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德育对象问题

2016-04-12 03:12吴林龙
中国德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对象个体阶段

如果个体无法实现自己的天赋、潜能和才华的发展,就会失去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国家和社会也会失去活力;同时,如果个体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的要求,那么国家和社会也无法实现稳定和发展。

做好德育实践活动,首先必须清楚对象。目前看来,对于德育对象具体问题的关注并不缺乏,但却鲜有对德育对象问题本身概念化、根源化、规律化的思考。本质上来讲,人们之所以开展德育实践,主要是因为德育对象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想要读懂对象,促进对象发展,就要对德育对象问题的实质、根源及演化等有清楚的了解和把握。这样既能形成关于德育对象问题的理论认识,也能为分析和矫正德育对象的问题提供确切的指导。

一、德育对象问题的实质

在日常话语中,人们经常会谈到学生个体发展问题、课堂纪律问题、早恋问题、人际交往问题、道德品质问题等。那么,到底该如何理解德育对象的这些问题呢?从语义分析的角度看,人们所说的德育对象的问题往往是指他们没有达到某种预期的理想状态。比如个体发展问题,可能是说学生发展过程中遇到困惑;课堂纪律问题,可能是说学生纪律涣散;人际交往问题,可能是说学生有交往障碍,或是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这就是先潜在地预设了理想状态,而德育对象没有达到所指事物的理想状态而形成的一些困难或偏差,就成了问题。而从语义所指的角度,我们并没有澄明德育对象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分析德育对象问题的实质,最为根本的就是从整体上而不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来厘定德育对象应达到的理想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而可以反过来揭示德育对象问题的实质。

那么,德育工作的根本追求是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把握追求的内容,但本质就是促进个体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与德育工作根本追求相符合的理想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德育对象在生活学习和成长发展过程中具有的或表现的不利于自身良好思想品德或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因素、情形或状态等就都属于德育对象问题的范畴。值得追问的是,德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或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呢?简单地说,是个体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形成的;具体地说,是个体在身心发展的基础上对自我、他人、国家和社会等关系及其中特定事物的心理认知、道德思考和行为表现中形成的。

除了从根本追求的角度,我们还可以从德育实践中健康成长发展的人的角度来思考德育对象问题的实质。德育实践中健康成长发展的人至少要具备两大特质:一是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二是能够满足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如果个体无法实现自己的天赋、潜能和才华的发展,就会失去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国家和社会也会失去活力;同时,如果个体无法满足国家和社会的要求,那么国家和社会也无法实现稳定和发展。因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要求个体能够遵循国家意志和社会秩序,能够在维护自己权益的过程中不侵害或懂得维护别人的权益,并自觉把国家和社会目标作为自己成长发展的目标。就是说,德育实践中健康成长发展的人既要能够实现自己个性的充分发展,也要能够满足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二者缺一不可。那么,这两方面反映了德育对象的什么问题呢?前一个问题主要表现为个体在成长发展过程中自身面临的困惑或困境,涉及到个体与自身成长发展的关系;后一个问题主要表现为个体自身的成长发展与国家和社会要求的差距问题,涉及到自我成长发展与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其实,不论是从德育追求的角度,还是德育对象的健康成长发展的角度,二者都是一致的。因为个体思想品德或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就是个体在生理发展的基础上对自我、他人、国家和社会等关系及其中特定事物的心理认知、道德欲求和行为表现中形成的。基于以上,德育对象的问题可以界定为个体在处理关于自我、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及其中特定事物而表现出的自身成长发展的困惑,或与国家和社会要求的差距。

二、德育对象问题的根源

任何问题都是自己的根源,德育对象的问题也是如此。这种根源与德育对象本身有关,也与外在的环境有关。澄明德育对象问题的根源,有利于认识到问题在德育实践中的地位和意义。总体上看,德育对象的问题根源于自我建构、社会建构和二者的相互建构。

首先,德育对象的问题根源于自我建构,是他们自身成长发展的问题。德育对象处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对自我、他人、社会和国家及其中特定事物的事实和价值认识方面,往往表现出一定的未成熟性。在这样的情形下,个体就会被事物表面所迷惑,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会形成一些错误的认识和行为。例如,德育对象的人生困惑问题。如果他们的认识能力和生活经验不足,思考人生时就会产生困惑。很多人都从消极的角度来认识德育对象的问题,以为问题的存在就是个体某些方面的不足导致的,其实还是个体成长发展的阶段性产物。德育问题往往与个体的生理发展阶段及状态、心理发展水平及能力、行为发展过程及特点等密切相关。因此,这就启发我们,不仅要从个体发展不足的消极视角认识德育对象的问题,还要善于从积极视角认识问题,要善于分析特定问题中蕴含的积极成长发展的因素和阶段成果。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容易接纳德育对象的问题,也有利于通过对积极成长发展因素的分析找到问题的转化及矫正策略。

