕是从喜悦到落寞,曹植则最后始终处于惶恐与坚守之间落得郁郁而终之果。李志慧从三曹诗歌用典角度入手,以此窥探三曹诗歌特点及其作品反映出的思想感情、人生理想。曹操借古题写实事,曹丕多承诗骚传统、曹植兼用经史子集自然天成,同时,她也认为三人的用典是继承与发展的。
就曹植与“建安七子”的诗歌比较的相关文章看,主要有钱刚《曹植、阮籍诗歌比较》[38]、吴珉煜《阮籍、曹植抒怀诗比较研究》[39]。前者研究范围相对较大,以曹植所有诗歌为对象。其中,研究者从两人诗歌创作的背景开始探涉,到诗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性,结构明晰。不论从哪个方面看,曹植与阮籍都是存在共同之处而又有区别。后者聚焦于两人诗歌中的一类进行细致研究,以二者抒怀诗创作的政治理想、现实人生、时局影射等为背景,比较分析其内容艺术上的异同,深挖了诗歌作品的精髓,并从抒情诗的比兴、讽喻等方面深入探讨,进而全面的认识两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拓宽了对抒怀诗的理解程度。
2.4曹植诗歌的艺术渊源与接受影响研究
曹植诗歌在思想艺术方面对于魏晋以前的艺术传统有所继承,同时与汉末作品《古诗十九首》也有着密切联系。近十年来,如言丽花《试论<古诗十九首>对曹植诗歌创作的影响》[40]中论述了曹植诗歌受到了《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意识、悲剧意识、象征手法以及文人精神和民间文学相结合的创作精神的影响。张卓群《从意象的继承上看<古诗十九首>对曹植诗歌的影响》[41]则单从意象问题着手,认为曹诗无论在意象上的选取还是意象上的组合上看都存在着对于古诗的模仿接受,但其创造大于模仿,更为华美,注重对仗。除此之外,曹植诗歌对于《诗经》、离骚也有着继承的一面,如韩军、王红升等的《曹植诗歌对诗骚的继承创新》[42]点出曹诗之于诗骚的继承在于对《诗经》“风雅”精神和屈骚精神的汲取与及对《诗经》比兴手法、章句结构的效仿,对屈原象征手法的吸收等,以上文章对了解曹植诗歌创作渊源有所裨益。
就曹植诗歌的接受影响研究看,近十年来主要研究成果有曾伟的《杜甫对曹植诗歌艺术的继承创新》[43]和《试论李商隐与曹植诗歌的相承关系》[44]、张笑菊的《李白与曹植比较研究—以女性诗歌和游仙诗歌为例》[45]以及孙娟的《曹植诗歌接受史研究—以历代诗话评点为中心》[46]等。在漫长的历史中,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的诗歌作品对于后世诗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并且他的诗歌也一直为后世读者广泛接受。前三篇文章主要阐述了曹植诗歌对于李白、杜甫及李商隐的影响,张笑菊认为因具有着相似性的豪放不羁的性格、怀才不遇的境遇及挥毫即就的才思,两人的女性诗歌和游仙诗歌方面有着明晰的模拟关系和继承关系;而对曹植之于杜甫的影响,曾伟指出杜甫在汲取曹植诗歌艺术传统的同时,也进行了难能可贵的创新,这表现在对曹植诗句及语言的摹仿学习以及谋篇布局上等。众所周知,李白和杜甫为中国诗史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上的两座丰碑,而以上两篇研究对于曹植诗歌影响的价值是予以了有力的佐证。除此之外,曾伟还论述了李商隐与曹植诗歌一脉相承关系,两人“两人诗歌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都擅长女性爱情题材……曹植诗风柔情丽质,李商隐诗风深情绵邈”。最后,孙娟以历代为时间纵向轴,各时期的相关评点为横向轴,从而交织出曹植诗歌接受史的全景,这有益于我们更直观全面的认识曹植的价值及接受情况。
总而言之,近十年来学界之于曹植诗歌的研究是多方面,多角度,多维度的,其成果也是较为丰富的,但稍有不足之处便在于创新见解还并不可观且存在雷同观点,因而在未来有待学者们进一步挖掘考察。
[1]虞德憨.曹植诗歌艺术研究[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2]刑培顺.曹植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李曙光.曹植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4]蔡敏敏.曹植诗赋研究[D].复旦大学,2011.
[5]王萍.曹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6]武孝力.曹植前期诗歌研究[D].宁夏大学,2010.
[7]宋玲.论曹植的游仙诗[J].常州大学学报,2010,(4):85-88.
[8]王德宜.论曹植的游仙诗[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3):92-95.
