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程龙:返乡青年的碰壁与摸索

2016-04-13 16:50曾雅旋
海峡旅游 2016年3期
关键词:碧山民艺竹编

曾雅旋

♂汪程龙

碧山人,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 2014年初回到碧山,联合村中胡建新、姚立兰等老人协会成员,成立黟县云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及碧山青年公社,以“乡村体验游”的角度来做古建筑保护、民艺、曲艺方面的延续和传承。

与中国多数农村一样,几年前的碧山几乎见不到青壮年,老人小孩留守,村落空心化。尽管当地政府曾经发文鼓励青年返乡建设,尽管农村文化保育的观念已经为越来越多有志青年了解与认同,放弃在城市的机会回到乡村发展,仍旧是个有难度的人生决定。而即便回到了乡村,路怎么走,如何以商业实现理想,又是一个接一个的难题。汪程龙是碧山返乡青年的代表,在四处碰壁之后,他逐步摸索出一条从“乡村民俗文化体验游”切入、破局建设的路子。他的碰壁与他的摸索,对于与他一样欲返乡建设的青年,都极有价值。

几年前一次前往台湾的考察,汪程龙看到台湾在传统文化保育上的诸多成果,以及这其中的商机。他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返回碧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反哺故乡乡民。2013年底,他得知碧山名贤堂祠堂面临倒塌的消息,回想起身为祠堂看门人的爷爷与自己的年少时光,决定返回家乡。

他成立了黟县云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碧山及周边开发一系列项目:在宠潭和西递潭口种植草药黄蜀葵;租下枧溪山陇里10亩阶梯田养殖石鸡;在山间密林里圈拉起铁丝养山羊;选中漳河沿岸黟县最大最多的摩崖石刻、瞄准了枕山临水的半山村、圈定了以枧溪水库为核心的十里漳河峡谷进行生态保护和民宿开发……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仅半年,云门文化就四处碰壁、几陷绝境:山羊病死;黄蜀葵卖价不敷人工成本;水库民宿投入了200万,建到一半,被告知地块位处水源保护地,不得开发;山鸡养殖还没起步就因缺乏资金与技术,合伙者走人,赔了大量租金……这些尝试几乎耗尽了汪程龙全部的积蓄。他准备放弃了,但是,不甘心。

2015年,他走访村庄,拜访乡建专家,思考一年多,云门文化重新上路,把民艺、曲艺、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为方向,并打造出以此为内容的“乡村民俗文化体验游”。

汪程龙邀请碧山村的蔑匠参与现场表演,并且可以贩售自制竹编品

蔑匠的工具。

所谓乡村民俗文化体验,体验的无非就是农村的生活。 “农村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繁体的‘农字,上面是曲,下面是辰,曲是音符,辰指贝壳做成的工具。农村生活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唱。” 他重组了原碧山黄梅戏民间戏团,这个剧团成立于80年代,最老的团长吴兴伯已是88岁高龄。他意在恢复当地发达的民间手工艺传统,拜访篾匠,说服他们为游客进行技艺展演,同时可以现场贩售自制竹编。他找了5家可以制作白叶粿的农户,把这种传统食物的制作过程,变成提供给游客的参与式体验项目。于是,云门文化的一个基本的旅游产品成型了:游客听黄梅戏、学黄梅戏,学着做做传统竹编,做做白叶粿,采采桑种种田,竟然收到了不错的市场反馈。几场活动办下来,一共接待126人,收入的2万多元,扣除成本,1万6千元返给农户,此外,5家民宿农户每家收入2000元,黄梅戏团收入4000元,竹编匠收入2000元。尽管这只是开始,还远谈不上盈利,但这是能够从一开始就作用于当地人经济与生活的可持续的产品。汪程龙下一步打算抢救、整理碧山村农谚、民歌、童谣,同时正开发些伴手礼,如云门碧山喜饼,再开一家以民艺为亮点的青旅。2015年,云门做了“稻草人艺术展”,展出了竹编、木编木雕、藤编等传统手工艺品,这也带来了一定的收入,而黄梅戏团已经演出34场,还接到了外地的演出邀请。汪程龙说,“我想用商业手段来实现文化的可持续性,文化如果没有商业支撑,持续不了。”

如今,汪程龙正将承租下来的名贤堂进行修缮改造,他放弃了早前做书画院的设想,而是选择通过网络众筹的方式,将这里变成“民艺博物馆”,这个祠堂博物馆将包括民艺学习、曲艺表演、阅览休闲、文创产品、展览放映等五大功能。

猜你喜欢
碧山民艺竹编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艺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柳宗悦民艺思想中的“数理”观
夜来碧山书院练字抒怀
略论柳宗悦“民艺”理论及思想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的策略
碧山春寒(七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