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建构

2016-04-12 03:13张志雄
中国德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教育者话语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的建构必须以创新动力为基础,通过转变话语思维,塑造话语空间;创设话语情境,优化话语表达;重视网络媒介,尊重话语主体等路径,形成新的话语范式,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话语。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达成“立德树人”任务的本质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千年期盼之“中国梦”的国家战略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的建构,重在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也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的

基本要素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关键在于解决“说什么”“怎么说”和“谁来说”这三个问题:“说什么”指向话语建构的内容,“怎么说”指向话语呈现的方式,“谁来说”指向话语主体的设置。话语内容、话语方式和话语主体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的基本要素。

(一)话语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的基础

话语内容是思想理论的外化,是对思想理论在历史、现实、未来三个逻辑维度的内容选择。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价值认同的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支撑,是传统文化、改革实践和未来发展指向的价值观的提炼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内容设置指明了方向:一是要从历史的向度来把握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积淀和价值诉求,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内容的思想性、历史性和文化性。二是要从现实的维度来把握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失落和价值实践,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内容的学脉。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正是对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的回应和解读。三是要从未来发展的指向来把握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类共性和价值蓝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指导了当代人,还从人类共同体的视角规划了未来社会发展的价值理想,这要求话语内容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内在一致性。

(二)话语方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的关键

话语方式即“话术”,既表现为在什么时间点、对什么样的话语客体讲话,也表现为如何通过一定的规则将话语内容表述得更为学生所乐于接受和践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的建构中,一是要注意选词造句的合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新成果新概括新总结,在遣词造句中要遵循正当性、准确性和向上性的原则,用既严肃庄重又接地气、大众化而非“嬉皮话”的词句表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正能量。二是要注意话语结构的严谨性。从国家到社会再到个人,意味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是一种系统化的表述结构,这就要求在话语表达时注意结构性,比如不能用国家层面的话语来阐述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也是为什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价值目标,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价值准则的缘故。三是要注意话语表达的层次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价值凝聚,教育者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按照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来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思想内涵,从而增强学生的思想认同。

(三)话语主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的核心

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媒介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环境。其中,教育主体是课堂的主要发声者,是教育环境中最核心的因素,往往都由教育者来承担。事实上,无论是教育者或是受教育者,都具有话语表达诉求和话语创新愿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主体应该同时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方面,教育者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必须保证其话语的主导权,并用站得住脚的观点、凝神聚气的内容、言近旨远的话语让学生听得进去、乐于去做。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话语共性和张力,尊重并给予受教育者发声机会,并从受教育者的思想观点表达中了解其思想动态、精神需要和发展需求,积极通过对话的方式来进行释疑解惑,从而形成价值共识,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空间,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建构中的核心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的

时空境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的建构,需要考量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更要结合中国当下发展的实践,形成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关怀。为此,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的实践中,必须审视话语建构的时空境遇。

(一)直面复杂多样的话语空间

我们当下这个时代存在着两难的处境:既有“本禹志愿服务队”“郭明义爱心团队”等服务社会的浓浓爱心,也有物质至上、肆意炫耀的空空灵魂;既有脚踏实地、扎根基层的奉献情怀,也有思想迷茫、精神空虚的价值迷失。同时,社会转型的急速演进,又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利益矛盾,致使人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的局面。在这复杂多样的社会处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为人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价值引领。教育话语空间呈现出了传统与现代交织、西方与东方交融、现实与网络交叉的多样性特征,如何在应对非主流话语挑战的过程中,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的优势地位,是教育者必须深刻思考的现实问题,并直接决定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

