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季晓南
混合所有制是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文‖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
如果混合所有制经济能够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活力和动力会有新的提升
混合所有制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是事关中国改革和发展全局的重大举措,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的关系可以用两句话描述:一句话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重大的产权制度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为企业发展进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改革红利;另一句话是,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更好地激发国有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更好地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共同发展,可以为供给侧改革提供强劲动力。因此,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在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中央企业和省市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上,明确了2016年的七项重点工作:第一,努力提升发展质量与效益;第二,积极处置“僵尸企业”;第三,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第四,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五,持续推进国际化经营;第六,强化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第七,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这七项重点工作大多直接关系到供给侧改革,深化国企国资改革也包括了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因此,新常态下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既要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也要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要通过改革促进结构性调整,通过制度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和动力。
为什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会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成为社会的热门话题?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寻找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第二,发展混合经济是对国有企业进行的重大产权制度改革。虽然围绕国企改革一直存有不同观点,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国企如果不进行重大产权制度改革,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要求的体制机制,就不可能真正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第三,强调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第四,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动力。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是要激发国企的活力和竞争力,也要调动民企的活力和创造力,通过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相互融合,实现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为什么强调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融合?因为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是创新发展的主体。在我国,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各有优势,通过融合有利于实现两种优势的互补。由于产权的属性,国有资本更容易体现国家意图,实现公共目标;民营资本则能更好适应市场竞争要求,更加充满活力。从中国国有企业的状况看,总体上,国有经济在规模、人才、资金、管理等方面更具优势,综合实力比较强,经营方面相对做得更规范,民营资本在体制机制、决策速度、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等方面大多更胜一筹,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把两者的优势融合起来,可以形成中国企业进而形成中国经济新的竞争优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改为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2015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国企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强调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指导意见》下发以后,社会上有不同的解读,很多专家认为这个文件改革力度低于预期,甚至有观点认为这个文件有些提法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相比有所倒退,其中一个依据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提法的变化,从“积极”、“加快”到“有序”再到“稳妥”。
为什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提法会有变化?原因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或者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包括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双方混合的积极性,单个有限的民营资本如何与规模巨大的国有资本融合,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双方经营管理上一系列的差异和不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如何持股等,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都想获得混合所有制的控股权。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混合所有制改革想快也很难快。
第二,《指导意见》下发前已有20多个省市出台了地方的国企改革指导意见,从地方出台的国企改革指导文件中看,普遍十分重视混合所有制改革。但一些地方国企改革指导文件存在着量化指标的倾向,如,有些地方提出到2020年混合所有制经济要达到多少比例。抓工作如果能量化最好,这便于考核,便于了解进度,但从以往国企改革的经验教训看,将十分复杂、敏感的国企改革进行量化也容易出现急于求成的问题,出现一哄而起的问题,甚至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多次强调要防止一哄而起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切忌刮风和搞运动。
第三,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我们在理论上、实践中许多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实际上,虽然混合所有制经济提法已有20多年,但国内对什么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并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到底什么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与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关的包括股权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股份制等,这些概念之间又是什么关系?目前,国内理论界、企业界对这些混合所有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关系的认识都不太一致。
从混合的界定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出发,可以这样理解,混合所有制的本质是不同所有制资本之间的融合,混合所有制的属性是公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的融合,因为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和内在要求;混合所有制的重点是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融合,因为国有资本是公有资本的主要部分,而民营资本在中国占越来越重的比例。经常有人将混合所有制与股份制混为一谈,应该说,这个看法是不准确的,因为两种不同所有制资本的融合,肯定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但资本组织形式可以是股份制,也可以是公司制,只有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的是股份制时,混合所有制与股份制才是可以混用的。
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既要突出问题导向,也要讲究务求实效。混合所有制改革提法的变化表明,决策层对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认识在逐步深化,但是,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没有变,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到2020年要取得积极进展这一目标没有变,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态度要积极,步子要稳妥这一态度没有变。把中央关于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法的变化解读为国企改革的倒退,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没有考虑到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作为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总文件,《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大集团公司的公司制改革力度,着力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创造条件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指导意见》下发以后,推进国企整体上市引起社会关注。
什么是整体上市?所谓整体上市,一般是指一个企业的集团公司的全部资产或者绝大部分资产进入上市公司不留存续企业的改制方式。如果集团公司有多个主业,某一个主业的全部资产进入上市公司,一般称为主业资产上市。
为什么要着力推进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推进整体上市的意义至少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整体上市是国企股份制改革的重要方向;第二,整体上市是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一个重要形式;第三,整体上市有利于较好解决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的体制机制弊端,比如政企不分、所有权经营权不分等。
党的十五大强调国有企业推进股份制的重要意义,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股份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2003年到2014年,中央企业及子公司股份制改革面由30%提高到85%;截至2014年末,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达1075家。其中,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有380家左右。应该说,十五大以来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国有资产的证券化程度有了大幅提高,但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离市场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分析其原因,根本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国有企业的集团公司基本还是独资的,没有实现整体上市;另一个方面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
国企整体上市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什么关系?第一,整体上市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都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特有现象,也都是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第二,国企实现整体上市首先必须进行股份制改革,整体上市肯定是股份制企业;第三,国企整体上市后必然会有其他资本持有股票,因此,整体上市肯定属于混合所有制企业。考虑到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整体上市是大型企业的普遍采用的资本组织形式,因此,要着力推进整体上市。当然,这并不排斥发展其他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推进国企整体上市也有一些复杂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大量低效、无效国有资产如何剥离?二是大量富余员工如何安置?三是国企背负的沉重历史遗留问题怎么解决?四是谁代表国家直接持有整体上市公司的股份?五是如何减持国有股等。
从这些年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实践看,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仅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是不够的,还要调整优化产权结构,使国有企业整体上市后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如果国有企业整体上市了,但持股比例很高,形成了社会上经常议论的“一股独大”问题。那么,对解决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的作用不大,中小股东缺少必要的话语权也难以形成有效的制衡和完善公司治理。整体上市后的股权结构,既要体现国有大股东的权益,也要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人和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当然,减持国有股也要从资本市场的实际和国企改革的进程出发。
推进整体上市和发展混合经济,都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都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无论是推进整体上市还是发展混合经济都面临着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闯险滩的精神坚定不移深化国企改革,以进一步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为更好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更好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