其次,德育对象的问题根源于社会建构。这里的社会建构主要是通过社会主流话语实现的。德育对象存在哪些问题,虽然与自身的成长发展有关,但也是社会主流话语评判的结果。这种主流话语是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评判,是占支配地位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反映,是国家意志和社会要求的集中体现。德育对象是处于成长过程中的社会成员,国家和社会历来都十分重视和关注他们的成长发展,必然会接受主流话语的评价和约束。当德育对象的成长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预期存在差距时,社会的主流话语就会指出德育对象的问题。社会主流话语的运行有着非常精致的逻辑,家长、教师、用人单位和媒体都是这种主流话语的发言人。“在一个团体和社会中,有一套人们共同的流行语言和词汇,人们都用这一套词汇来思考和交流。在这一套流行的语汇中,包含有一种共同的思维方式。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这一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把现实中发生的事变归于自己的已有的、既定的思路中,从而得出相同的结论。”[1]德育对象的问题就是这些社会主体以社会主流价值认定的,德育工作也正是以这种主流话语建构的问题为运行根据,把德育对象培养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这就要求这些社会主体在德育对象认定问题的过程中吃透国家和社会的主流价值,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与学习,做到遵循国家和社会要求。

第三,德育对象的问题还根源于个体自我与社会的双向建构。德育对象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不仅受到个体自身,还会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风俗习惯、文化氛围和时代特征等方面的影响。例如,有些本来不自卑的学生,由于受到老师或父母的批评打击,结果可能一蹶不振、自暴自弃。当然,德育对象也不是完全被动接受社会的评价,他们也会以自身的积极表现重塑社会形象或使社会主流话语调整对他们问题的认定。例如,90后大学生积极展现出的奉献、参与和担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关于他们责任感差的印象。另外,德育对象自身成长发展的困惑问题虽不是与国家和社会要求的差距直接相关的问题,但也会成为社会主流话语内容。例如,我国权威文件中就概括了“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2]

三、德育对象问题的演化

德育对象问题的根源决定了抽象概括不同阶段问题演化的背景及趋势,理解德育对象问题的演化规律,对于我们分析把握和解决德育对象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阶段是以适应顺从为背景的问题呈现阶段。这阶段个体开始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从以游戏玩耍为主导的活动到以知识学习为主导的活动,他们被要求遵守学校的纪律规范,养成基本的文明习惯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是个体成长发展的现实内容,也是国家和社会对个体成长发展的要求。如果不能够适应学校的生活学习,个体的成长发展就会呈现出一些困境或产生与学校(国家)教育要求的差距。比如生活自理能力差、文明习惯缺失、纪律约束薄弱、行为拖沓散漫、甚至学业分化等。

初中阶段是以自我觉醒为背景的问题呈现阶段。这阶段个体开始由对生活学习的顺从和适应逐渐转入自我觉醒的状态。随着个体成长发展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一方面个体认识和处理自我、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及其中特定事物的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也为国家和社会对个体的成长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提供了新的参照;另一方面自我觉醒过程中认知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尚未发展成熟,容易导致自我困惑。初中阶段的德育问题往往表现为情绪焦虑偏激、生活烦恼增加、叛逆问题涌现、违规违纪频发、人际交往困惑等,这都是在个体自我觉醒的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成长发展困惑,或是这种自我觉醒与国家和社会要求的差距。

高中阶段是以主动发展为背景的问题呈现阶段。这阶段个体认知能力比初中阶段有了更深入的发展,思维能力、生活经验和知识视野都增强很多。在这种发展的基础上,高中阶段的个体进入了自身内在成长和外在要求相结合的发展阶段。与初中阶段的自我觉醒状态不同,高中阶段不仅是在人际层面上,更主要是在发展自我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修养的层面上意识到自我发展的需要并形成主动发展自我的自觉性。比如,高中学生常见的学习态度问题、男女交往问题、责任缺失问题、浮躁焦虑问题和理想迷茫问题等,都是个体自身无法主动实现自己的成长发展而形成的困惑;或个体无法达到国家和社会的要求而产生的差距。

大学阶段是以专业成材为背景的问题呈现阶段。这个阶段之所以呈现这个特点,一是因为个体从高中的主动发展状态进入大学阶段,成长发展的内容、目标和任务就是成为专门人才;二是因为国家和社会一般会直接以个体是否成为专门人才,是否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来衡量个体是否存在问题;三是因为“大学低年级的学习方法的转换问题、自由时间的管理问题、人际交往的困惑问题等;大学中年级的理想目标的迷失问题、学习时间的浪费问题、恋爱择友的标准问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轻视问题等;大学高年级的发展取向的重智轻德问题、目标追求的摇摆问题,就业择业的诚信问题,求职时的心理焦虑和迷茫问题等。”[3]这些典型问题主要是个体在进行专业学习和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过程中呈现的,因而我们要以个体专业成材为背景来分析和转化个体大学阶段成长发展的问题。

这启发我们:把握德育对象的问题,一定要善于分析问题呈现的学段背景及不同问题背景的动态转换,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把握个体自身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建构个体成长发展与国家、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差距问题;才能结合新状况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个体成长发展的新要求。

总之,无论是德育的根本追求,还是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发展,都需要关注德育对象处理关于自我、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及其中特定事物而表现出的自身成长发展的困惑,或与国家和社会要求的差距。我们的德育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对象问题,对象的问题状况及其解决程度检验着德育的实际效果。为了让个体达到国家和社会要求的成长发展水平,就得关注个体自身成长发展的困惑,就得关注个体品德行为与国家、社会要求的距离。因而我们呼吁德育实践者必须树立对象的问题意识,在充分把握对象问题的内涵、根源和演化规律的基础上,专注于德育对象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进而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75.

[2]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1).

[3]吴林龙,王立仁.大学生问题教育的理性规约[M].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15.

【吴林龙,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责任编辑/刁佳慧

猜你喜欢
对象个体阶段
名师成长的四个阶段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假期之后,你想成为谁?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不同的阶段 不同的方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高三未了,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