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雨 余 昊
关于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思考
——以武汉农村商业银行为例
周 雨 余 昊
“十三五”时期,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稳定国内经济环境,我国金融改革也将大力创新。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为核心,完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求,建立健全结构灵活多样的金融机构体系。在这一新形势下,银行尤其是农商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前提,完善自身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推动地方经济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实体经济 效率服务 金融
武汉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家总部在武汉的农商银行,自2009年9月改制成立以来,始终秉承“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经营理念。不断提升经营质量,严抓、狠抓风险管控,加大力度扶持小微和实体经济,加快速度带动村镇银行筹建,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致力于将优质的金融服务和特色的金融产品推向全国。
(一)宏观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农商银行开展小微金融业务。2014年3月,银监会提出了《关于2014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做好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工作。同年7月,银监会又下发了《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要求提升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此外,央行先后两次实行定向降准,这使农商银行在“支农服微”方面的资金压力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借力于这些政策支持,农商银行能够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多年来,武汉农商银行潜心支持全市小微实体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2013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马凯在视察武汉农商银行时,充分肯定了“全民付”便民服务和微贷业务。同年7月,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上,时任武汉农商银行董事长的刘必金介绍了武汉农商银行的“扫街”式服务模式,分享了渠道“四全”、服务“五专”、风险“六看”、管理“七新”,具有“八可”特色的小微信贷营销体系,精准对接小微企业金融需求的经验做法收获了与会同行的一致称赞。
(二)经济结构调整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的号角以来,伴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第一、二产业的结构调整,迅速崛起的“三农”、民生、现代服务业、新能源、新技术等产业将为农商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也正在崛起。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的新形势对农商银行建立高效低耗的服务渠道提出了要求——不断创新农商银行的融资服务模式和融资产品,以适应服务对象的需求。
近年来,武汉农商银行推出了“农易富业贷”“融城富业贷”等“富业贷”系列特色业务,创新服务“支农支小”,得到了行业认可,形成了特色品牌。截至2015年底,武汉农商银行支农、支小支持全民创业贷款余额和净增额均位居全市第一。其中,涉农贷款余额471.6万元,占全行各项贷款49.31%;中小微贷款余额466.9亿元,占全行各项贷款48.87%。武汉农商银行支持小微企业余额、净增额已连续5年在全市同行中排名第一。
(三)城镇化进程加快
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城市经济信息、资金和技术将向农村加速传递。这在一般加工企业对农村乡镇企业的辐射上尤为明显。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推动农村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一大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产权明晰的优秀民营企业和中小股份制企业都将成为农商银行的优质信贷对象。
此外,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中,作为服务城乡经济的大城市农商银行,武汉农商银行有着独特的区域、人员和网点优势。2013年3月,武汉农商银行出台了《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支持城镇化建设指导意见》,积极启动了支持城镇化建设的试点工作。其因地制宜、稳中求进,重点突出,按照“成熟一批、支持一批”的营销模式支持农村新居建设、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以及配套农业产业化升级。
(一)金融业不足以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
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现状在于金融服务的能力与水平低下,而非金融服务的意愿与理念缺失。金融服务对实体企业而言远没有到位,金融机构比起提供服务,更忙于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夹在两者之间的金融决策者,在左右为难中往往顾此失彼;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亦不容乐观。2012年以后,大多数全球经济体都面临着同一个难题——实体经济的增速远远落后于金融扩张的步伐。这就说明,金融扩张的速度已经无法拉动实体经济的发展。
尽管农村金融改革已小有成效,但改革中暴露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是盲目扩张。部分地区为实现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的监管指标,伪造资本增加信息,追求规模效应。最大的股东等同于最大的贷款户,资本金的增加全靠贷款。其次是超额授信。为稀释不良贷款率,多数农村商业银行的解决方式是对大额度贷款大量超额授信。最后是行业准入关的失守。由于不少客户经理对营销观念认识不清,不能正确判断目标市场的需求。在实际操作中,造成风险关口前移,过分偏重抵押物品的价值和变现,而做出高估或者轻视行业投向的盲目投放。由于对首要还款来源的轻视,受托支付在贷款过程中流于形式,贷后管理也基本处于真空状态。
这些问题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不良贷款的反弹压力日趋明显。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需要企业自身努力
