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国资》记者 陈怡璇
东浩兰生:服务贸易金融化是必然趋势
文‖《上海国资》记者 陈怡璇
传统外贸行业欲实现突破性发展,必须与金融挂钩
自2013年年底,东浩兰生集团稳定有序地推进合并重组工作,配合人力资源、会展传播和贸易物流三大主业,财务部门相应地开展调整工作,而金融板块业务发展前景也逐渐清晰。
东浩兰生集团财务总监刘宏杰对《上海国资》表示,以人力成本为主的服务贸易行业正逐渐经历转型升级的拐点,在结合产品创新、流程改进以及业务模式的突破上,财务资金管控也面临全新的挑战。
《上海国资》:东浩兰生集团完成合并重组之后,财务人员相应地做出了哪些方面的调整?
刘宏杰:合并前,东浩集团业务涵盖三大板块,即人力资源、会展传播和贸易物流,旗下对口15家企业;而兰生集团主要集中在贸易物流板块,旗下对口10家企业。合并后,为了配合集团各业务板块的融合,财务部根据各业务板块开展人员调整,相应地缩小了直接管理的财务人员数量。
此外,建立全面的财务总监委派制度。过去东浩集团的财务体系与兰生集团不同,东浩集团对外派遣财务总监,基本实现子公司的全面覆盖,包括一个财务总监兼管几家子公司的情况;兰生集团对外派遣财务主管,财务总监较少,仅2-3人。集团整合之后,向东浩集团的财务体系靠拢。由于设立财务总监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提名过程,集团决定通过设立4名见习财务总监,分管四个子公司,由此形成全面的财务总监委派制度。
除了战略决策、重大投资和改革外,集团并不参与子公司的日常经营,造成财务监管的最大问题是后知后觉。而通过委派财务总监参与日常重大决策,发挥财务“早知道、早发现、早沟通、早协调”的预见功能,这也是财务预警机制的一部分。
《上海国资》:以人力成本为主的服务贸易业,东浩兰生如何有效管控人力资源成本?
刘宏杰: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生产设备、办公楼投入不多,主要是人力成本。人力具备双重属性,既是创造价值和收入的来源,也是成本费用的主体。然而账面上的人力并不是资本,而是费用。从人员管理来看,目前人工费用占全部成本的70%-80%,包括薪酬和员工培训费用;其次才是房租、以及信息化建设的费用,而厂房、设备折旧的费用很低。按照国际惯例服务业的人工成本占比平均为60%-80%。
因此,调整人力资源结构、提升劳动者素质十分重要。首先,针对三类人群,即优秀的经营管理者、行业的领军人才、以及专业管理干部,我们每两年开设一个领军人才培训班,搭建人才的交流平台,每期约50人;同时,集团每年开展人事管理培训和2-3次的财务培训。
其次,伴随集团改革改制的过程,对部分岗位和人员进行调整,一部分实现人员转岗,另一方面遣散,相应地支出人员遣散的费用;第三,引进大量人才。
《上海国资》:对于传统的服务贸易行业来说,目前集团的投资重点是什么?
刘宏杰:东浩兰生集团旗下虽有大量经营性单位,但简单再生产的重复投入模式难以带来突破性的业绩增长,最多只是购买仓库、办公楼等。根据2015年集团的管理投资计划,投资重点将主要集中于信息化投入和品牌投入。
首先,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流程的改进,将各类业务的复杂流程固化为标准格式,改变过去录入等低级的财务工作,极大地节省管理费用。服务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没有制造业强,依赖人工的比例大,很难标准化,这对财务管理造成一定的挑战。
其次,推动产品创新,尤其是服务产品的创新,例如自办会展项目;目前外服公司也开拓了薪酬代发、福利咨询等新型服务产品,信息化建设无疑为产品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不过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是一个中长期项目,而产品创新也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
第三,推动模式创新。这离不开流程改进和产品创新作为基础。
服务贸易的金融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传统外贸行业欲实现突破性发展,必须与金融挂钩,贸易不利用好金融工具,几乎难以发展。就目前来看,供应链金融将是未来集团发展的重点,实现业务与金融的结合。
阿里巴巴旗下的一达通,与东浩新贸易公司提供的报关报税等跨境业务类似,但一达通全线上业务使得业务处理更加高效简便,由客户输入订单而不是财务人员,包括收付款等,直接打通了业务端到财务端,保证了真实性,也不需要人工复核等工作;其次,平台服务不收取任何费用,并为供应链相关企业提供贷款。在去年整体外贸行业下滑的背景下,一达通业务量却实现成倍增长。这对我们也是极大的启发,必须走“互联网+”的道路,信息化建设无疑将直接推动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
《上海国资》:目前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刘宏杰:实际上,从过去两年的投资情况来看,集团最大的投资领域是虹桥国家展览馆项目,目前投入了近40亿元,上海市国资委给予了部分资本金补贴。然而对于展览馆项目来说,前期项目投资的运营成本压力较大,投资周期长,收益较难短期衡量,且见效慢。
从长远来看,虽然馆展项目的利润并不高,短期内可能需要承受零回报的可能,但带动性较强,对周围地区有1:9的收入带动效应,包括酒店、旅游、交通、餐饮、房地产等。因此,对于这一类业务的投资,考核体系需要重新建立。
此外,品牌投入较大,但在财务上找不到可以对应的效益。实际上,目前大部分财务成本费用都是以生产制造业为标准制定的财务体系,针对服务贸易这类非实物投资的行业,需要重新建立一个高效的评价体系。
《上海国资》:从投资模式上,目前集团有何创新的投资方式?
