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英,孙国翠,昝金国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对青少年网瘾的家庭干预模式研究
朱桂英,孙国翠,昝金国
(山东大学,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青少年网瘾已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本文在调查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于青少年网瘾的家庭干预和综合治疗方面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旨在通过社会调查探索建构对于青少年网瘾进行家庭治疗干预的更加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同时也期望构建有益于青少年家庭教育的机制,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网瘾;家庭干预;社会工作干预模式
当今社会,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网民的数量呈现与日俱增的趋势,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4年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49亿人。互联网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另一方面,互联网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中一个被广泛关注的话题即青少年网瘾问题。早在2012年公布的《2011年中国网络青少年网瘾调查数据报告》中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77亿,占整体网民的42.7%。其中,13-17岁青少年比例最高,占到所有调查者比例的30.5%,其次为18-23岁青少年。然而,青少年网瘾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比起数量的增长更令人担忧。
研究显示,目前国内对青少年网瘾问题的干预治疗方式有两种:一是临床医学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进行干预治疗,但干预治疗所采用的药物,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往往会产生副作用,这对处于生长和发育时期的青少年的身心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受诸如家长不满、学生抵触、学校担心、研究学者批判等因素阻挠,药物干预治疗方法已被摒弃。二是心理学式干预。从实施主体上可分为:医院心理治疗机构、心理咨询中心治疗机构和学校咨询中心以及自主性治疗团体等,但是心理学式干预治疗针对的是个体的局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些单一和局限。诚然,注重网瘾青少年个性心理状态的改变确实有必要,但是这种干预往往忽略了青少年上网成瘾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因素等综合氛围的改变,也忽视了其周围环境的改变。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反复,出现前功尽弃的现象。
按照人类社会学的观点,社会工作中的个体发展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个体持续不断地通过与环境中各种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机制来推动自身不断发展。当相互作用机制是正向的,则个体发展;相互作用机制是背向的,则个体遭遇不适。因此,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不仅仅要集中在个体研究上,还应该将个体放到全局中来看待。既要看到问题个体存在的内部因素,又要结合家庭、社会和群体关系等外部因素来分析问题,并尽力把握好内外部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首要充分关注个体,正视个体在自身潜质和环境适应中存在的缺陷,相信且正向引导个体的自我发展潜能,通过赋能、激励等机制从个体意识层面和内在动机上激发自我改变的勇气,并付诸行动;作为资源策动者,要注重挖掘和充分利用个体与环境资源的正向关系机制,以推动二者的共同改变。
家庭作为青少年获取外部支持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形成青少年网瘾问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个体是家庭系统中的一部分,个体的情绪状态和行为认知与整个家庭系统的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家庭系统中,秩序的混乱、成员的分散、沟通不畅、家庭结构破裂等都有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角色定位偏失、亲情关系抗拒等行为表现,进而逃避现实,进入网络虚拟世界转移注意力或寻求慰藉。所以,网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体与家庭的不和谐导致的。笔者在研究与实践中发现,网瘾青少年家庭除了在收入水平和结构缺失等方面与正常家庭存在差异外,在家庭沟通模式、教养养成等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加上个体反应机制的缺陷,一定程度上促使并加剧了网瘾问题的产生。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家庭干预模式在青少年网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机制。
对网瘾青少年家庭整合的社会工作干预方式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个体与家庭系统的相互影响机制入手,以家庭成员为对象进行干预;二是从家庭系统的内部优化入手,以网瘾家庭为对象进行干预。
(一)以网瘾青少年家庭成员个体为对象的干预
首先,是对网瘾青少年个体的干预。在个体干预上需要借助社会工作的模式,将网瘾青少年个体作为工作主体。要全面了解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在对其自身网瘾动机、个体反应机制、个体治疗接受度等充分把握、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制定详细的社会工作方案,在方案执行过程中注意个体适应性问题,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和效果反馈调整并改进工作方式。要全面挖掘与调动资源,搭建社会工作平台。通过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个体之间的交流,也加强网瘾个体与非网瘾个体的沟通和交流,建立长久有效的互动机制,采用参与、体验等多元途径,采用线上线下各类渠道,使得网瘾青少年从意识层面改变认知,扭转意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治疗时间规律、治疗方式恰当、治疗周期稳定、治疗反馈效果及时等。
其次,是对网瘾青少年父母个体的干预。鉴于青少年父母的文化程度和教育水平的差异,对父母的干预过程也存在着差别。首先要进行父母干预类型的分类,针对事不关己、放任自流的父母,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父母对于网瘾问题的重视和对网瘾青少年的关爱;针对苦口婆心、焦虑乏力的父母,则需要给予精神上的支持与理解,鼓励他们从积极的方面看待问题;针对过度悲观、求助无门的父母,要正向引导,给予科学合理的对策指导,比如沟通方式和教育方式上的改进等等。同时,也为网瘾青少年父母提供平台去疏导、去交流,解答他们的困惑,给予他们支持。比如,尝试合理且有效的亲子互动,过程中要避免急躁心理,注意阶段控制与反馈等等。
(二)以网瘾青少年家庭为对象的干预
在以家庭为对象的干预方法中,应该注重“优化”二字。
第一,优化健全家庭内部结构,包括家庭成员角色定位、情感表达方式、沟通互动模式等多个方面。在角色定位方面,要引导家庭成员以尊重彼此为原则平等对话,调整家庭对话模式,舒缓矛盾,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强化彼此沟通;尤其对于权力失衡家庭,要明确家庭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研究子系统对抗策略,重构家庭平衡系统。在情感表达方式和沟通互动方面,要善于发现家庭成员沟通互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尝试新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与网瘾青少年的沟通和互动中发觉微妙的变化,遴选最佳方式开展家庭干预。
第二,重视优化网瘾青少年单亲家庭的干预。对于单亲家庭来说,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难度都相对较大。因其家庭结构的偏失,往往引起亲子关系过度纠缠、角色定位错乱,进而导致整个家庭系统的失衡,给单亲父母也带来了巨大压力。在干预过程中,要注重结合社会工作方法,通过团体辅导、构建认知、提升训练、亲子互动小组等方式,明确家庭功能定位、角色担当,缓解紧张压力,使单亲家庭获得外界的充分关爱,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
第三,重视优化贫困网瘾青少年家庭的干预。失学和失业的网瘾青少年往往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差、社会地位低、父母收入微薄甚至失业而导致的,这就为对网瘾青少年的干预治疗增加了难度。其实,在国家政策层面和社区层面,都有许多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为失业家庭创造就业机会,为网瘾青少年家庭减轻负担,重拾生活的勇气。
第四,优化和改善青少年家庭的整体适应性,包括提升认知、动机矫正等方面。要注重家庭生命周期的成长性,提升家庭成员对于家庭适应性的认知,在解决和改善网瘾问题的过程中,要树立积极心态,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变化调整亲子互动关系,帮助网瘾青少年摆脱网络束缚,构建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
(责任编辑:曹木易)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青少年专项课题(项目编号:14-ZX-ZZ-05)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913.5;D4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416(2016)03—0138—02
收稿日期:2016-03-30
作者简介:朱桂英(1963-),女,山东临清人,硕士,山东大学妇委会主任兼工会副主席,副教授。孙国翠(1974-),女,山东潍坊人,博士,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团委书记,副教授。昝金国(1978-),男,山东淄博人,山东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