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松, 周晓东, 童 华, 吴卫兵
(1. 武汉大学 测试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2; 2. 武汉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湖北 武汉 430072)
发挥分析测试中心优势建设校级大型仪器共享平台
冯雪松1, 周晓东1, 童华1, 吴卫兵2
(1. 武汉大学 测试中心, 湖北 武汉430072; 2. 武汉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湖北 武汉430072)
分析了武汉大学及当前我国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总结了武汉大学测试中心通过设备引进、信息化管理、奖励措施、提高人员专业素质、教学培训等举措,建设校级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实现资源高利用率。
大型仪器; 共享平台; 利用率
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是用于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的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技术基础和重要手段。随着高校大型仪器设备规模持续增长,覆盖领域不断拓展、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日益显现。仪器设备在高校的教学科研中起着基础支撑的作用,是高校的优质资源,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发展高科技的重要标志[1-2]。但同时,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共享水平不高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部分仪器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对科技创新的服务和支撑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培养专业的仪器设备技术人员方面缺乏投入等。因此改革管理体制,在运行机制上统筹解决、建设大型仪器共享平台迫在眉睫[3-7]。
近年,武汉大学在理工科各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快速发展,完成了一大批与世界前沿接轨的科研成果,获得包括“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千余项国家级项目的资助。与之相关的大型仪器设备是重要基础支撑条件之一。通过前期“985工程”“211工程”等的建设,大型仪器设备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初步建成了大型仪器设备公共服务体系,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8]。但由于我校对测试需求大的学科分散在不同的院系,经费获取的来源各异,在仪器引进中缺乏全局观和系统性,小型常规仪器购置易重复,大型设备局限于各二级单位和课题组的财力而购置不足,尤其是高端设备的引进落后于国内高校,甚至本地区同级别院校的水平和规模,在设备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也亟待完善和优化[9]。因此,学科交叉型综合研究的大型仪器设备需求仍十分突出。此外,现有大型仪器设备的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使用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现有大型仪器设备的物质条件、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
分析测试中心是大型仪器组成的科技基础及条件平台,作为校级平台的分析测试中心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并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其“专管公用”模式为高校大型仪器公共平台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开局,使大型仪器资源共享成为可能[10]。鉴于此,近年来测试中心努力加强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包括关键大型仪器设备引进、建立数字信息化管理模式[11]、提供奖励用户措施,引导高水平的科研创新、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开展多方位教学培训服务,促进开放共享。
近几年,测试中心特别注重发展多学科领域的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学科交叉型综合研究的大型仪器设备。在我校,与分析测试有关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呈现多元化和高度交叉的特点,在化学、生物、物理、环境、医学、药学、动机、口腔、印刷与包装、科技考古、文物保护,甚至土建和水利水电等相关院系均有相应的需求,相应的研究对象也种类繁多。测试中心“专管公用” 的管理模式使其设备完好率、质量管理水平、仪器使用效率以及服务学科覆盖率均处较高水平,但原有的规模和仪器配置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现实需要,尤其在合校以后,工科与医学的成分大比例提高,在测试服务功能上,亟待由理科基础研究服务型向理、工、农、医等多学科全方位服务型转变,以形成测试功能强大、学科服务面宽、学科交叉整合能力强的跨学科开放共享型分析测试平台。积极向学校争取经费,利用“985工程”平台建设及财政部中央高校修购计划经费,约2 000万元,新引进包括分析型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飞行时间质谱仪等7台套大型分析仪器,显著加强分析测试能力,加宽学科服务面。至此,测试中心目前已拥有20多台套、价值将近4 000万元的大型仪器。
3.1加强大型仪器监管,保证完好率,提高使用率
由学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为每台上网仪器安装实时监控装置,实现全平台大型仪器的互联互通;全面地了解仪器的运行状况以及仪器的使用效率。
完善分析测试硬件服务体系,多方筹措经费,获批“985工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示范项目一项,用于仪器硬件改造和维修。
牢固树立“校内优先 服务第一”的观念。积极开展分析测试技术研究,用足仪器原有功能,开发新的功能。对发生故障的仪器及时维修,24小时内制订维修方案,精心维护仪器设备,保证仪器完好率,提高仪器利用率。
3.2信息化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校级平台的作用,全面提升对教学科研的支撑作用,积极配合学校推行实验室测试开放基金的运行,延长开放时间,采用全预约、全透明的方式,研究生自主上机与无人值守门禁制度相配合,对热门仪器逐步实现24小时开放。发挥辐射效应,将测试中心计量保证体系,特别是仪器校准方法和制度推介到兄弟院系实验室,实现全校范围内的仪器管理和使用水平的提高。
加强测试中心信息化建设,建设校级域名的测试中心网站。搭建统一的网络管理平台,实现科研设施与仪器配置、管理、服务、监督、评价的全链条有机衔接。建立网上预约与查询系统,实现样品测试服务流程的网络化、信息和价格的透明化,减少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样品检测周期。建立与服务对象的交互联系,介绍高级分析功能、解答分析中出现的问题、切入服务对象的研究领域,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3.3提供奖励措施,引导高水平的科研创新
颁布奖励措施,鼓励全校教职工及学生利用本中心仪器设备进行科学研究,对分析测试量大的课题组实行测试费用的减免,对在中心测试结果基础上发表的高水平文章予以机时奖励。
3.4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专业素质
高校引入实验室资质认定,可以使得体系更加规范,品牌效应明显,规范了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能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和法律责任,实时记录检测过程,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并进行改正;数据可溯源,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因此,作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更加注重对专职技术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不断提高仪器管理和服务水平,提高分析测试的业务能力和应用水平,建立新方法,拓展应用领域。每年派出人员参加计量认证培训,大部分教职工已获得内审员证。严格按照质量体系要求管理,使得质量体系保持良好运行。
3.5开展多方位教学培训服务,提高中心开放度