刘宏杰:从投资模式上,目前集团正探索建立创投基金、产业基金等方式,推进产融结合。
我认为,创投是解决容错机制的一种更好的形式。目前针对传统产业的投资都存在追责机制,然而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只要投资标的在风险拨备和坏账准备的可承受范围下,应该可以认为是正常的投资经营活动。目前上海市对创投有补偿机制,说明在创投基金上已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容错体系。大部分产业创投基金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业领域,针对服务业的产业创投基金比较少。
未来集团的创投基金将主要围绕服务贸易产业,并实现传统业务和新业务之间的融合。例如在搭建外贸云服务的项目中,由东浩新贸易公司、新业务的团队、外部出资以及集团的部分股份参与投资,共同组建投资项目,形成利益捆绑和创业团队的激励机制,并逐渐将原有传统业务延伸到新业务中。
《上海国资》:可否介绍目前集团的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情况?
刘宏杰:截至目前,集团对财务信息化建设投入约600-700万元,包括基础设备以及下属公司向集团财务系统接口靠拢的费用。
2015年,配合集团的资产整合,财务信息化系统搭建并整合了一个核算系统,从过去分散的核算系统走向统一;其次,建立了财务分析专家系统,合理地实现各个子公司的业务系统向财务系统的对接。实际上,过去各个子公司业务系统的信息化起步比财务信息化稍晚,部分业务信息化系统未能实现全覆盖,近几年针对三大业务板块,逐渐实现分行业的统一。例如,目前人力资源的业务系统已经逐渐实现全国覆盖,并逐渐与财务系统对接;会展服务的业务系统今年也上报了国资委。
此外,今年财务信息化系统将增加一个资金管理系统的模块,主要是内部银行和资金调控的作用,实现财务、资金和OA系统的统一,尤其是移动端上的财务系统。
《上海国资》:在现金管理方面,如何有效调拨集团和子公司的资金融通?
刘宏杰:资金的授信、担保以及理财业务,是今年集团在经营规划中的重点。
东浩兰生集团的现金管理体系,涵盖授信预算、担保预算、内部借款预算和理财预算,针对贸易物流行业的特殊性,资金授信和担保业务较多,风险较大。
过去,集团的资金授信是由集团统一审批,但考虑到各行业风险不同,授信主体则是由各个子公司承担。部分新改制的公司授信额度不大,集团可提供一些体外担保。例如过去东浩新贸易公司的资金授信和担保是由集团提供平台来承担,但随着业务的逐渐成熟,新贸易公司目前自身即拥有40多亿元的授信额度,完全靠自己的市场化能力去跟银行沟通。
此外,为了实现内部资金融通,集团提出2-3年内组建财务公司。过去集团有内部借款体系,集团向下属子公司的借款以及子公司向集团借款的利息都是一样的,2015年集团为子公司提供借款2亿元,子公司向集团提供借款8亿元。未来内部借款将按照市场化水平结算,需要通过财务公司调控子公司与其他子公司的资金融通,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凸显内部银行的作用。
为了增强资金管理的功能,今年将成立专门的资金管理团队,由内部转岗和外部专业人士组成,并逐渐将财务公司作为资金管理、资金运作和资金经营的平台。
《上海国资》:从拓展融资渠道角度看,集团在创新融资方式上有哪些探索?
刘宏杰:从融资渠道看,目前集团正逐渐调整融资结构,从直接融资向间接融资的方式转变。2015年借助自贸区人民币贷款利率的优势,集团可以实现8-8.5折的利率优惠。今年预计也将搭建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
与直接融资相比,间接融资更加灵活,手续简单,周期短。2015年集团曾发行中票、2014年发行短融,今年或将探索发行公司债融资,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去年国盛集团发行可转债利率很低,值得借鉴。
《上海国资》:如何看待财务管理人员向战略决策、管理会计和价值创造者的转型?
刘宏杰:所有的管理人员都是价值创造者,只是财务比较明显。基于财务数据分析的优势,财务人员需要逐渐从基础的财务岗位向资金管理、投资决策和金融创新业务转变。
传统财务偏重于收益率、销售、利润等指标,但单纯的财务指标并不能完全衡量一个投资项目的好坏,基于服务行业前期投入大的规律更是如此。此外,对标企业的发展情况也是重要参考指标。
财务数据只能揭示60-70%的信息,财务需要与业务相结合。财务是历史数据的反映,包括核算、审计、评估等,因此目前财务人员虽然对传统业务比较了解,但对新业务尤其是“互联网+”的业务并不熟悉。集团大部分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为现有业务提供服务,包括控制风险、核算等工作。数据可以揭示规律,也有预测的功能,作为财务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学习新业务,深入了解未来趋势,才能看得更加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