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陕西新闻创新和导向

2016-04-12 22:03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陕西西安工作者

浦 渭

(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1)



论“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陕西新闻创新和导向

浦渭

(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陕西西安710061)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进和2016年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所提出的这48字要求,陕西新闻工作者如何把握新形势下的发展特点,认真分析把握陕西独特的区域优势,自觉强化新闻导向上的创新意识、文化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为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而发挥舆论引领作用。

一带一路;新闻舆论;陕西新闻;导向意识

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思想文化建设和新闻媒体工作发表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连接中外、沟通世界”,48字可谓高屋建瓴,言简意赅,概括并提炼了新时期中国新闻舆论工作的价值取向与时代责任,为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他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总要求。作为新闻工作者就需要肩负使命、牢记信念,认真体会,把握好新闻“时效度”的特点和规律,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精神,引领时代风尚的新闻作品。

为此深入地把握和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把握地区区域特点和特色,就成为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强化的素养功课。

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对陕西新闻媒体的影响

2013年9月至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自此,“一带一路”便逐渐上升为一项带有改变世界经济格局、转变世界现有经济增长模式、重构世界现有地理版图等重大意义的国家战略。这样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安全、民族、宗教等诸多领域。这一决策的实施和推进,既有其悠久深远的历史文化意义,又有其宏阔重大的现实意义,而这一战略对陕西新闻媒体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提供丰富的新闻信息源

新闻作为一种社会现实反映,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作为人类社会特有信息传播活动,它通过主动选择事件,并对事实进行的非盈利再现和传播,来实现新闻价值。人们关注的重点,正是这些新闻事实中所蕴含的社会价值。而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和不断推进,陕西不仅是古丝绸之路向西的陆路起点,事实上也成为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西安既是十三朝古都同时也是新中国大地原点所在地,作为我国亚欧大陆桥上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关中为依托的大西安可以成为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心脏。在亚欧合作交流上,西安的区位优势是其他任何城市不可替代的,因此,国家继北京、上海之后,把西安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大发展、大变革带来社会现实的改变,在刚刚发布的由陕西省社科院编撰的《2016年陕西蓝皮书》中,明确提出“把关中城市群建设成西部大开发新高地、内陆改革开放先行区、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核心区和辐射中西部的增长极。”建议陕西“积极布局丝路经济带自贸区”,丰富的举措促进社会现实中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事件的产生,这一切将为陕西新闻创作提供更为丰富的新闻信息源。

(二)通过新闻报道扩大陕西影响力

陕西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有着我们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历史沉淀。因此在展现民族文化魅力、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具有独特的区域优势。作为以“平等相待、开放包容、共同参与、互利共赢、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为理念的“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强化各民族文化沟通、交融是建立理解交往的重要路径,这就对陕西新闻报道提出更高的标准要求,通过选取新闻事件创作新闻作品,扩大和提升陕西的影响力,更进一步塑造中国形象。因此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陕西新闻工作者要清醒地认识把握发展嬗变和趋向,加强自身素养,提升自我能力,开拓新闻创作表现的新领域。

二、强化新闻素养,提升创作能力

(一)提高新闻敏感度,发挥新闻舆论导向作用

面对纷杂繁复的生活表象,新闻记者要时刻把思考作为自己的生活常态,在时代大舞台上,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生活中有价值的事件,用自己积累的丰富学识、文化素养挖掘生活表象后的价值和意义,记者要具有比社会普通人更敏感的触角和嗅觉,在开阔的视野中迅速判断并挖掘出新闻事件中蕴涵的深刻社会意义,以独到的解读并最终创作出优秀新闻作品,吹响时代的号角,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提升新闻表现力,体现时代精神新闻精品

新闻作为人类特有的信息传播活动,通过“有意味的事件”的广泛传播来实现新闻价值。事实是新闻的生命之源,社会价值则是新闻生命力的决定因素,因此选取且通过记者创作,还原生动的事实并引发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方能实现新闻的社会价值。在刚刚召开的主题为“战略与路径: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的首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论坛上,中宣部副部长王晓晖提出“快速发展的中国牵动世界,中国“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根本目的是向世界讲述更生动的中国故事、传播更响亮的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2],要达到他所提出的对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要求,就需要记者沉下心来,深入于社会生活中,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前沿,感同身受,用敏锐的观察力捕捉生动的细节,选取最具表现力的体裁形式,还原新闻现场,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三、陕西新闻工作者应强化的导向意识