近年来,随着学校对测试中心支持力度的加强,中心在仪器测试设备和环境条件保障上有了较大提高,学校的核心工作包括教学和科研两翼,相应,按学校的要求,测试中心既肩负人才培养,又担当科研支撑的重任,如何将二者很好结合,又能相互促进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为了顺应学校对测试中心服务功能提升的要求,加大中心开放力度,进一步体现测试中心作为教学科研服务平台的重要作用,注重优质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中心开展以武汉大学校内用户为对象的多方位教学培训工作。根据武汉大学测试中心的人员结构特点,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比例高,师资力量强,有条件大力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培训。
另外,武大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武汉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十二五”建设规划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要求能自主上机操作的用户最多接近45%,而只要求送样测试的用户仅25%。这说明师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简单样品测试了。此外,研究生最清楚自己的科研课题和实验需求,他们可以真正将具体的科研问题和背景与测试结果结合,以获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这一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仪器分析的专业技能,拿证取得资格利于就业,另一方面提高了测试中心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培养和筛选了一大批熟悉各类测试功能,能将其专业研究工作的具体内容与测试方法高度结合的潜在用户;培养和筛选了一批有自主上机能力、能代表不同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和特殊性的高层次用户,既提高了测试内容与具体科研的结合度、提升测试工作的水平,又有效提高了仪器的使用效率。
今后拟在以上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校申请3到4门通识课,扩大培训范围,形成不同梯度,完善培训教学体系。
本着加强武汉大学各相关学科科研人员和学生对测试中心测试能力的认识,了解各型分析仪器设备的功能、性能和业务范围,使之与科研实际需要挂钩,更好地实现用户和测试中心的沟通和衔接,促进科研水平提升的目的,科学安排培训内容,采取灵活培训形式,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开展3种培训模式:上机培训(学会自主上机)、用户培训(学会仪器基本原理、掌握仪器功能,在仪器负责人监督下操作仪器)、科普培训(结合生活中的热点进行实际样品的测试演示和结果展示)。测试中心培训工作由中心主任总体负责,主管测试工作的副主任具体组织,检测一室、二室主任协助,安排各仪器管理人员具体执行,保证培训过程的顺利进行和产生良好的实际效果。
(1) 人才队伍的稳定问题。由于多重领导,编制、岗位、职称等直接关系到个人发展前途的问题一直没有理顺,作为大型仪器直接使用的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被纳入学校教辅系列,地位尴尬,待遇相对偏低,导致人才队伍不够稳定,出现年龄断层。
(2) 部分工作量难以体现的问题。学校分析测试中心,尤其对计量认证单位来说,分析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为了维持校准状态和认证的资质,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在考核工作量、岗位津贴和职称评定时,这些工作无法量化,不能将开放共享、维护和运行质量体系的工作体现在评价标准中。
通过开放共享平台建设,使测试中心在软硬件建设上得到长足发展,成为为学校理、工、医等学科科研和教学提供优质、高效、综合性测试服务的开放公共服务平台和广大教师及高层次人才利用大型仪器开展科研工作的跨学科开放基地以及对校内、外进行分析测试服务的窗口。实现物尽其用,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服务周期,使分析仪器设备的使用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掘。从我校近年通过共享平台获得基础数据发表的高影响因子的论文数量及获奖情况可以看出,测试中心作为校级大型仪器共享平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会继续努力,完善共享机制。
References)
[1] 闻星火,郭英姿,魏婧,等.高效大型仪器共享系统建设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5.
[2] 蔡兵,刘姝伶,尹玲娜,等.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259-263.
[3] 左玉生,林俐,孟正大,等.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共享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211-213.
[4] 刘婷婷,曹萍,张孝良.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平台建设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283-286.
[5] 丁爱侠,郑春龙. 促进高校大型仪器管理共享的“三分管理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0(9):91-94.
[6] 彭洁,田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使用率统计分析及建议[J].现代仪器,2007(2):55-58.
[7] 周腾蛟,史宝中,王传银.高校大型仪器共享体系的构建设计[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88-191.
[8] 闻星火,黄乐,王琦.探究大型仪器共享之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8(10):90-91.
[9] 高静,顾文彬,孙文明,等.谈高校大型仪器开放共享体系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60-62.
[10] 马汉达,宋元书,丁勤林.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9):99-101.
[11] 宣瑛,雷建兰,雷群芳.高校大型仪器共享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进展[J].科教文汇,2014(9):182-183.
Taking advantage of analysis and testing center to establish university sharing platform for large-scale instruments
Feng Xuesong1, Zhou Xiaodong1, Tong Hua1, Wu Weibing2
(1. Analysis and Testing Center,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2. Laboratory and Equipment Management Depart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ommon existing problems in large-scale valuable instrument management in Wuhan University and in China as well,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university large-scale instrument sharing platform by Analysis and Testing Center of Wuhan University through equipment importing,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implementing reward mechanism,improving personnel skill and training so as to improve large-scale instrument working efficiency and fulfill the high utilization ratio of the resources.
large-scale instrument; sharing platform; utilization ratio
10.16791/j.cnki.sjg.2016.09.065
2016-06-01
冯雪松(1968—)女,湖北武汉,硕士,实验师,主要从事仪器分析及实验室管理工作.
E-mail:xsfeng@whu.edu.cn
G482
A
1002-4956(2016)9-02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