实体企业经营难,既受到转型期大环境下经济下行和物价上涨双重压力的影响,又取决于企业经营者的个人能力与经营战略。部分中小企业起点低,管理手段粗放,信息渠道闭塞,对市场信息判断失准;企业管理水平严重落后,缺乏现代管理人才。对这样的企业,金融机构很难提供服务。由于其缺乏合理的财务体系支撑,金融机构很难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为其提供符合规定的信贷资金;也由于管理水平落后,企业难以成长,金融机构放贷的风险也在无形中增加了。
因此,破解实体经济困境,不能只依靠金融市场。即使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说法,也不应将金融市场视为解决实体经济乏力的“救世主”。
(一)定位目标市场,切实服务“三农”
尽管大多数的农商银行在当地所占市场份额充足,但在当前各大商业银行网点下沉、新型金融机构不断设立的情况下,农商银行所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为了全面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农商银行唯有扎根农村市场,发掘属于自己的优质客户。
第一,要做好市场细分。大数据时代需要银行有前瞻视角,以客户为中心,细分目标区域市场,维护目标客户关系,联结核心客户群体。在制定营销规划时,发掘切实可行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在客户方向上,全面覆盖优势目标市场;在客户结构上,巩固传统客户,发掘潜在客户,提升优质客户。第二,要完善客户档案。农商银行应对辖区各类企业客户展开摸底调查,采集基础信息并进行分类、建档,精细划分客户档次和类别。如总行级客户、支行级客户、优质基础客户、战略基础客户、有效基础客户、培育型客户和调整型客户等。第三,要巩固客户维护。针对不同客户,要实行差别化的利率管理、信贷审批管理、客户维护管理和前端风险防控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做到精细化营销。对于重点客户,应实行“名单制”管理和“一对一”营销,做好管理及营销分工;对于需要着重培养资产业务的成长型客户,按照“营销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开展不同类型的金融产品的定制服务。
(二)切实优化信贷结构
农商银行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稳定业务增长,满足实体经济合理的资金需求。在此基础上,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助力当地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第一,要优化行业结构。农商银行应将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短期经营计划中去,把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对于传统产业改造、战略新兴产业、信息产业、绿色环保及新能源产业等有较大社会影响力和正确示范引导作用的行业,应加大支持力度。第二,要优化客户结构。银行应首先明确业务发展的重点客户群体,从而执行“三个优先”。即优先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特色行业和发展前景较好的新兴行业的中小企业客户;优先支持大企业上下游的配套性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中的优势中小企业客户;优先支持生产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具有反应周期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中小企业客户。第三,要优化期限结构。农商银行应在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行业特点、资产转变周期等要素提前规划贷款期限,确保信贷周期与企业生产周期相匹配,避免人为增加企业偿债压力和贷款资金挪用的风险。
(三)强化金融服务功能,保障社会民生普惠建设
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定位农村,抢占本地消费市场,是农村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最佳选择。
农商银行应切实做好普惠民生的各项金融服务,重点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如开发针对社区登记失业人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复员转业退役军人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等对象的小额担保贷款业务,逐步扩大受众覆盖面;积极推进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的试点业务;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挖掘并提升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性消费需求;引导第三方支付服务行业规范发展,支持其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与保险业联动,发挥其社会管理功能,发展小额消费信贷保险和小额人身保险产品。
(四)完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农商银行要从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着手,切实加强信贷基础管理,不断提升自身的市场开拓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在具体操作中,应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第一,成本效益原则。要以保本点作为最低利率基准,确保合乎法规;在符合客户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合理制定利率水平。第二,风险覆盖原则。要在严格执行风险溢价覆盖成本损失的基础上,划分出不同贷款种类的利率档次。第三,区别对待原则。兼顾贷款客户的信用等级、经营状况、合作前景、贷款安全度和综合贡献度等多种因素,精细划分;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每笔贷款的利率水平,实现优质客户的利益最大化。
(周雨单位为武汉农村商业银行;余昊单位为宜昌银监分局)
[1] 郭炎兴.银行业:提高服务实体经济效率[J].中国金融家,2015(12):39-40+43.
[2] 蔡则祥,武学强.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优化配置研究[J].经济问题,2016(05):16-25.
[3] 周慕冰.关于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践与思考[J].金融监管研究,2016(02):1-10.
[4] 李连发.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基于流动性理论的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39-42+143.
[5] 张晓朴,朱太辉.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J].国际金融研究,2014(03):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