[9]李月.论曹植游仙诗[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1):44-46.
[10]宋俊伟.浅探曹操、曹植游仙诗的文学渊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8-9.
[11]施健.仙传小说与曹植游仙诗[J].辽东学院学报,2013, (3):100-103.
[12]赵沛霖.关于曹植诗歌创作的两个问题[J].齐鲁学刊,2008,(3):113-117.
[13]刘志全.论曹植的赠答诗[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 (3):68-75.
[14]王丽珍.试论曹植赠答诗的思想内蕴[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6):100-103.
[15]吴美英,陈如碧.论曹植的赠答诗[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1):49-52.
[16]赵明臻.论曹植的怨妇诗[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31):299-311.
[17]刘育红.关于曹植女性题材诗歌的解读[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172-174.
[18]刑培顺.论曹植的弃妇怨女诗[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1,(1):54-59.
[19]张竟泽.曹丕、曹植女性题材创作比较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72-75.
[20]张晓敏.曹植弃妇诗创作动机的研究[J].名作欣赏, 2015,(29):28-31.
[21]刑陪顺.曹植的咏史诗[J].滨州学院学报,2010,(4):71-75.
[22]刘良政.论曹植的矫志诗[J].铜陵学院学报,2010,(5): 84-85.
[23]师帅.文学与治疗:曹植诗歌的别样解读[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6):39-41.
[24]冯小怜.曹植诗歌主基调的成因[J].广西大学学报, 2007,(3):123-125.
[25]李辉.由《赠白马王彪》看曹植诗歌文人化倾向[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148-149.
[26]蔺文龙.论曹植的诗歌创作对中国诗歌文人化的奠基作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1):120-123.
[27]申焕.曹植诗歌的赋化—以《赠白马王彪为例》[J].名作欣赏,2007,(22):58-62.
[28]申焕.摭谈曹植诗歌比兴的特点[J].绥化学院学院报,2007,(5):72-73.
[29]周清遐.曹植诗歌意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30]王晓晖.曹植诗歌意象解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院学报,2009,(3):3-4.
[31]诸艳红.论曹植诗歌中的飞鸟意象[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3):49-52.
[32]朱军.曹植诗赋中的写景因素研究[D].安徽大学,2010.
[33]杨玉婷.曹植诗赋的叙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34]刘玉娇.曹植作品用典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35]郑士元.三曹诗中生命意识的律动[D].陕西理工学院, 2010.
[36]李志慧.三曹诗歌用典艺术研究[D].烟台大学,2013.
[37]金国正.从诗与乐关系看三曹诗歌[J].南昌大学学报, 2006,(1):114-117.
[38]钱刚.曹植、阮籍诗歌比较[D].信阳师范学院,2012.
[39]吴珉煜.阮籍、曹植抒怀诗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2.
[40]言丽花.试论《古诗十九首》对曹植诗歌创作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6):209-210.
[41]张卓群.从意象的继承上看《古诗十九首》对曹植诗歌的影响[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6):28-30.
[42]韩军,王红升.曹植诗歌对诗骚的继承创新[J].邯郸学院学报,2011,(4):61-63.
[43]曾伟.杜甫对曹植诗歌艺术的继承创新[J].山西师大学报,2008,(4):78-81.
[44]曾伟.试论李商隐与曹植诗歌的相承关系[J].楚雄师范学报,2010,(8):17-21.
[45]张笑菊.李白与曹植比较研究—以女性诗歌和游仙诗歌为例[D].河北大学,2010.
[46]孙娟的.曹植诗歌接受史研究—以历代诗话评点为中心[D].中国海洋大学,2010.
AReview of the Researchon Cao Zhi’s Poet ry in Last Ten Years
JinQiu
(Facul ty of Arts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nyang,Henan464000)
In the recent ten years,some progress has beenmade in the study of Cao Zhi’s poetry, mainly by thesis,which is related to the whole research and special topics on Cao Zhi’s poetry. Thematic study is f rom four aspects.First ly,It studies the contents of Cao Zhi’s poet ry’s classi fication.Secondly,It studies Cao Zhi’s poetic thoughts and arts.Thirdly,it gives comparative study on Cao Zhi’s poet ry and others.Fourthly,It studies Cao Zhi’s poet ry’s ar tistic originsand acceptance.
Cao Zhi;Poet ry;Review
I206.2
A
1672-2094(2016)04-00104-05
2016-04-20
信阳师院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东汉末年文人交游风习及其文学影响研究”(编号:2015KYJJ16)成果之一。
金秋(1992-),女,河南信阳人,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周哲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