(二)坚持正确理性的话语表达

教育话语的建构中,话语表达问题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由十二个词汇组成,是对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构建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高度理论概括,蕴含了深刻的政治哲学和智慧。很多学生理论水平不深、认知能力不强,假如教育者不采用较为直观的、简洁的话语表达方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抵触等问题。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般是通过主流媒体渠道、正规教育文件等形式在社会、学校中宣传,这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本身的话语表达就不太具有通俗化、大众化、生活化色彩,不太符合一般青少年的话语接受习惯。正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内容的理论特性与学生接受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阻隔,教育者们更应该注意教育话语表达的正确性和严谨性,否则很有可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一种理想化而非现实的境地。

(三)弥补话语主体“人”的缺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活动,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不仅在理论层面有相应的规则,在实践层面也有着特殊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就意味着在教育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然而,随着工具理性的日益崛起和道德理性的日渐式微,教育中的“人”往往不是一种目的性的存在,而变成了一种工具性的手段。因此,才出现了教育中“人”的缺席。教育无法满足人的情感、精神、表达等主体性价值,处于一种“无人”的状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的

路径选择

教育话语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的关键。权威的话语内容在建构过程中会受到外部的社会结构变化和内部的话语自身要素的双重影响。其中,外因是话语创新的助推力,内因是话语创新的源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的建构必须以创新动力为基础,通过转变话语思维,塑造话语空间;创设话语情境,优化话语表达;重视网络媒介,尊重话语主体等路径,形成新的话语范式,打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话语。

(一)转变话语思维,塑造话语空间

一种话语体系之所以能够获得受众的理解、接受和认同,塑造出属于话语体系本身的话语空间,归根结底在于它满足了受众的精神发展需求和思想接受方式,实现了话语与受众思想上的价值共鸣。例如,美国把所谓的“普世价值”与电影、体育比赛、快餐等载体相融合,从而进行话语的传递和渗透,效果可观。面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所处空间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教育者们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中转变话语思维,改变原本单向化的书本宣传思维,变单纯的宣传为多种方式的传播,充分利用手机端、互联网、书刊报纸等载体,可以用动画、微电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生动鲜活的方式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同时,要将“重灌输”思维转化为“善引导”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在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家教家风建设等活动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实践引导,与原本的课堂理论灌输相比,更具有亲和力和感召力,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旨,进而在增强价值共识时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空间。

(二)创设话语情境,优化话语表达

人可以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会塑造人。话语只有生成意义空间和精神价值才能更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同,这就需要教育者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环境来创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情境。从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实现话语表达与学生群体话语方式的对接,方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比如,“诚信”的内涵解读,可以从学生学习、生活中不诚信的行为切入,运用不诚信行为的案例来分析其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到诚信的内涵、意义和价值。当然,在话语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文化方向,针对一部分学生存在的思想困惑和精神匮乏的情形,可以用生动的历史实践、典型的榜样力量、积极的文化精神进行引导,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同时,还可以发挥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和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第二课堂的作用,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结合情境进行话语教育,让学生体验、领悟先辈们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力量,促进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知、真懂、真信。

(三)重视网络媒介,尊重话语主体

随着网络媒介地位的崛起,当下社会逐渐成为一个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网络化社交媒介主导的“微时代”,这一时代的开启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但同时,网络上也会夹杂着一些腐朽、庸俗的负能量信息,正出现抢占主流话语教育阵地的趋势。因此,教育者必须深入研究网络德育的相关课题,建构符合网络社会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并运用网络媒介技术,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譬如,在诠释“法治”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时,就可以着眼于学生在媒体生活中乐于评论和表达观点的现象,强调网络空间要有法律规则的约束;同时引入十八大以来我国“既打老虎又拍苍蝇”的反腐风暴,甄选典型贪官因为贪赃枉法、谋取私利,被绳之以法的案例,改变学生心中所谓“刑不上大夫”的错误观点,从而深刻理解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和实践,推动其法治精神的树立。另外,还要看到网络“微时代”背景下社会话语权力去中心化的情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始终尊重学生的话语主体地位,创设学生的话语表达平台,维护学生的话语权力,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张志雄,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刁佳慧

猜你喜欢
教育者话语建构
画与理
品读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