(一)基于新理念、新常态下的创新意识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进入又一个关键节点,经济转型、创新、绿色、协调发展成为中国发展道路中的新理念、新常态,面对这样一个新时代,社会生活提供了新闻创作的丰富题材,如何发现并抓住新闻事件,创作出有新意、有力度、有深度的新闻作品,需要新闻工作者要有持续地创新意识,不断打破陈旧的思想观念壁垒,提高认识能力,发现并提炼出新闻事件所折射出的社会意义,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新闻工作者的创新意识最终还是体现在新闻作品上,例如4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头条由新华社记者姜伟超采写的《羊小平砸缸》就是体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的新闻佳作,记者采用“小角度、大视野”的报道角度,在不足2000字的报道中,通过对甘南“山民”羊小平脱贫前为水所困和脱贫后砸掉水缸的故事,生动的反映出精准扶贫给贫困地区带来的生机和希望,这篇报道有人物、有细节、有深度、有高度,思想性、新闻性、故事性兼备,“把新闻报道写得像小说和电影一样引人,靠的是深入一线采访调研的脚力、发现鲜活素材的眼力、从百姓真实生活变化中思考扶贫攻坚的脑力、创新文风打磨精品的笔力”[3]。充分体现出记者的创新意识,受到广泛的赞誉。值得陕西新闻工作者很好地学习借鉴。

(二)塑造陕西新形象的文化意识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展示中国形象、中华文明“国家形象”的重要支撑点,是中国走向世界、联通世界所具有“文化软实力”的代表形象之一。而古都西安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推进的重要节点城市,西安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世界性、唯一性。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步伐上,“西安核心竞争力是历史文化”[4]。同时陕西又是我国科教文化大省,高校科研院所林立,科技人员密度居全国第一,科技资源的综合优势和潜在的创新能力,已成为西安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陕西新闻工作者就更有义务和责任完成立足陕西厚重历史文化,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并在当代世界文化体系参照下,做好文化的传承、弘扬和诠释,讲好陕西故事,塑造好陕西新形象,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光荣使命。在今年3月底,央视十套《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三集纪录片《陕商寻踪》通过展示陕西商帮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第一次给世人集中展现明清时代陕商的历史和贡献,表现陕西商人身上所迸发出的“忠义仁勇”精神,为新时期弘扬陕商精神做出形象的诠释,充分体现出新闻工作者在塑造陕西新形象下的浓重文化意识。

(三)立足开放包容下的民族意识

我国是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5]。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必然将通过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内在经济联系,有效协调各区域组织之间关系,引领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发展,从而打通我国陆上开放安全的经济通道,形成有效的全球多边经济合作机制,陕西作为这个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对外经济交流的扩大必然带来国内、国外不同种族、民族交往的频繁及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为陕西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和挑战,如何重新奠定陕西自历史上“盛唐气象”后的再次大开放、大包容的新格局,成为一个陕西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为陕西新闻工作者必须在这个大背景下,强化对民族问题的认识,“要尊重民族差异、包容文化多样,深化创建活动,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6]。特别是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步伐中,更多地关注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群体,强化民族宗教知识,深刻认识到当前中国民族问题已由过去“区域性问题转变为全国性问题”的新特点[7],针对民族宗教性突发事件,多以平等、包容的心态,“从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主体上去衡量导致宗教因素突发性事件的原因,进而对其进行破解”[8],牢固树立立足开放包容下的民族导向意识,为陕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结语

面对“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的新形势,陕西新闻工作者要深刻领会时代精神,把握时代特点,立足于陕西,敏感发现并深入挖掘新闻题材,提升新闻创作水平,自觉强化新闻导向上的创新意识、文化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创作出更多为人民群众喜爱的新闻精品,并通过更广泛的媒体传播,塑造和扩大陕西新形象,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推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党和政府领导下建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发挥好舆论引领作用。

[1]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EB/OL].[2016-02-19]新华社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19/c_1118102868.htm.

[2]罗宇凡.首届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论坛召开—聚焦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N].新华每日电讯,2016-4-8(2).

[3]易艳刚.期待更多“四力”佳作“抢头条[N].新华每日电讯,2016-4-11(1).

[4]牛延平,张瑾.送世界一个新长安——西安向国际化大都市目标迈进[EB/OL].[2012-01-07]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http://news.cnwest.com/content/2012-01/07/content_5817779.htm.

[5]霍小光.习近平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EB/OL].[2016-03-10]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10/c_1118286141.htm.

[6]霍小光.习近平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EB/OL].[2016-03-10]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3/10/c_1118286141.htm.

[7]邓文飞.当前民族问题的新特点及其应对策略[J].新西部,2014(35):62-69.

[8]张龙.有效防范和处置涉及民族宗教因素突发事件问题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2015,36(2):43-47.

Shaanxi Journal’s Innovation and Guid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the Belt and Road’

PUWei

(News Center,Shaanxi Radio and Television Broadcast Station,710061,Xi’an,Shaanxi,China)

With the promotion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the Belt and Road’and Xi Jinping,Secretary General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who put forward 48 words at the symposium of the Party’s consensus work in 2016,so how to grasp the development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new situation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for Shaanxi journalists.Only by analyzing the regional superiorities of the province and automatically emphasizing innovative awareness,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nationality unity in journal’s guidance could we fulfill leading function for constructing and realizing overall well-off society.

‘the Belt and Road’;News Consensus;Shaanxi News;Awareness of Orientation

2016-3

浦渭(1972-),男,陕西西安人,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辑,主要从事新闻报道理论研究。

【西部文化】

G211

A

1674-2885(2015)04-74-03

猜你喜欢
陕西西安工作者
西安2021
Oh 西安
关爱工作者之歌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致敬科技工作者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